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思考

2017-11-11 23:29邓成超
西部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

摘要:重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跨越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又面对内外交织的严峻挑战。重庆市高等教育虽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与世界、全国乃至西部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现为:总量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层次水平不高,创新人才匮乏等。解决上述问题,一是优化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速”和“扩容”,三是要发展重点和特色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四是要完善保障,增强活力。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率先发展;重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0-0065-05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集中反映社会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程度,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庆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就当前重庆地区的高等教育而言,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一样,既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又具有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大局服务的特殊性问题。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以打造西部教育高地为目标,科学分析重庆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深刻认知重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确选择打造西部教育高地的路径,对于着力推进重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升重庆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教育高地的科学界定及其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教育高地”,可谓蔚然成风、层出不穷。如:甘肃的“西部教育发展高地”、宁夏的“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广东的“南方教育高地”、浙江的“初中教育高地”、天津的“教育人才高地”以及江苏、浙江、上海共建 “长江三角洲教育高地”、环渤海“五省二市”共建“环渤海区域教育高地”等等。在重庆地区先后也有一些区(县)至少提出了l5种左右“教育高地”,如“基础教育高地”(渝中区)、“文化教育高地”(江北区、铜粱区)、“三峡库区教育高地”(万州区)、“渝东地区教育高地”(长寿区)、“渝东南教育高地”(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区县)、“渝南教育高地”(綦江区)、“渝西教育高地”和“中国西部职业教育高地”(永川区)、“北部地区教育高地”(合川区)等。单就高等教育高地建设而言,目前全国主要有上海市于2005年初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制订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在首个建设期内重点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海关物流”“外贸经济”“旅游会展”等10大人才培养教育高地;河北省于2007年开展了“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并首批遴选了30个高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等等。

尽管在改革实践中客观上已经产生了不少“教育高地”,但是“高地”高在何处?关于“教育高地”的内涵、标准和特征尚无明确的界定。“高地”本为地理概念,特指地理空间位置相对于周边而言地位凸出,能够俯视和控制四周。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广泛用来强调区域内、范围内某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和控制。从“高地”的基本概念出发来理解“教育高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育的整体角度看,某一地区内的教育相对于周边地区较为发达,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和水平,并具有较好的集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从教育的局部来看,某方面或某类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超过其他方面或其他类别,可以作为其他方面或其他类别教育的标杆和榜样。因此,“教育高地”之“高”主要表现为高品位的教育理念、高标准的教育队伍、高配置的教育资源、高效能的教育管理、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基于此,“西部教育高地”则是指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无论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发展战略规划、从校园基础设施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教育资源配置到教育管理运行、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等各种要素各个环节,无论是在教育的整体规模、总体质量、综合效益还是深层次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整个教育体系、规模、水平、质量、功能、作用,都要高于西部其他省区的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1]16。

从总体上来看,一般称之为教育高地者都应该具备这样5个基本特征:一是教育的普及化,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教育普及率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长;二是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形成了良好的终生教育条件和体制,社会满意度较高;三是教育的个性化,既注重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更强调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四是教育的国际化,置身于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视野和大背景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育主体进行跨国界的借鉴、互动和交流;五是教育的信息化,密切关注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因此,重庆要实现“西部教育高地”的建设目标,必须坚持按照5个基本特征的要求,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尽快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實现新跨越,达到新高度。

二、重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必须率先发展高等教育

首先,率先发展重庆高等教育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三峡库区经济圈的主体,具有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区位优势,在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制订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推进 “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了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庆市也提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五大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正是凝聚了党中央希望重庆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更大期待。在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更应如此。当前,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重庆正处于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社会转型提升还是经济调整升级,无论是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创新驱动还是民生持续改善,都离不开强劲发展的高等教育给予源源不断地人才和智力支持[2]。endprint

其次,率先发展重庆高等教育是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客观选择。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大局中,重庆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重庆定位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早在2007年6月,国务院便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加快“试验区”建设,30多个中央部委先后与重庆市签署共建协议,其中教育部也于2008年7月正式与重庆市签署共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200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渝支撑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近10年来,重庆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加大高等教育保障力度,切实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在取得比较显著成就的同时,进一步要求重庆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为全国高等教育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

第三,率先发展重庆高等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本开发和缩小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教育的作用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更是人力资本开发的关键所在,在产生和集聚优质人力资本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任务集中表现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服务社会,传承创新社会文化。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提升发展水平,既可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可以使之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调节器、推动机,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重庆直辖今年刚好20年,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重庆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6》,2015年重庆市设有高等学校71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含独立学院6所)、高职高专院校39所、成人高校4所、军事院校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不含军事院校)109.64万人,其中,研究生5.05万人、普通本专科71.66万人、成人本专科15.14万人、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2.11万人、网络本专科15.6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0%[3]。同时,重庆高校正朝着多层次、多类型方向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办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重庆高等教育以科学规划引领持续发展,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抓好科技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目前,重庆市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9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7个,国家示范高职3所、国家骨干高职3 所;建成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70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领域170个、博士专业学位点4类6个,市级重点学科18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4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部市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4]30。三是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重庆市通过土地置换、提供低价土地或建设新的大学校区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重庆市高校的发展。到2011年,重庆市22所高校初步建成新校区,在渝普通高校占地面积4265万㎡,校舍建筑面积1706万㎡,教学仪器设备值43亿元,图书总量4279万册[5]10。特别是2003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的“重庆大学城”,主要包括大学校园教学科研区、学生教师居住区、集中研发孵化区、城市资源共享区,如今已有l0余所高校入驻,改善办学条件取得重要进展。四是高校开放办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高校国际化战略,鼓励高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目前已与 60 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积极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了 2个国家级和 39 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企业联合承担近50%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占全市总量的60%左右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创新源”的作用。

重庆高等教育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历史性突破”,都非常令人振奋,但放眼全国,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甚至西部兄弟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现西部教育高地建设目标任重而道远。目前,制约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瓶颈”问题更加突出,未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高等教育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与布局还不尽合理。目前全市每百万人口普通高校数量2.1所,虽然总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北京、上海以及陕西、云南等西部地区省份相比还显得不足;高等教育对重庆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显著,特别是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匮乏。二是高校办学层次偏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重庆市仅有两所高校列入“211工程”建设、一所高校列入“985工程”建设,明显少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周边省份及其他直辖市;国家级别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点等太少,其总和甚至不如国内较好的一所高校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远低于全国省平均水平11个,可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严重不足。三是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办學特色不够鲜明。从重庆市高等教育整体层面上看,现有普通高校中单科和多科性较多,综合性大学偏少,学科专业设置呈现出“应用性学科偏多,基础性学科偏少;传统学科较强,前沿学科较弱”的结构特征,真正体现重庆特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不多,这种学科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研缺乏竞争力。重庆不仅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十分匮乏,很多团队“形聚神散”,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也比较突出。同时,科学研究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很明显,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比较薄弱,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比重较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部分科研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不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重庆高校陆续开展了一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交流层面,如互派留学生、举办国际会议、人员互访和物质信息交换等,真正进行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等实质性合作的不多;在与国外合作的项目中,重庆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更少,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高校不够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的观念不强,或者没有实力与国外单位进行合作,这与世界发展潮流相悖。五是办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与全国相比,重庆市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还不高,加上部分高校建设负债较重,潜在的风险较大。endprint

四、加快重庆高等教育发展,促进西部教育高地建设

努力打造西部教育高地,既是重庆高等教育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庆高等教育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力争成效。深化重庆高等教育改革与打造西部教育高地的优化路径,就是在深刻认识新一轮重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科学把握自身现状和比较优势,科学确立发展阶段和奋斗目标,科学选择打造西部教育高地的最佳途径。

第一,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重庆市要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必须加强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改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培养类型、区域分布等,引导高校根据区域环境条件和自身实际,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特色。当前既要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研究创新能力,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扩大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发展和办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科学规划“重庆大学城”“江南大学园”和“北碚大学园”之间,以及“五大功能区”之间的高校布局,使城乡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渝西北部以永川区、合川区、江津区、荣昌县为依托,在渝东部库区以万州区、涪陵区为依托,在渝南部以黔江区为依托,尽快增设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以主城区为龙头、以东西南北重点区县为覆盖面的网络化高等教育互动发展新格局。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率先发展主要体现在率先提高质量上,因而在整体优化在渝高校类型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并以第三方评估为主要手段,引导和激励高校分类发展、错位竞争,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实现高等教育“提速”和“扩容”,抢占西部高等教育制高点。重庆市要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西部教育高地”,高等教育必须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一方面,要促进各种高等教育要素快速聚集,以形成强大的高等教育发展合力;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各种高等教育要素向周边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因此,加快重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在“提速”和“跨越”上狠下功夫,在“扩容”和“增量”上大做文章,真正凸显重庆高等教育发展在西部高等教育的“增长极效应”。重庆要抢占西部高等教育制高点,若没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没有一批知名大学,那么“高”在何处呢?因此,需要着力创建2~4所国内一流大学、10所左右国内知名的品牌大学,以及60所左右应用型学院。可以考虑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作为“现代高校航空母舰”来建设,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力提升其科技创新力。同时,着力建设 “现代大学园区”,继续推进“重庆大学城”和“沙坪坝高等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尽快完善大学城教育教学设施,尽快实现在国际上有响亮品牌、在国内属一流水平的新跨越;有效推进“江南大学园区”建设,尽快促进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大学园区构架。

第三,结合“双一流建设”发展重点和特色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科是关系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集学科方向、学科梯队、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重庆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迫切需要重庆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与智力贡献,重庆高等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重庆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建立配套的学科体系,形成特色学科与特色产业的互动格局,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及建设城乡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定位,按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积极抢占学科专业“制高点”,着力打造一批世界高水平、国内一流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特别是要面向重庆重点支柱产业培养电子信息技术、汽车摩托车制造、装备制造、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需要的大批紧缺型人才。在队伍集聚方面,着力从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入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把握好市场方向,瞄准战略需求,探索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认真审视学校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型,如采取军工转民用、科研项目嫁接等方式,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副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完善体制和机制保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重庆要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必须以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为导向,尽快形成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此,需要探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机制。一方面,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重点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尽快使重庆市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综合定额达到在渝部属高校水平,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鼓励高校通过社会服务筹措经费,切实化解高校债务压力。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既要对市属高校新增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及在渝高校发展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给予大力支持,又要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产学研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工程等项目安排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重庆振兴,系于教育。重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跨越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又面对内外交织的严峻挑战;既具备了较坚实的雄厚基础,又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重庆高等教育只有真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西部教育高地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协调发展,才能开创深化改革和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与西部教育高地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4).

[2]黄奇帆.重庆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3-08-14(3).

[3]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编. 重庆统计年鉴2016[EB/OL].[2016-04-12]http://www.cqtj.gov.cn/tjnj/2016/indexch.htm.

[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2015重庆教育发展报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5]周旭.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西部高等教育高地[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邓成超(1971-),男,四川达县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重庆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院校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2017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级科研项目《保障与监控:高等教育供给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項目编号:2017KY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西部地区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探究
西部某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分析
AACSB认证对我国西部财经院校建设的启示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读者抱怨问题及对策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