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路径

2017-11-11 09:17刘淑云唐承泽
西部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大数据创新能力

刘淑云 唐承泽

摘要: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大数据成为人们绕不开的时代趋势。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数据本身,更在于对大数据的使用和再开发。大数据背景下,不仅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大数据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平台。“智慧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创新氛围建设是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0-0073-02

一、前言

大数据这个概念最初是指为满足处理不断增长的数据所需要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数字数据数量快速增长,因为拥有了数据分析的工具(统计学和算法)以及必需的设备(信息处理器和存储器),人们可以在更多领域、更快、更大规模地进行数据处理了[1]。借助大数据,世界上任何角落里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以信息的形式记录和解读。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操作和使用这些新信息技术工具。但是由于人们对数字信息和技术过度依赖,导致主体性丧失,信息反倒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很多大学生就是信息异化的受害者,主要表现为,片刻离不开手机、电脑,否则就会感到焦躁不安;有些大學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大学生网络公德意识匮乏,在网上随波逐流散播不良言论。信息异化的祸源并非是大数据本身,使用大数据的主体自我把控能力和真假判断能力弱才是问题关键。无论何时,人类的未来必须保留部分空间,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塑造。否则,大数据将会扭曲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即理性思维和自由选择。[1]125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路径何在,本文现就此作一探讨。

二、大数据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机遇

根据大数据的含义,一方面大数据致力于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另一方面期待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员能够从庞杂的数据信息里挖掘信息可增值空间,即大数据的再次利用。数据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潜在用途,因为累积起来的大量数据信息暗含着事情发展的可能趋势,问题在于是否能被发现。当然,大数据本身具有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它为使用者提供的分析结果并不是准确答案,而仅仅是一个可供使用者借鉴和参考的建议。使用者的个性化理解和运用才是更好的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显然,大数据的功能和优势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

1.大数据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出紧迫要求

关注大数据,不只是为了弄清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产生的原因,以及数据本身的作用大小。如果对数据仅仅停留于原价值和初级使用,无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和再次利用优势,那么在无限可能的大数据时代,必然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任何领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大背景下,无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开发,必然落后于技术创新,势必使自己身处被动地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所所长方海光说,“谁能在其中把握好大数据,谁就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2]商业领域,谁率先发现大数据中的可能价值,就意味着谁能最先掌握商业契机,率先改进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作为21世纪的90后大学生,出生在信息爆炸和充满竞争的时代,也处于无限可能的大数据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能否变为现实,能否在竞争中激流勇进,不是单单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心想事成的,在某种程度上要取决于对机会的最先把握,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能够认同大数据,更需要大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发现大数据蕴含的潜在价值,最先从对大数据的分析中把握先机。否则,只能被动地跟在别人创新的身后,终究无法取得主动。

2.大数据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建议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往往要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通过外在行为的持续性表现,判断该学生思想转变的结果。但是仅仅通过老师的观察和主观判断,不仅时间长而且缺少科学性。大数据可以将某一现象的信息完全量化,这对于寻求对思想变化的考量无疑是技术上的强有力支撑。那么,对于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掌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从庞大的信息数据中发现学生过去的思想行为特征,了解他们当下的各方面状况,尤其从通过软件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以及借助软件的分析结果,掌握学生思维和性格特点,思想和学习状况,优势和不足等等,用以预测学生接下来可能的发展空间。

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突出个性,借助大数据制定针对性方案以及随后对方案的执行和检验。制定方案,要依赖于大学生看似不相关的大量行为表现,比如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使用情况被数字化和信息处理软件分析后,教育者可以借此发现学生的思维理解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情况;借助学生去图书馆、社会兼职、运动场、实验室的频率和时间等行为数据,教育者可以掌握学生的兴趣偏向;借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虚拟世界里的人际关系情况、情绪、情感表达方式等日常沟通信息数据,教育者可以依此判断学生性格弱点和优势。在掌握了这些相关信息后,制定个性化创新培养实施计划。因为庞大的行为信息数据具有模糊性和不精确性,依据数据制定的教育计划就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主体的不确定性及时调整,确保全方位掌握学生执行计划的行为信息。这不仅能准确掌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变化程度,也可以及时调整计划内容并改进计划。

三、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路径分析

1.打造大学“智慧校园”,全面营造创新型校园氛围

为应对“互联网+”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挑战,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尝试建设将教育信息技术全面覆盖高校教育教学业务的新型校园模式,即“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级版,是高校回应大数据的时代产物。“智慧校园”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计算掌握校园运行规律并反馈、控制物理空间,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借助各项网络技术系统支持,实现学校各项业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3]“智慧校园”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难能可贵的智能开放型学习平台和生活环境,它改变了学生与学校环境和资源的交互方式,甚至实现了校园个性化创新服务体验。当大学生融入到“智慧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之后,他们会在接触全面实现信息化的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后,强制自己必须融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和周边生态,在意识上和行为上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建设“智慧校园”,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必然会倒逼相关专业的设立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当校园信息技术的研发不断延伸到社会,将会拉动社会科技水平和科学决策进步,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信息技术爱好者和研发部门关注技术创新。这样的大学校园才真正发挥人才培养和引领时代进步的功能。endprint

2.校园文化活动助推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

大学开展师生文化活动是该校整体精神面貌的展现途径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鼓励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旨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课堂教学所无法完成的教育功能,这更多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上。为了达到自主教育目的,对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质量的把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质量的把控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活动应以能够促进大学生某方面素质提升为宗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活动的内容能够起到鼓励大学生关注最前沿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作用。比如:针对美国总统大选开展民主制度主题辩论赛活动;鉴于韩国部署萨德的军事行为开展军事知识普及讲座;借助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专业知识等等。(3)活动效果的评价并非仅仅在于参与者人数多少,而要侧重参与者对活动本身的反思程度和收获多少,以及该活动能够在校园里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大小。

3.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自觉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渠道,其功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上,教师在课堂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用的教学工具,教学形式等一方面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解读;另一方面,教师和教学过程本身也能潜移默化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思维习惯、创新意识、情绪调控、品行言谈等等。知识分子不仅要做文化的传承者,在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分子应率先投身创新发展的大潮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4]大数据是一个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基础上,高校教师绕不开大数据为人类带来的改变和大数据时代的工具优势。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对大数据的使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互动的开展和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前沿知识的关注、对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除此之外,在不违背基本原理基础上,鼓励大学生提出新想法,支持学生创新性解读专业知识,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作业任务或者实践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数据,树立正确的数据观,从道德自律的角度合理使用大数据,端正信息技术工具性态度,培养大学生在海量数据中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尤其学会借助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培养独立分析数据和挖掘数据深层次价值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易鑫.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N].中国教育报,2014-3-26.

[3]蒋东兴,付小龙等著.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

[4]朱永新.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EB/OL].[2017-4-5].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03/31/m_1120707230.htm.

作者简介:刘淑云(1977—),女,黑龙江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方法。

唐承泽(1977—),男,重慶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就业。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校宿舍废旧物回收‘积分商城的创建研究”(2017KY0222)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大数据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