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命题”始于“创作发动”,与创作冲动虽是一字之差,但其间的况味则是大相径庭,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是被生活之火点燃作家的灵感,而后者则是用作家的理智之石去寻觅与生活之垒碰撞的机遇,从而获得火种。显而易见,创作发动与创作冲动是一对矛盾,如何在被动中求主动,如何在“发动”之后及早进入冲动,达到既能满足命题方的要求,又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这一目的,实在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关键词]戏剧 命题 技巧
艺术创作是作家的个体劳动,通常发轫于作家的创作冲动。作家在对生活进行反复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为某些人物或事件所吸引、所触动,受到启发,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某种意义,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与激情,并将自己对生活的这种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便产生了作品。而事实上,作家经常遇到的一个麻烦是,一些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或文艺团体的领导以及政府有关方面的官员有时会十分热情而友好地找上门来,给你指定题材,并限时限刻让你拿出作品,用以配合各类社会宣传,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安全用电,节约用水,土地管理,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劳动保护,青少年保护,城乡储蓄,依法纳税,社会保险,市容卫生,二禁三保,五讲四美,扫除“六害”,禁赌戒毒以及党史、军史、地方史、伟人、英雄、新鲜事,等等。而这类“命题文学”的美差又绝大部分落到戏剧工作者的肩上,因为虽然谁都在说戏剧危机,可谁都不想否认“戏剧是最具人民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一个事实,因此,要做好一个编剧,就必须接受“命题剧作”的考验。
“命题”始于“创作发动”,与创作冲动虽是一字之差,但其间的况味则是大相径庭,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是被生活之火点燃作家的灵感,而后者则是用作家的理智之石去寻觅与生活之垒碰撞的机遇,从而获得火种。显而易见,创作发动与创作冲动是一对矛盾,如何在被动中求主动,如何在“发动”之后及早进入冲动,达到既能满足命题方的要求,又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这一目的,实在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几十年来,我在繁忙的工作、教学之余,坚持业余创作,先后上演了二十六部大戏,一批短剧,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命题剧作”。因此,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概括起来说,如何作好“命题剧作”?可否总结为十种方法,即审题法、咬题法、借题法、问题法、破题法、点题法、藏题法、逗题法、离题法、无题法。
当然,有两点必须说明:第一,所谓十种方法其实并不科学,其问的界限更难十分精确区别,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才作这样的切割。第二,“命题剧作”重在努力学会“戴着镣铐跳舞”,追求的是艺术地表现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工艺性的宣传品,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一、审题法
所谓审题是指审察题材。有关部门找上门来,委托你写某个生活领域的题材,有些可能是你熟悉的,但更多的则是你所不熟悉的。因此,不忙轻易答应人家,先要在脑子里完成一个审题的过程,然后再決定是否把活儿接下来。当然,有的任务是属于指令性的,你不接也得接,那也无妨,先接下来,再审题。
审题的第一个要求是听,听命题方的情况介绍,以便摸清命题方的要求与意图。一般说,上门来洽谈的同志都是他那个生活领域里的权威,十分明了自己的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意义与地位,只要你愿意,他会恨不得把单位里的所有文书档案都搬到你面前,因此,多听听命题方的介绍是不会错的。但也不能太迷信命题方的叙述,因为首先,作为一种职业习惯,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这一工作的社会功能,有时候还会提到不恰当的高度来让你就范,让你肃然起敬,让你激动起来。当然,对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你缺乏理智的判断,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作品中有失分寸。我就接触到一个描写酒后开车危害性的作品,作者让剧中的主人公说了一段令人目瞪口呆的话,大意是:酒后开车,不仅害人害己害家庭,而且还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祖国的国际声誉。结果,一个蛮有意义的生活小剧就在观众善意的讽笑声中变得很难堪了。其次,或许是偏居一隅的缘故,命题方往往会带有片面性,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以致造成立意上的失误。比如有个作者根据乡里领导的命题,写了一个批评拖拉机不事耕田、专跑运输的剧作,意在呼唤人们对农业的重视,但显而易见,如果把这个作品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上来考察,毛病就出来了,因为谁都知道,拖拉机跑运输,对活跃农村经济、开拓商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的作者不加分析,不予思考,便匆匆忙忙地把领导不成熟的认识用不成熟的方法表现出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次,虽然命题方一般都熟悉本行,但有时也有例外。如有的是新调到这个领域里来工作的,有的是内行里的外行,还有的是本身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感情、存有偏见的。因此,要听,但不迷信,应该是一条重要原则。
审题的第二个要求是问,问命题方有关的情况。掌握对方对自己未来作品的处置情况,以便作出相适应的创作方案。通常的情况是,命题方找上门来请你写戏,不外乎三种需要,一是参加会演。各行各业抓精神文明,增加社会知名度,会演大概是一种好方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人们乐此不疲、常演常新,会演一般都设奖次,参加者以获奖为目的,对作者的要求也较接近于创作规律,即不强调作者非要表现什么,只要是大的题材范围适合于本部门,那么,艺术上任你去自由发挥。要求是艺术性高,适应专家、领导胃口。二是本部门的文娱活动,如厂庆、节日聚会、接待重要宾客,纪念活动等等。要求真人真事的居多,讲究娱乐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以有趣而不庸俗为标准。三是配合宣传,组织巡回演出。要求作者弄通法规,熟悉政策,了解“行”情,寓教于乐。这三种需要,对作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要求。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由此可以制订出不同的应战方案。不过,顺便说一下,我的经验有点特别,不管哪一种需要,只要我答应去创作某个作品,则绝对以我为主,以艺术为主。因而我的“命题剧作”大都成活,发表、获奖,被改编、移植,乃至“一鸡多吃”的景况时有所见。endprint
审题的第三个要求是看。看命题方的言行举止,职业习惯,气质性格,以便在入戏时有生活原型的依托。文学是人学,戏剧也然。作为某个生活领域里的重要一员,来访者大都具备本行业人士的风韵习俗。同样给对方递上一杯茶,不同行业的对象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计划生育干部接过茶杯,往往会捧在手中,左右抚摸,然后与你娓娓道来,苦口婆心,和风细雨,有亲热、亲近、亲切之感。商界人士接过茶杯,即置于几上,且两手平摊,以示不染。公、检、法官员不大接茶杯,端坐面前,不苟言笑,令人肃然起敬。写戏是写人的,作者不应该放弃对来访者整体形象的初次感觉,因为,站在你面前的那个朋友很可能会成为你未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
审题的第四个要求是想命题方所提供的一切能给你带来多少方便与多少麻烦,以便在暗中作出对题材处理方法的选择,做到成竹在胸,蓝图在脑,胜券在握。如1993年8月15日晚,计划生育办公室赵女士、朱大姐来找我,希望创作一个反映计划生育干部为不育夫妇分忧解愁内容的戏曲,准备巡回演出,以扭转群众认为计划生育干部缺乏人情味这一误解。我暗中考虑,一、计划生育的戏写滥了,但几乎没有成功的记录。二、表现计划生育干部帮助不育夫妇求医问药、早生贵子,倒是没有人涉及过的新事物,有点意思,但是缺乏冲突,比较难写。三、这个戏只能写成一个以误会法作为情节构架的生活喜剧。在欢悦的笑声中塑造一两个小人物。就这样,经过暗中盘算,决定把任务接下来。对方十分满意。
审题的第五个要求是讲,讲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讲歌颂与暴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理,讲喜剧与悲剧有殊途同归的效能,讲对号入座的无知与拔苗助长的危害,以便使命题方对自己未来作品可能接触到的有关问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至于走弯路、闹误会,生枝节,惹是非。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如有个作者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写了一部批评乡干部以权谋私盖房子的戏,正好这个地方的一位党委副书记有类似的经历,那位副书记看了戏后跑到作者所在单位的办公室大发雷霆,拍桌子骂娘,还勒令此戏不准上演,弄得作者焦头烂额,发誓从此不再写戏。可见,跟有关部门讲讲,有言在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完成了上述五个步骤,审题这一基础工程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二、咬题法
咬题法(亦可称为“释题法”、“扣题法”)是最令命题方满意的一种方法。因为所谓咬题,是指咬着题材不放,按照主题需要,编织故事,设置人物,展开情节,安排冲突,选择细节,组织场面,酝酿纠葛,算计高潮,修饰词句等等。
咬题法也是最容易作茧自缚、最有可能导致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出笼的一种方法,弄不好便会成为某种政策的图解,某种思想的符号,某种职业的口号,作品如同墙上的标语,一场大雨过后,便烟消云散,毫无艺术生命力可言;因此,它又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选择咬题法进行创作,必须谨而慎之,在我看来,至少具备三个条件,才可投入。
第一,所指定的题材正好是自己所熟悉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自信有能力把它搞好。比如1979年,上海地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阻力重重,徘徊不前。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些戏曲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创作,为大面积推行农村新的经济政策作舆论准备。但是,交上来的作品不少,令人满意的几乎没有,大约是8月中旬的某一天上午,市里来了两位上了年纪的同志给我布置任务,要求在一两个星期内拿出剧本,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很乐观地接受了这一使命。因为这一题材我很熟悉,且十分了解责任制推行不力的真实原因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也十分清楚责任制打烂了“大锅饭”,将会对农民带来多大的“实惠”、多大的好处、多大的希望。结果,经过努力,我如期完成了任务,写了一出《定心丸》,获得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奖,《解放日报》破例予以连载,全国各地不少文艺团体移植、改编上演,自此以后,《定心丸》一词也成了责任制的代名词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沿用至今。
第二,所指定的题材是自己不熟悉的,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但这个题材十分重要,非常有意义,那么,就应该接受下来,花力气、下功夫把它搞好。1989年春节刚过,我接到一个任务,与一位朋友合作写一部反映新时期共产党员在建设地铁过程中经受生死考验的剧作,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而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大都市的生活,特别是工人建设者的形象所知不多,显而易见,写这个戏比一般的农村题材难度要高。但考虑到这个戏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还是欣然受命。结果,苦战半月,第一稿就获得高度评价。此剧由上海沪剧院演出二百多场,被誉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化教材”,全国十多个省市二十余家剧团移植上演,受到中共上海市委的特别嘉奖。
第三,所指定的题材是自己不熟悉的,且题材的价值也未必多重要,但对方情切意真,令你推托不得的,也只好接下来,作为一次练兵的机会,认真对待,力争成功。1990年,上海消防文工团的几位领导找上门来,约我为他们写一部反映消防工作重要性的戏剧。对于消防事业,我绝对不熟悉,这类题材的作品实在难以引起创作冲动,我很想推托,但最后还是被对方的诚情所感动,终于又接下了任务。我想,光他们那种办事认真、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就值得宣传。于是,我以文工团几位朋友为蓝本,创作了《蚕乡女》一剧。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市消防艺术团招文艺兵,报考截止之日,忽然从乡下来了一位盲姑娘要求从军,本来就对消防文艺宣传缺乏热情,正在要求调动工作的杨干事对此大惑不解,艺术团羅团长则婉言相拒:“你的眼睛……不太合适。”可盲姑娘却认为自己的眼睛最适宜搞消防宣传的。问及缘故,盲姑娘用亮丽的嗓音唱出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一年前,姑娘有一双明亮的大眼,一个秋夜,她所在的乡办厂由于消防工作不力,一场大火烧死了十八个工友、几千万资产,由于县消防队的同志赶到,姑娘才免于遇难,但却落了个双目失明。自此以后,姑娘痛定思痛,将自身的遭遇、本厂的灾祸编成演唱节目,串村走户作宣传,警钟长鸣为消防,团长听后,很为感动。但部队有部队的规定,消防艺术团不是残疾人艺术团。姑娘猛然取下墨镜,原来盲姑娘并不是盲人,罗团长哑然。杨干事则认为这个参赛小品演得好,力荐入选。谁知姑娘回答说,这不是小品,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盲姑娘是她的同胞姐姐,几个月前,为宣传消防四处奔走,不幸被车撞倒,临终前托付妹妹两件事,一,要想办法找到救过她的那位消防队恩人;二,继承其未竟的事业,为消防宣传作贡献,姑娘含泪答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位救命恩人即是罗团长,一年前在县消防队任教导员。杨干事放弃了调动工作的想法,安心消防宣传事业,而那姑娘也自然了却了夙愿。这个戏搬上舞台后,颇得各方人士好评,北京群众出版社还出版了这个剧本。endprint
选择咬题法进行创作,有几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
第一,不能说主题。你咬住了这个题目,要咬得有分寸,不能咬出牙痕来,更不能咬出血来。打个比方,这个咬就像老猫咬住小猫那样,轻轻衔住,不伤皮肉;如果咬得太紧,一不小心就会流于直白、浅显、粗疏。写消防工作重要性,戏里面不应该有任何一句话这么去讲,而应该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写其他内容的戏也是如此。通常的情况是,你不讲人家已经感到够满了,要再一讲,必然会有厌烦情绪弥漫开来。
第二,不能太行业化。观众走进剧场,对行业的技术性问题缺乏兴趣,因而你必须将人们所共有的乐于接受的东西表现出来,如巧妙的人物关系,有趣的感情纠葛,别致的生活细节,生动的群众语言等等。必须牢记,作品中的内容只有在与观众的普遍生活经验取得一致的时候,寓教于乐的目的才有希望达到。
第三,不能陷得太深,对一个题材作全身心的投入,是作品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如果陷得太深,就不利于作品的社会概括力。聪明的办法是,陷进去,再跳出来,观照生活,反察社会,有宏观的把握,放达的思路,又有微观的审视,精巧的描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借题法
借题法是作者最易于接受,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借题可以发挥,至于发挥什么,怎么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作者自己的事了。当然,先要善于借,借什么,怎么借,借到什么程度,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的办法是假借真发挥,小借大发挥,少借多发挥。
一是借故事。1987年,一场特大龙卷风袭击上海郊区,屋坍人毁,田荒堤决,郊区人民在灾害面前不低头,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活剧来。其中最普遍的故事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家毁了,妻儿受伤了,但他们却全然不顾,一心扑在带领乡亲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上。不少人家新房盖起来了,可他们还住在简易棚里,乡亲们将建筑材料送上门去,但他们又将它让给最困难的受灾户。为之,有关部门的领导希望我能写一部反映这一先进事迹的戏。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显而易见,生活中的这一类的故事是生动的,然而,如果照搬到舞台上,就显得十分一般了。同时,这个故事的“先进性”虽然具有教育意义,但这样的主题即便在50年代,也算不上新鲜的,因此,必须彻底改造,重新开掘,获得新的意义,才能具有艺术力量。于是,我们将这个故事的框架借来,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借题发挥,创作了《兰竹吟》一剧,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负重致远、富有牺牲精神的当代农村新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焕发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与任劳任怨的道德力量,给人以境界、品质、人格的整体参照,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二是借人物。实际上是借人物职业或身份。因为有些题材很难构成戏剧冲突,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戏剧事件,只好用借人物的方法来实现对方的愿望。比如,有次市里组织民兵文艺会演,一位与我稔熟、且交情颇深的领导希望我能写一个歌颂民兵精神风貌的戏剧,我欣然承诺。但怎么来表现这个题材,倒是一件蛮为难的事。思虑再三,决定用借人物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正好那天我有事下乡,遇到在乡政府机关工作的老友,闲聊之中得知他最近碰到一件不愉快的事:家里一头临产的老母猪因邻居放爆竹受了惊吓流产了,损失惨重,他后悔自己忙于工作,忘了在猪圈里倒挂一个用来吸音的空酒坛子。得此素材,我喜不自禁,立即将它移植到那个反映民兵生活的剧本中来,经过改造,故事换了个模样,大意是:老班长带领女子民兵班在后山举行实弹射击,命小胖去通知家有临产老母猪的村民,从速挂起空酒坛子用以防震吸音,去老班长家时正巧胡大婶不在,小胖便自己动手在猪栏里挂上空酒坛子,可就是赶不动那头死睡的老母猪,急中生智,取出一只新买的小闹钟,置于酒坛子中,五分钟后钟闹,必醒无疑,又虑及心爱的小闹钟被人窃去,便在酒坛子上写上“小心、危险”几个大字,然后回靶场交差。胡大婶回到家里,发现酒坛子上面的警告,又听见里面有“嚓嚓嚓”的声音,以为这是定时炸弹,有人要炸掉他们家的“小金库”,便抱怨丈夫一年四季忙于抓治安、搞训练,把人给得罪了,如今落到这个可怕的下场,情急之中,想起电影里的排雷英雄,便勇敢地冲上去将酒坛子扔于窗外,于此同时,枪声响起,胡大婶认为中弹,应声倒地。小胖赶来取钟,见胡大婶状,大惊失色,问及缘由,方知误会一场。但其时老母猪已受惊吓而流产,小闹钟也被甩坏了。小胖表示,今天打靶满堂彩,多亏老班长教练有方,胡大婶的损失可由大家凑起来赔偿。胡大婶恼火了:“老头子干了这么多年的民兵工作,什么样的亏没有吃过,你赔得起吗?”小胖此时出示一请假条,原来由于女民兵班射击成绩突出,马上要去市里参加比赛,老班长请当家的支持,胡大婶二话没说,就在请假条上画一圆圈,算是圈阅同意了。小胖很感动,正要离去,胡大婶叫住他说:“老母猪流产的事不要告诉老头子,让他安安心心地去比赛,还有,你那只钟,我会赔的!”小胖连忙回答:“不不,你千万别这么说!我不会要你一分钱的!”胡大婶又说:“不要也得要!谁让我是民兵班长的老太婆啦。不过,大婶现在没钱,等下一次老母猪怀仔时再给你!”说罢,擦干眼泪,吃力地拎起猪食桶向猪栏走去。这个戏演出后,反应很好,得了个一等奖。无须说明,这里的民兵老班长和小胖是借了人物的身份。当然,借要借得贴切,借得恰到好处,借得不露痕迹,才是上乘。
三是借主题,这个借法比较麻烦一些。因为艺术创作是作家长期感知生活的藝术结晶,凝聚着创造者的生命与血液,如果作家没有自己的“发现”,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而只能去批发一个主题,然后像小学生做算术那样去演绎、图解、说明,那么,作品就成了毫无生命力的某种文字程序。所以,我这里说的借主题,实际上是指借主要的题意,而不是单纯地指借作品的主题思想。
借主题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宽泛的主题。比如,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教育的热潮,有关部门决定组织文艺演出,并指定我写一出歌颂社会主义好的戏剧,显然,这是个大主题,自由度较高,我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在短时间内创作了一部仅五个人物的大型戏剧,通过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矛盾,揭示了商品经济越是发达,社会主义的传统美德越是不应该丢弃这样一个主题,戏演到哪里,观众笑到哪里,不久,又在市文艺会演中得了最佳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领导满意、专家满意、群众也满意。endprint
另一种是比较狭窄的主题。比如,计划生育是国策、交通安全很重要、食品卫生是根本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谨而慎之,在艺术构思上动脑筋,使未来的作品以精致、独到、新颖的艺术特点来弥补立意的简陋。我就写过一个戏,叫《梅花糕》,所要表达的意思连小朋友都知道,那就是,食品卫生很重要。这类戏怎么写?艺术构思取胜是惟一的出路,于是,我决定用一个人物一台戏的结构方法来表现某食品店个体户老板的种种心态。当然,内容还涉及到世态风俗、人生哲学之类的命题。因而被评论家认为,小题材做出大文章,旧内容翻出新套路,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一般说来,借故事框架的,应在开掘立意上多下功夫,借人物职业的,应在性格塑造、细节选择上多花力气,而借主题的,则应在整体艺术构思上多动脑筋,总之,借是基础,发挥是主体;借是表象,发挥是本质;借是虚的,发挥是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借出艺术新天地来。
四、问题法
问题法无疑是一种鼓励作者对所要表现的题材保持独立思考的创作方法。对常规的主题有疑问,对习以为常的世态有想法,这是一种可贵的艺术眼光。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作者对纷繁复杂的世象缺乏严谨的把握与科学的洞察,因而在作品中只能留下疑惑、不解、犹豫、试探的问号,这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这样的情况我也碰到过。
1992年,我应一位官居检察长的文友之邀,去检察院深入生活,以创作一部反映检察官风采的戏剧作品。在那儿呆了半个月,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闭门造车,苦战六天,完成了一部大型剧作。我向观众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子夜,年轻的龙城检察官周良接到一个神秘女郎打来的电话,举报中外合资东江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子东贪污巨款,导致公司人心涣散、企业岌岌可危的犯罪行为……乔子东是周良妻子苏小玲插队时的老房东,曾在一次苏小玲被毒蛇咬伤的关键时刻救过她,而今苏小玲又被聘为报酬丰厚、地位显赫的公司驻沪办事处主任。面对这样一位对周家有救命之德、济困之恩的人,却是个罪犯,周良的心海里激起了巨大的风暴,情与法的较量、恶与善的搏斗、正与邪的厮杀、公与私的考验,交织成一幅幅斑斓多彩的生活画卷,演绎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当然,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乔子东锒铛入狱,而周良的面前也出现了一片废墟。更严峻的是,乔子东吐出了一张令人齿寒的“关系网”,犹豫、彷徨之间,那个曾在周良侦破过程中给予一次次支持与鼓励的神秘电话又响了起来,一个甜甜的声音告诉他:“小城南端有一片桦树林,那高大挺拔的白桦树上长满了树眼,我就是那树眼,只要小城在,我就在……”周良获得了新的智慧和力量,向小城辉煌而又艰辛的明天走去……
剧本出笼之际,正值“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之时,检察部门掀起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热潮,倡导“不因小过而斩大将”、“放虎归山、戴罪立功”之法。因此,有关部门对剧本审查以后,提出能否进一步体现目前的新形势、新思路、新观念,于是,剧本有了三种结尾,以期引起人们的思索。
第一个结尾即是初稿的结尾,乔子东被抓走了,苏小玲又回到了家里,这时,儿子围围放学回来了。剧本是这样写的:
[周围上。
周围 爸爸、妈妈、邓老师!
邓怡 喔,围围回来了!
苏小玲 (去抱儿子)围围!
周围 爸爸,刚才在门口,一个戴大口罩的男人给了我这个!(递上一盒磁带)
周良 (接过察看)磁带?
[邓怡与苏小玲交换一下目光,周围入内。
[周良慢慢地走到桌旁,将磁带插入录音机内,须臾,发出一个男人阴森森的声音:“周科长,我乔子东输了,可是你也没有赢!两天以后你夫人的那张玉照,将以《一个中共检察官妻子的风采》为题目出现在港台的几家小报上!当然,你可以去申请版权,也可以去领取稿酬!……”
[周良大怒,猛烈地抽烟。
[苏小玲昏昏欲倒,邓怡搀扶着她。
[录音机中的声音在继续:“……还有一件小事好像应该提醒你,在你夫人的那只小提包里有一张红纸,那上面记载着这几年我乔子东捐献给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笔笔款子。你不会想到,这张纸的背后,是另一张清单,它记载的是这几年乔子东以公司的名义‘捐献给比我大得多的头儿们一笔笔款子,时间、地点、证明人都在上面,你只要把这张纸放到显影液里就一清二楚了!……”
[苏小玲忙从包里取出那张纸交给周良。
[录音机声继续:“……周科长,对付一个乔子东,你是一个好汉,可是,对付那些人,你恐怕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吗?哈哈哈!哈哈……”
周良 (猛一下关掉录音机,怒吼一声)卑鄙!(将纸条放到显液中)
苏小玲 (小心地凑上去)良良……
周良 (轻轻地一挥手)……
[苏小玲看看邓怡,邓怡摇摇头,她俩慢慢地入内室。
[周良踱到窗前,默然无語。
[风雨声大作。
[忽然,桌上的电话铃响了,周良忙去接,电话里传出那个神秘女郎的声音:“周科长吗?我知道,你的心里并不轻松,因为,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着你!你,挺得住吗?
周良 谢谢!请问,现在能告诉我,你是谁吗?
[神秘女郎声:“在我们这座小城的南端,有一大片桦树林,那高大挺拔的白桦树上,长满了一只只眼睛,我就是那双眼,只要这座小城在,我就也在!”
周良 (激动地)我……明白了!
[神秘女郎声继续:“周科长,祝你生日快乐!……多保重哪!”
[电话挂断了。
[周良呆呆地望着电话机出神,他又点燃了一支烟,然后走到窗前,
注视着小城的南端……
对于这个结尾,有关部门比较明确的意见有两条,一条是,那张清单上供出更高层次的领导似有不妥,这样写不利于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定位。二是把乔子东抓起来有点老套子,建议可以再放开手脚一些。于是,又有了第二个结尾。endprint
乔子东被抓走了,苏小玲又回到了家里,一家人在庆祝苏小玲的生日,忽然,周良身上的“大哥大”叫了起来。剧本是这样写的:
周良 喂!
[“大哥大”中传出方检察长沉重有力的声音:“周良吗?我是方明!”
周良 方检察长,有什么事,请吩咐!
[方检察长声:“我要告诉你一个也许使你十分意外的消息,经检察委员会集体讨论,郑重决定,对乔子东改变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暂缓起诉。
周良 啊?这是为什么?
[方检察长声:“因为乔子东这几天认罪态度较好,有揭发立功表现,又考虑到国外有个财团愿意投资八千万美元在龙城办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点名要乔子东出任技术顾问,所以,决定放他出来戴罪立功!”
周良 (木然)……
[方检察长声:“……周良,你听见我的话了吗?”
周良 (恍然)啊?检察长……
[方检察长声:“我知道你很痛苦,我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滋味。是啊,搞了这么多年的检察工作,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可是,在我们国家,不改革就沒有希望,要改革就会遇到新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起来适应,一起来投入吧!……
周良 检察长,我……
[静场片刻,苏小玲忽然捂着脸奔进内室。邓怡看了看周良,忙随苏小玲入内。
[周良踱到窗前,默然无语。
[风雨声大作。
[桌上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周良忙去接,电话里传出那个神秘女郎的声音:“周科长吗?我知道,你的心里一定很不好受,这是一个检察官的无奈,同时也是整个人生的无奈!这是一个检察官的悲壮,同时又是整个人生的悲壮。你,挺得住吗?”
周良 谢谢!请问,现在能告诉我,你是谁吗?
[神秘女郎声:“在我们这座小城的南端,有一片桦树林,那高大挺拔的白桦树上,长满了一只只眼睛,我就是那树眼,只要这座小城在,我就也在!”
周良 (激动地)我……明白了!
[神秘女郎声继续:“周科长,祝你夫人生日快乐!……多珍重!”
[电话挂断了,周良呆呆地望着电话机出神,他又点燃了一支烟,然后走到窗前,注视着
小城的南端……
按照这个结尾演出后,不同的意见又来了,投赞成票的认为,这样处理好,不落俗套,不同凡响,有新意,有诗意,有情意。投反对票的则表示,这样的结局欠妥,疏于法纪,疏于党风,不科学、不合理、不严谨。可谓针锋相对,难以统一,连导演、演员、舞美、作曲等人员的意见也不一致,检察机关高层领导的想法也有分歧。于是,人们希望作者对修改后的结尾发表一点见解,当然,一般说来,作为编剧,他要说的话已经在作品里体现了,但“命题剧作”因为有时候渗入长官意志的因素,所以,希望作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也不应该看成是强人所难的事。于是,我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来参加讨论:
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个家庭,拍打着每一颗心灵,沉沦者有之,奋起者有之,迷茫者更有之。当某一天那面黄肌瘦的小城的上空突然出现金光灿烂的诱惑时,芸芸众生谁不心旌摇曳,谁不蠢蠢欲动?于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法律与情感的矛盾,责任与欲望的牴牾,道德法则与历史进程的差异,这些古老的话题便以新的形式走入街头巷尾……
周良作为一个检察官,他历尽千辛万苦,尝遍酸甜苦辣,将一个良莠并存,功过参差的经济罪犯押上审判台,而尖锐的社会现实却又要让这么一个人去承担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这是历史的进步呢?抑或是穷怕了的小城急功近利的选择?苏小玲曾经是中国检察官家庭中最规范的贤妻良母,而当新生活向她投来多情的目光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扑进霓虹灯的怀抱,这合乎情又悖于理的选择是现代女性心理挣扎过程的必然呢还是传统美德失落的悲哀?
剧作显然无意逻辑有序地图解这些问题,却心平气和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索轨迹。因为,无论如何、生活毕竟前进了……
我的意见显然也不想排斥第二个结尾,尽管在感情上更倾向于第一个结尾。戏演出了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又带来了新的意见,希望我既不采纳第一个方案,又抛掉第二种处理,而重新设计新的结局。于是,该剧又有了第三个结尾,大意是,周良回到家里,忽然接到检察长的电话,要他去参加检察委员会紧急会议,讨论对乔子东是否改变强制措施的问题。理由是,乔子东有悔改表现,检举揭发有功,且国外一大财团愿意投资八千万美元在龙城兴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条件是让乔子东出任外方代理等等。面对新的考验,周良在代表人民力量的神秘女郎的电话鼓励下,又走向新的战场。这样一改,就把如何处理乔子东的案件推到幕后了,演出后,领导与观众都表示认可。
上述三种结尾,究竟哪一种更艺术,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更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只好让时间与实践来证明了。不过,无论如何,因为一时形势的需要去折腾某种意图,实在是一件很劳累又很简陋的活儿。
五、破题法
破题法是一种最容易挨骂又最容易叫好、最容易成功又最容易失败的创作方法。所谓破题,是指打破原来的题意,翻出新的立意。如有关部门抛给你一堆素材,一个故事,要求你表达某种意图、歌颂某种精神,鞭挞某种现象,而你能从历史的视角,从生活本质的视角,发现新的东西,要反其道而言之,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破题”了。
破题法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这个题必须是可以破的,也就是说,你对生活的认识、反刍、思考是深思熟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而不是一知半解、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故作深沉。二是这个题你是有能力破的。这主要指,你对题材的把握、立意的开掘、艺术处理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换句话说,你对生活的发现可以不通过空洞的说教、干巴巴的概念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条,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有年春天,市郊某乡遭暴雨袭击,乡长访贫问苦,到农民家里嘘寒问暖,农民感激涕零。有关部门希望我写一个戏,歌颂党群关系好转,高唱一曲“党的优良传统回来了”。但据我了解,那个乡长在该地任职多年,山河依旧,面貌未改,缺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勇气、魄力和办法。在这样的年头,农民需要一个改革家比需要一个慈善者的愿意更强烈。为之,我决定要用破题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题材,但因为考虑到有关部门的要求,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这个戏有三种不同的需要,我采取了三种处理办法。endprint
第一种处理方法,用于巡回演出,剧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雨夜,“老土改”守在破茅屋里等待着乡长来访贫问苦,他在细细地擦一把早已擦得油光发亮的椅子,因为这把椅子土改时区长坐过,以后乡长、县长都来坐过。他相信,逢上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乡长是一定会来看望他这个“老土改”的。所以,尽管孙女一再劝他搬到新楼房去住,他就是不听,即使茅屋坍下来压死了也不愿离开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土改”期望的就是这样的雨夜,这样的茅草屋,因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把乡长或者其他的领导干部吸引过来,重温干群促膝谈心、上下亲密无间的旧情旧景,然而,孙女不能理解爷爷的苦心,一针见血地告诉他:“爷爷,过去那些当领导的来看你,是因为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也在漏雨,他们家的粮食也不多。可现在,他们住的、吃的,都跟我们不一样了,所以,不会再有人来坐这把椅子了!”于是,祖孙俩发生了冲突。就在这时,一个过路的陌生人来躲雨,孙女便恳求她扮一个乡长的角色来安慰她爷爷,以便使爷爷早早离开这危险的旧茅屋。陌生人答应了。爷爷与乡长交心,沉浸在喜悦之中,陌生人走了,爷爷依依不舍,无意中发现这是位假乡长。爷爷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老泪纵横,近乎绝望了。孙女无论怎样安慰也不起作用。此刻,风雨更烈,忽然,爷爷的旧茅屋不漏雨了,正在纳闷,听见屋顶上有喧哗声,仔细一辨,原来是那个陌生人带了乡长、村长来替爷爷加固茅屋、堵漏防雨,而那个陌生人是新来的县长,爷爷心中的太阳又升了起来。
这是一个政治童话般的故事,演出后赢得了有关部门的好评,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作为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真诚呼唤,这个戏是可以的,但我不满足,希望有机会把自己对这个题材的新的想法吐出来,于是为参加市里文艺会演,就有了第二种处理方法。
第二种处理方法有两种考虑,一种是,雨夜,爷爷盼乡长来访贫问苦,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孙女请她扮假乡长,对方同意了,爷爷得到了安慰,陌生人走了,爷爷心脏病突发而去。孙女感到惟一的宽慰是,爷爷是带着某种满足而走的。没想到,孙女又突然发现,其实爷爷也知道假乡长的真相,于是她从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某种政治愿望是可以用假话来安抚的。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太尖锐了,且一个短剧也难以说明这样一个主题。
另一种考虑是,故事跟第一种方法有点类似,只是结尾变了,陌生人离开了旧茅屋,爷爷知道了假乡长的真相,他不怪孫女骗了他,只是自己的的确确已经老了,已经不中用了。就在绝望之际,茅屋突然不漏雨了,是谁在帮爷爷整修破屋,剧本没有表示,戏就此结束了。
参加市里会演的本子就用了后一种处理方法。后来,又有了一次参加跨省市的戏剧调演的机会,于是,第三种处理应运而生。
雨夜,爷爷在盼乡长来访贫问苦,有个穿雨衣的少妇来借铁锹,因为她的车卡在公路上,孙女求她装乡长来安慰爷爷,少妇答应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心灵交往以后,少妇要走了。爷爷偶然发现了假乡长的真相,少妇只得如实相告,自己是本乡的砖瓦大王,而爷爷望眼欲穿的乡长正坐在她的车上,因为暴风雨的袭击,她的砖瓦厂受到威胁,所以用车把乡长接去,以尽快解决砖瓦厂的抗灾问题,并告诉爷爷说:“爷爷,请原谅我的直率。我认为,不管谁来当乡长,如果他眼睛只盯着自己所管辖地区的那几个贫困户,心里老想着谁家的房子会漏雨,谁家的责任田正需要肥料,谁家的碗里太缺少油水,那么,我敢说,这样的领导就不能算是高明的领导!有这份精力,有这点心思,应该去考虑如何使更多的人富起来!这要比那些廉价的同情,空洞的问候,虚浮的许诺,浅薄的安慰实用的多,有意思的多!”砖瓦大王还指出:“共产党的乡长不能只懂得访贫问苦,也不仅仅永远是一个模式!希望爷爷早日搬出这个小屋!”爷爷恼火了,他要砖瓦大王转告乡长,我这个“老土改”有话要跟她说。砖瓦大王走了,戏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孙女
爷爷,你说,乡长会来吗?
爷爷
亏你问得出口,车就在路边,就这几步路,能不来吗?!乡长,是一乡之长,是为人民服
务的!你懂吗?等会乡长来了,爷爷要跟他好好聊聊,要问问他,这共产党还管不管八十
年代的困难户?!还有——
[汽车引擎声响。
孙女 爷爷,汽车发动了,我去看看!
爷爷 当心滑着!
孙女 哎!(燕子钻天似地奔下)
爷爷 (不无得意地)哼!我知道他会来的嘛!
孙女 (在窗外欢呼)爷爷看,开过来了!开过来了!
爷爷 (竭力掩饰内心的激动,故作平静地)来就来吧,闹啥呀!
[车灯冲开夜幕,引擎声铺天盖地而来。忽然,一道白光从窗口掠过,传来一阵长长的喇叭声,是致意,抑或是致哀?!你怎么理解都可以。反正,车是毫不犹豫地扔下小屋,呼啸而去了。
孙女 啊?!停一停!停一停(追下)
爷爷 (猝不及防,跳将起来)这、这、这……怎么开过去了!不来了!啊?!不来了?!
[静场。
[孙女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上。
孙女 (哽咽)爷爷,车开走了!
爷爷 (苍老地)就这么走了?
孙女 噢,丢下一张纸条!
爷爷 啊?!快念念!
孙女 (展纸欲读,忽然愣住)爷爷,纸条被雨打湿了,上面的字一个也看不清楚!
爷爷 啊?!(绝望,神情木然)……
[风雨声如泣如诉。
[光,恋恋不舍地暗下来,爷爷和孙女的剪影渐渐地模糊了……
不敢说这样的处理就一定好到哪儿去,但至少表达了对这个题材的真实想法。虽然与第一个方案的题旨相去甚远,却依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包括起先找我写这个戏的领导,他也对我这样的处理表示赞赏。可见,破题法只要破得严谨、破得合乎情理,那么,也是可以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的,当然,破题法也有可能有失偏颇,甚至出现错误,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作者磨灭了探索新生活的勇气,陷入人云亦云的窠臼。endprint
六、点题法
点题法是一种王顾左右而言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创作方法,这里指的点题,是指通篇作品即将完成。
在结尾部分故意点明某种概念、某种意思、某种观点,以博得命题方的认可。点题法也可称为“画龙点清”法,不是“点睛”,因为点睛是指“点之则飞去矣”,使龙能活起来,点明要旨,全篇精警得神,而“点清”则不同,是指一条龙画好了,在上面做上标记,点清这龙的主人是属于谁的。有些“命题文学”难以入戏,或者题材陈旧,缺乏艺术冲击力,那么只好用“点题法”来对付了。
我曾经接到一个任务,为配合社会综合治理,写一个帮助失足青年走上正道的戏。其时描写这类题材的成功作品已有不少,如《民警家的贼》、《野马》、《救救她》、《姑娘,跟我走》等。我如硬着头皮去编织一个故事,必然会老调重弹,无甚新意,考虑再三,决定狡猾一下,采用“点题法”来完成任务,情节大致如下:
农民阿毛与蓝花婶夫妇,养兔致富,生活陶陶然。一日,隔壁玉林劳动教养回来,阿毛意欲赠良种兔一对,助其自食其力、洗心革面。可蓝花婶不同意,上镇卖兔毛,怕玉林偷兔,又怕阿毛赠兔,特地配一新锁将院门锁住。蓝花婶刚走,阿毛从院子的井里探出头来,窃得良种兔一对,提兔笼欲出门,发现被锁,只得爬墙。蓝花婶有事复归,发现围墙上伸出一只兔笼,忙随手拿起一篱笆桩,正欲当头一棒击去,忽见是阿毛,慌忙收棒。于是,一个在墙上,一个在墙下,两人闹起了矛盾。阿毛足智多谋,将蓝花婶也骗上墙,两人在墙头上诉说家事,展望未来,阿毛趁机溜下墙,蓝花婶知己中计,急中生智,也变着法儿骗阿毛再度上墙。阿毛飘飘然,失去警惕,中了圈套,蓝花婶趁机脱身,痛斥阿毛,阿毛孤立无援,束手待毙,忽生一计,佯朝院中跳去,作投井状。蓝花婶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开门探望,但见井内浮起阿毛的草帽一顶,不由大惊失色,痛哭流涕、顿足呼号,求邻居相救,阿毛躲于一隅,变着嗓子装邻居作答,均以各种理由推托,蓝花婶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一气之下,也欲投井。阿毛忙急步上前,拦腰抱住,一场虚惊,啼笑皆非。蓝花婶骂阿毛不该开这种玩笑,继而怒斥邻居见死不救,不仁不义,可恶之至,阿毛说明真相,邻居均下田上班,不在家中,刚才是他所为,并因势利导,说明一人有难,众人相助,方是美德,如大家各归各,有朝一日,真的跳井了,又有谁肯挺身而出?蓝花婶似有所动,阿毛趁势打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剧本安排了一唱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整个戏建筑在夫妻矛盾、生活情趣的基础上,与如何综合治理,帮助失足青年自新关系不大,但命题方还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处理方式,认为这要比正面写如何治病救人更有意思,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我还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关部门有感于社会离婚率上升,希望我用文艺形式来反映这一题材,劝诫人们要珍惜家庭,严肃生活,恪守道德,净化社会。于是,我写了一个剧本,名叫《雪妈妈》,在那个剧本中,我不正面涉及离婚这一社会问题,自然也无须作离婚率上升的道德评判、社会评判与历史评判,只是通过两个孩子的命运,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来呼唤至高无上的母爱。据朋友们说,有几对即将离婚的夫妇读了这个剧本以后,重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最终重归于好。这是我所意想不到的收获。剧本中的点题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借孩子们的口说出父母的去向,但也很含糊。我想,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戏发表在《剧本》月刊上,并有一次全国性的剧本评奖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当然,选择点题法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有两点必须时时注意,第一,所要点出的意思必须与剧本中的内容有联系,而不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虽然把改造失足青年与抨击草率离婚都推在幕后,但戏的核心依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将台上发生的事放在命题方所提出的社会背景上来展开,因而,点出题来,不会使人感到突然。如果这两个戏点出诸如“环境保护很重要”、“热爱祖国为人民”之类的题意,则就成了天方夜谭了。第二,点题也要含蓄,也要恰到好处,不能像卖狗皮膏药那样,哇哇乱叫,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水到渠成,顺理顺章。
七、藏题法
藏题法是一种最合作者迷醉的创作方法。藏题法作品一般含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即既有表层故事,所阐述的主题能满足命题方的要求,又有内在的情节链,以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与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内在主题可以是表层主题的深化,也可以是表层主题的反拨,不必有一定之规。
大约是1987年,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領导很婉转地启发我能用戏剧形式来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歌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文明村。于是,根据我的生活感受,先后写了一大一小两个戏。
先说大戏《竹园曲》,剧本的表层故事是展示竹园村老村长三公公狠抓精神文明,把一个只有十八户人家的小村整治得“一无偷鸡摸狗,二无男女失伦,三无离婚退亲”。而内在的情节链却是,在这种“小农文明”的背后,人们正当的欲望被扼杀,纯洁的爱情被摧残,善良的人性被扭曲……一个绿色盈盈的季节,回乡知识青年春哥闯进了这片生活,他领着一群青年人办文化室,普及科学,闹自由恋爱。于是,竹园村固有的尊严被冲击,公认的权威被嘲弄,刻板的秩序被打乱,小村开始浮现新生活的红晕,连村前那条老气横秋的小河也受到感染,大度地吸纳着爱情的琼浆,生命的暖流,青春的乳汁,呼啸、奔腾,吟唱起鲜灵灵的歌……
剧本搬上舞台后,演出获得了成功,不仅群众喜爱、领导肯定,还得到专家高度评价,并获得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
另一个小型戏剧名叫《乡村里的月亮》,后来收入《陆军短剧选》一书时易名“还你半个月亮”。这个戏的表层故事也是写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先富起来的青年农民自己掏钱办了个村文化室,由此引起另一个编织藤篮的专业户的家庭风波,而可爱的现实又使那个专业户渐渐认识了文化建设与劳动致富相得益彰的意义。内在的情节链却是试图表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末代农民形象及其小农意识时代的结束。故事大致情节简述如下:endprint
田老大家。月色溶溶,庭院如洗。粉墙外,一群青年男女富有感染力的嬉笑声、交谈声、脚步声汇集一起,向小河的尽头涌去。不知谁家的姑娘喊了一声:“喂,小花,春哥办的文化室今晚开放了,快来呀!”小花边穿衣服边慌慌张张欲出门,穿衣、扣鞋、梳头、心跳、耳热、手抖……小花的哥哥小龙出现在门口,小花劝哥哥不要像机器人那样地生活,一起去文化室开开眼界,小龙不为所动,执着于手中的柳藤花篮编织,因为“一个晚上好赚四五元钱哪。”小花只得单独行动,正要离家,田老大手里捧着一只廉价的收音机从城里送货回来了。他阻止了女儿的夜生活,又痛斥春哥办文化室的行为,父女争执。父亲要女儿多学哥哥的樣,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小花自然难以接受。有一段戏是这样写的:
田老大 (自语)唉——都怪我家教不严,宠坏了她,去吧、滚吧!好在我靠儿子不靠女儿。儿子并不像她。儿子是好样的!儿子像我,儿子像我!哈哈哈!
[小龙神情沮丧地上。
田老大 (似遇救星)小龙,回来了!快过来,快过来!
小龙 ……
田老大 你丈母娘好吗?芳芳待你热情吗?
小龙 (闷头坐下)……
田老大 你怎么了?谁欺侮你了?
小龙 别问我!
田老大 啊?怎么回事?
小龙 你知道我丈母娘是怎么病的?
田老大 不是说扭伤了腰吗?
小龙 不,是伤了心!
田老大 伤心?
小龙 哎!
(唱)小龙我去望丈母,
才知她家闹风波,
芳芳吵着要退亲——
田老大 啊?!
(唱)究竟为的啥缘故?
小龙 (唱)啥缘故,啥缘故,
芳芳说出一淘箩,
他说我,不像八十年代年轻人。
倒像旧式农民阿Q。
田老大“阿看伍”是啥人?
小龙 我也搞不清!她还说——
(唱)说我四肢发达头脑空,
鼠目寸光理想无。
金钱不能除愚昧,
劝我多多学春哥。
田老大 啊?又是春哥!
小龙 还有了!
田老大 还有啥?
小龙 (唱)她说是小农经济旧思想,
弄得我家像坟墓;
说你是推行封建家长制,
就像那——
田老大 像啥?
小龙 (接唱)像出土文物浑身土。
田老大 混账!(气得直喘粗气)
(唱)她想做女式陈世美。
血口喷人寻退路。
小龙 不!
(唱)听说你今朝去告状。
她才敲响退亲锣。
田老大 告状。告什么状?
小龙 (唱)你去乡里告春哥。
村里村外笑话多。
田老大 噢?!(意想不到)。这——小龙!
(唱)芳芳既然要退亲。
此事只当风吹过。
爹爹有的是钞票。
再定一个不在乎。
小龙 (唱)爹爹说话欠思忖,
莫非真是老糊涂?
田老大 什么?(“啪”地一记耳光)你也这样骂我?
小龙 (捂着脸)爹爹……
田老大
……
小龙 爹爹,你打吧,你骂吧!我知道你很痛苦,可我心里也不好受。反正,从今天起,我不能像过去那样去生活了,芳芳说了,只要我改,她还是喜欢我的。现在,我要去春哥那里学文化了,我要去春哥那里学文化了,我要一切从头开始!(走出门,“砰”的一声,下)
田老大 小龙!(一下子仿佛老了许多,跌坐在椅子上,老泪纵横)
就这样,生活毫不留情地将田老大根据中国几千年传统模式刻意塑造的农耕文明的精英形象给摧毁了,如同我在另一个大型剧作《瓜园曲》的创作手记中所说的那样:与曾经是美好的东西告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新事物不正是在这美妙的阵痛中孕育、诞生的吗?应该说,小龙这样的农村青年,朴实、勤劳、肯吃苦,然而,像他那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只能靠力气和技能使摆着腌咸菜和五香豆的农家餐桌上新添一碗炖咸肉,或使置满小农具的客堂间里添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而只有像春哥这样的一代新农民才有可能用智慧的力量推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农村,这是生活的使然,时代发展的使然。把这种生活行进的划痕展示出来,将这些新旧交替的生命节律传递开去,便是我选择藏题法处理这个题材的真正动因。
我还写过另一个戏曲剧作,大概也可纳入藏题法的行列,故事的表层叙述的是重视环境保护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而内在的情节链却试图诉说另一种想法,即人在某种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及心灵环境里生活,其机能、智能、创造力日渐萎缩、日渐退化,这种近乎麻木的生存状态自然是与现代化建设进程格格不入的,剧本一开头,我就在舞台提示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环境:
[怎么了,怎么了?是繁花如锦的季节,癞花村居然看不到一片绿叶、一朵小花、一棵桃树?光秃秃像上甘岭,灰溜溜似乱山岗。惟有一棵上了年纪的银杏,老态龙钟地屹立在河边,它盘根错节、伤痕累累,已经没有一点生机。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条歪歪斜斜的石凳,陌生人不一定敢坐上去,因为它随时有倾倒的危险。没有了桃红、柳绿、梨白,听不见牛唱、鸭歌、鸟鸣。一条本来挺有诗意的小河如今也弄得萎蘼不振地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蓝兮兮的光。在这方天地里,很难令人一眼就分辨如今是春天、夏天,抑或是冬天、秋天;也很难设想这里的爱情是玫瑰色的还是土黄色的;当然,更很难推测村上十八岁的女孩喜欢唱什么样的歌。癞花村,是谁掠夺了你原始的生命激情,是谁淹没了你辉煌的自然景观?哦,难道是你——村边那座标志着庄稼人不再仅仅拥有五谷、六畜的大工厂?那粗黑的烟囱像大炮似的直挺挺昂首苍穹,一股股浓烟铺天盖地而来。唉!现代乡村工业给了庄稼人富有和自信,就一定要搭配苦涩和隐患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