玉山子创作的几点体会

2017-11-12 23:40汪德海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会创作

汪德海

摘要:千百年来,扬州玉雕凭借其精湛细腻的技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山子雕的创作蜚声业界。笔者积累30余年的玉雕创作经验,总结了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相结合,做到思行合一;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扎根在文化沃土之上,塑造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意境;山子雕创作中应贯彻最大限度保留和凸显玉石精华的设计理念;山子雕创作过程中要“师法自然”,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和创作原型四个方面的体会,分享于所有从事和热爱玉雕艺术的人们,希望能够继承山子雕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并通过不断创新,使之发扬光大,为中国玉雕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山子雕;创作;体会

自古以来,玉石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缩影。玉雕行业本就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它的起源与发展都遵循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扬州琢玉工艺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琢玉工艺早在汉、唐就已颇负盛名。清代中期,扬州玉雕将阴刻、深浅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独特风格。千百年来,扬州玉雕凭借其精湛细腻的技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山子雕的创作蜚声业界。

1978年,本人初入玉器行业,师承玉雕大师顾永骏先生学习玉雕创作,彼时至今已39年。近40年的苦心钻研,努力进修,在玉雕尤其是山子雕作品的创作中,从亲手制作到独立设计,走出了一条艰辛但充实的创作道路。

顾永骏大师是我国当代玉雕行业中精擅山子雕的大家,对山子雕的创作有着高深而独到的见解,他博采中国画、牙雕、石雕、木雕等多种雕刻艺术之长,广泛阅读历史文学名著和古诗词,并将玉雕技艺与之揉合,使山子雕的创作有了更丰富精彩的艺术展现。借鉴他的创作理念,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本人在扬州山子雕传统的创作技法上,从题材的选定、意境的营造、雕琢工艺的改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合理的创新,使创作的产品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形成了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独具特色的雕刻风格,使扬州山子雕的艺术魅力和市场价值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结合三十多年来的从业经验,本人对山子雕的创作略有几点体会,写于大家共同探讨。

一、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相结合,做到思行合一

思行合一是指所构思设计的图像必须在玉石上可以通过雕琢工艺充分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设计者最好能够掌握玉雕制作的要领,在设计之初因材施艺,根据玉料的形状、材质、色彩及绺裂的分布情况进行立意选题,规划好构图布局,使作品便于雕琢,并在雕琢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玉料的去芜存菁。如2004年由本人设计创作的白玉山子雕《柳荫仕女图》,在设计伊始,就根据该玉料的形质疏密构造、瑕瑜皮色分布确定好主题为杜牧名诗《桐荫仕女图》,但以桐叶之阔大,在作品上表达不够精致雅观,并且运用到玉石之上,桐叶所应雕琢部分的玉石面积、皮色以及密度,也不能充分施展雕琢工艺。而实景中,当代的瘦西湖畔,二十四桥旁所栽种的多是垂柳,于是便灵活变动,设计为柳荫一片。在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把山水画的写意理念融入玉雕艺术之中,甚至有时还要动手制作特殊的工具,以使雕琢时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画面的精致美观。这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制作能力,为日后的创作设计奠定了基础。正是经过了设计与制作的互相关照和紧密联动,《柳荫仕女图》才能以玉为纸,捉刀为笔,将传统山子雕繁与简的统一、细致与粗狂的对比、工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夺得了2004年“天工奖”的银奖。

二、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扎根在文化沃土之上,塑造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意境

山子雕是玉器传统工艺中一个重要的品种,自古以来它的创作受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和理论的指导,多以山水人物为题材。这要求制作者要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作品以山石为主体,人物、建筑、花草樹木,自然界的一切以及文学历史、诗词典故都可作为内容,要经过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构图,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技法,其制作过程颇为繁难,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而在题材的选取上,怎样将玉料完美地塑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意境,就需要设计者能够熟识所要创作的主题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以及人物情境的微妙关联,与当代人文环境、时代精神相结合,塑造出符合现时人们审美观点和喜爱风格的作品。以这种创作思路做指导,本人近几年先后创作出《女娲补天》、《拜月图》、《荷塘月色》等多件成功作品。在确定主题后,为使作品具备逼真生动的意境,我都在熟读了题材相关资料,并经过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一番感悟后,方敢落笔设计。拿《女娲补天》来说,自创作之初,我就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在构思之上。在面对原材修长的玉石时,昼夜揣摩,寝食不休。直到一日晚间抚玉细观,头脑里突然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自上而下划过玉石表面,如同一道闪电照亮满目的昏暗,刹时灵感突现,妙思泉涌,遂以联想到的时世境况为线索,牵住远古神话的脉搏,而一夜定稿,题材即为——《女娲补天》。

在创作之时,更是遇到了一大难题:如何构图设景,图景该选择什么形状。许多同仁出主意说既然选题为《女娲补天》,那么洪水泛滥,天崩地摧是必然的图象了。但我以为这样表达,跟复述一个神话故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入了俗套,而且也与表现女娲补天救世的精神不太契合。我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虽历万世却能永垂不朽的精神,而要表现这样的精神,就必须有时代的跨度,那么,在选择下方人间景象的时候,如果还是描述水泽汪国,生灵涂炭的景象,就必然需要做更多的“减法”,浪费更多的材料,而且玉石整体的美感也势必会有所冲击和破坏。更糟糕的是,这样一来,所表现的仍然只是一个场景故事,对于所要突出的精神主题却不能充分展示。

于是,思虑良久之后,毅然推翻众议,大胆选用近古盛世之景象,楼台亭阁皆取华美之姿,盖因本人的主观构思,是以表达女娲补天,救世为民,追求完美境界与和谐社会的精神,作为主题大纲,而四周情境,完全可以放任观者自我设想。因为,无论是苍凉荒芜的远古之时,还是繁华文明的近代盛世,这个世界总有种种的漏洞和缺失,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伤害。大到国家社会的忧患,人类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小到个人思想的沉沦,追逐名利的贪欲与执念,在平静的氛围下往往存在着更加险恶的危机。因而,无论时代如何转换,世界怎样变迁,我们都一直需要这种无畏艰难险阻,勇于追求圆满完善的“补天”精神,以及拥有这种精神,能够克服危机,保佑人们幸福生活的英雄。endprint

纵然外部环境可以变化,但只要这种伟大的精神,能够跟随无数像女娲一样立志为民,化劫难,补苍天的人们,生生不息,亘古不灭,那么世界将永远存在希望,永远会发展进步。这,才是我所要表达的思想宗旨。所以将女娲补天的形象跨越时代的鸿沟,树立在盛世之朝,就是要让世人时刻铭记求善存真,博爱全美的救赎精神,使“女娲补天”之国魂,永世长存,万古流芳!既确定了这一个主题构思,那么设计思路和设计方式也就自然展现,其后的设计过程也十分顺利的展开,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了观者很高的评价和赞赏,也荣获了当年(2007年)玉雕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金奖。

三、山子雕创作中应贯彻最大限度保留和凸显玉石精华的设计理念

目前玉石原料愈趋稀少,价值越来越高。而山子雕作品多是以籽料为原材,其玉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以扬州山子雕“掏洞保形”、“随形就艺”的传统雕刻技法,山子雕的制作本身就是在做减法,那就不可避免的要琢去许多玉料。而如何在保留甚至提高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又可以最大化其市场价值,就是当代玉雕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本人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讨和创新实践,借鉴扬州剪纸工艺的形式,努力将深浅浮雕的技艺延伸化,尝试在减少镂空雕深层次消减玉料的同时,仍能够保证作品在人们的视觉中的立体感不变,并通过对局部细节的精妙设计,控制光源反射角度,以使玉料的白度、颜色尽可能展露出精美的一面。如2006年“天工奖”金奖的作品《霄汉逥翔》、2007年“天工奖”金奖作品《女娲补天》等,都是这种创新手法的成功之作。在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我更是积极地尝试将这一创新手法应用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以2011年获得中国玉石雕刻精品博览会“百花玉缘杯”金奖的作品白玉山子雕《荷塘月色》为例,该作品所用玉料缜密细腻,润度油性都很好,唯独白度稍逊,我在设计过程中,就有意识的将亭台窗棂的镂空、瓦檐花木的虛实等细节部分刻画得更加精致,将明暗光影的变化考虑进来,正偏角度上尽量调控到合理层次,达到了提升整块玉料白度的效果,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提高了其市场价值。

四、山子雕创作过程中要“师法自然”,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和创作原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山子雕的创作,需要作者经常有意识地去观察所要创作事物的真实形态和生长变化过程,从而掌握不同环境、不同时段、不同形式下,这些事物的不同表现——包括形式和内容。如我在制作《羽鹤仙踪》的时候就结合了瘦西湖内熙春台、五亭桥、白塔、钓鱼台等实景形态,并借鉴了唐代人物、苍松柳木等部分的不同特点,详加揣摩,加以艺术修饰,最终构成了“仙子骑鹤下扬州”的唯美画面,使整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山子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玉雕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怎样很好的继承山子雕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并通过不断创新,使之发扬光大,需要当代的玉雕工艺师们齐心协力,孜孜进取,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学术认识和创作实力。当今中国玉雕界人才济济,精品不断,我辈玉雕创作者应以虔诚谦虚的心态向诸位方家求教,博采众长,以塑己身,为中国玉雕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会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心得与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