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琼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贵州 黔南 550508)
・药物与临床・
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比
张业琼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贵州 黔南 550508)
目的 讨论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胃炎患者64例,分成对照组32例,实验组32例,实验组给予奥美拉唑继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8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为1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明显,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年龄从18~80岁期间都有发病患者,患者一般以胃部胀满,食欲不振,不易消化、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入院,经过胃镜检查后发现胃粘膜有充血、水肿或者存在散在出血点[1]。慢性胃炎在西医临床具有系统的常规用药,本次调查主要分析使用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现随机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接受治疗的64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分成对照组32例,实验组32例,实验组32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5.5±4.3)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2,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43.5±6.1)岁。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56108,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天2次,每次20 mg,餐后温水送服,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国药准字H44021231,广东新顺医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天2次,每次150 mg,餐后温水送服,两组具持续治疗4~8周。
治疗期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胃部无不舒适感;有效:大部分症状消失,不适感明显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部不适感依然存在,或者出现加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s),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分别为100%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7周和4.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慢性胃炎近些年来患病几率逐年上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以及不洁饮食,年轻人经常出现的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喝浓咖啡、吸烟等习惯[2],造成了慢性胃炎的形成,经调查发现,疾病趋于年轻化,由于慢性胃炎在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被很多人所忽略,直到影响到生活入院就诊。慢性胃炎常见的一种类型为浅表性胃炎,主要出现反酸、嗳气、饭后出现胃部不适,隐隐作痛,严重时出现呕吐,食欲不振[3]。其致病主要原因为细菌、病毒或者毒素的感染,很多患者在患有浅表性胃炎之前即患有慢性扁桃体炎、鼻炎等疾病,长期的对细菌的吞入对胃粘膜造成刺激,形成浅表性胃炎。吸烟也是重要的致病因之一,烟草中的含有的有害物质-尼古丁可导致幽门螺括约肌力量降低,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刺激胃粘膜,胃酸分泌过多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浅表性胃炎的形成。另外一种常见的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此病菌可破坏胃粘膜,使胃粘膜形成慢性的炎性反应。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通过减少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4]。雷尼替丁为强效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降低胃酸的分泌,抑制胃中酶的活性。二者均可以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但是经过本次调查发现,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的平均治疗时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浅表性胃炎中,奥美拉唑的作用优于雷尼替丁,并且做到了100%的临床有效率。综上所述,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明显,治疗周期短,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1]杨名诗,陈立军,黄冰.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105.
[2]张燕梅,任琳莉.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医中药,2011,28(1):93.
[3]尚玉超.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浅表性胃炎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3,27:5599.
[4]王友波,张丹.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医医药指南,2014,12(27):110.
R573.3
B
ISSN.2095-8242.2017.061.12007.02
本文编辑:李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