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雁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把必要的知识讲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运用“少教多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少教多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050-01
一、前言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很少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造成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1.教与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少教多学”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老师在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进行改正,这样不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有的老师对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缺少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学习,缺少教的部分,导致学生对于很多知识存在一定的困惑,影响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少教多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行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自进行阅读,从而把文中的内容、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少教多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给学生更多的課堂时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老师往往会占用整节课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有的知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又缺少在课堂上问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要合理的分配好课堂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提问,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1.语文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老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水平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中的“少教”主要是指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语文知识,而是让学生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对课外知识进行扩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次,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对学生讲解为主,缺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比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见过哪个人的背影使你印象深刻。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还能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2.为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少教多学”的作用发挥出来,必须为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放济南秋天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加深对文章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结语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还要为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亚平.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2):23+18.
[2]张玉.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 新课程(中),2015,(08):66+68.
[3]高晓乖.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4):58.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