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 醒
创业故事
重庆昌元:“隐形冠军”的创新发展之路
文/孟 醒
虽然名头不大,但在业界却占据着领军位置。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将这样的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之所以能被称为隐形冠军,其背后往往有创新发展作为强大助推力。
2014年3月,甘肃兰州数十万市民突然发现,家里的自来水流出的竟然是臭水。此事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后,曾引起全国关注。
兰州市民一直喝的是,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黄河水,怎么突然有了臭味?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百思不得其解,兰州市水务局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此时,一家本非治理水污染的公司,被推荐进行应急处置。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发现,自来水之所以出现臭味,是因为兰州市自来水厂变换了取水点,即由黄河河道转到了刘家峡水库。水库库底长期累积的污物,导致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手段效果甚微。
为解决新问题,拿下新业务,这家公司紧急启动水处理剂研制。公司水处理应急项目组利用自己公司的主产品高锰酸钾,试验配比不同品类的复合盐,通过数十次“烧杯试验”,最终确定两种化学物质的最佳配比,以及最佳投放时间和投放频次。
4月,水处理新工艺上马,并建立起水质远程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水臭问题。
这家公司就是重庆昌元化工公司。
重庆昌元的前身是重庆嘉陵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简称嘉化)。
进入新千年,环境污染企业的发展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到2001年下半年,嘉化因落实环保要求,已经无法满负荷生产,公司濒临发展困境。嘉化终于意识到,化工厂如果不搬出主城区,就是死路一条。之前,市民的搬家呼吁,市领导的搬家催促,到此时才化为嘉化的主动行动。随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谋划下,嘉化最终确定了“整体搬迁,一步到位”的搬迁方案。
说是“整体搬迁”,但必须先过环保关,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厂区周边的空气中弥漫着化学品的刺鼻气味。所谓“一步到位”,说的也是要达到环保要求的底线,所有的落后产能、污染设备必须悉数淘汰,整体上必须采用最先进技术。如,旧的电解槽被淘汰,旧锅炉被循环流化床锅炉代替,生产废水被循环利用等。
2002年10月下旬,嘉化基本完成搬迁的初设工作;2003年新年到来之际,全面启动搬迁一期工程;2003年8月15日,新建工厂在重庆荣昌县(2015年8月撤县改区)昌元镇正式投产,当年即生产高锰酸钾3202吨;2004年6月19日,原位于江北区董家溪老厂按计划停产。老厂区的停产死亡,意味着新公司的诞生成长,在此时,嘉化也更名为重庆昌元(以厂区所在地命名)。新公司不仅甩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而且主打产品高锰酸钾的年产量,也由搬迁前的8800吨增长到3万多吨,产品占有全国市场的70%,全球市场的30%,产能、产量、产品竞争力均居世界第一。年销售收入也由搬迁前的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1亿元。
高锰酸钾作为优良的氧化剂,广泛用于三大产业的清洁消毒。最早使用高锰酸钾的是美国,但由于生产中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美国并不鼓励高锰酸钾在本土的生产。这就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机会。
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外汇极度匮乏,能出口创汇的高锰酸钾生产,成为中国地方政府争相上马的项目。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大型高锰酸钾厂,已经超过30多家。结果,脏气、污水、粉尘等严重污染留给了中国企业。
当时,高锰酸钾生产采取的是平炉法。工人们先在小铁锅中或浅铁槽中,将氢氧化钾加热至400℃后投入锰粉,在人力快速搅拌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在烟尘酸雾弥漫中,工人们将物料翻炒破碎为3~5厘米的料块,制成锰酸钾。这些料块投进电解池,最终产出高锰酸钾。在这种高温、高湿、高污染的环境中,工人们难以保证全员生产,夏季缺员更为严重。
即使如此,由于竞争激烈,高锰酸钾的出口价格,也从1500美元/吨降至700~800美元/吨。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对中国企业征收128.94%的反倾销税,与关税、运费相加,中国企业销往美国的高锰酸钾到岸价,却高达3000美元/吨,几无竞争力。中国一大批高锰酸钾企业因此关门倒闭。
嘉化创始人李守昌认识到,厂子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并依靠工业自动化来降低生产成本。
1991年,李守昌研发出“塔式反应法”的新生产工艺。与平炉法敞开式生产相比较,塔式法更密闭,机械化程度更高,且化学反应更充分,减少了废物排放。
从成本上比较,嘉化的高锰酸钾吨生产成本节省约2000元。煤耗由6吨降至800公斤,蒸汽量减少8吨,生产耗时从72小时降至1~2小时,劳动力成本减少800元。生产工艺的创新,使高锰酸钾的毛利润率达到40%以上。
这时,另外7家大型高锰酸钾生产企业,仍然采取平炉法生产,且不说成本高昂,因其生产工艺落后导致污染,被列入落后产能淘汰名单。
到2004年,昌元化工利用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势,以及新厂全面投产的契机,持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高锰酸钾年产量达到10819吨,一举成为国内冠军。到2010年更成为全球冠军。
铬盐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八种资源性原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电镀、鞣革、印染、医药、饲料等领域,市场广阔,但产品生产一直为欧美企业主导。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开始引进美国技术,来提升生产技术。但因为引进的并非是前沿技术,仍存“污染大、生产效率低”的痼疾。
引进不如创新,根据高锰酸钾与铬盐的强氧化特性,且铬与锰金属属性相近。科研人员考虑,可以试试把高锰酸钾的生产技术“移植”到铬盐生产中。
2011年云南曲靖连发铬渣污染事件,引发大众广泛关注。此时,昌元化工投入3.8亿元用于铬盐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成功申报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29件,自主开发出气动流化塔连续液相氧化法生产新技术,完成铬酸盐(钠、钾)5000吨/年测试,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为:技术及装备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将科技成果鉴定共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四档。国际领先水平意味着就是最高水平。
这项创新性生产技术可以使每吨产品的铬渣排量,由两吨减少到0.5~0.6吨,并在“十二五”期间得以推广。同时,昌元化工还与中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开发出全国首个利用锰渣生产三元复混肥清洁生产技术。
实际上早在2009年,昌元化工就启动了铬盐生产工业实验,并获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新的铬盐生产技术逐步成熟。2012年,昌元化工收购原甘肃白银甘藏银晨铬盐化工公司,组建白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白银昌元),完成生产设备与技术储备,并对原生产技术进行创新改造。
国家科委等单位鉴定后认为,白银昌元采用的气动流化塔法工艺技术和湿法氧化铁粉工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离子膜连续电解铬酸钠工艺和氧化铁红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采用上述技术,使间歇性生产升级为连续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小了工人劳动强度;有组织排放代替随机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铬渣污染问题。
2016年10月,昌元化工在甘肃白银,开始建设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铬盐生产基地。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铬盐生产核心技术,基地建成后将摆脱对欧美公司的技术依赖。
2013年6月,昌元化工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凭借生产工艺的持续创新,超越美国本土唯一一家高锰酸钾生产厂家卡罗斯公司,夺取了高锰酸钾的国际市场定价权。
美国卡罗斯公司是高锰酸钾生产的创始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即开始生产高锰酸钾,并向欧洲出口。此后,卡罗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历经百年,长期领航全球高锰酸钾的生产。
昌元化工作为后起的追赶者,在建设新厂区之后,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塔式反应法”的升级版“气动流化塔”清洁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高锰酸钾转化效率和生产控制方面,已超过卡罗斯公司的“液相氧化法”生产工艺。两者相比,“气动流化塔”工艺生产时间缩短50%,二氧化锰转化率提高5%,能耗降低40%,生产成本降低20%。总体上说,昌元化工生产的高锰酸钾在品质上与卡罗斯公司不分伯仲,但在价格上却拥有优势。
近几年,国际市场对高锰酸钾年需求量大约为7万吨,其中1.6万吨由昌元化工供应,而美国卡罗斯公司的年产量才1.5万吨。综合产品产量、出口量以及品质,昌元化工已居于全球高锰酸钾生产领域的第一位。按照国际市场通行的竞争规则,昌元化工已取代美国卡罗斯公司,掌握了国际高锰酸钾的定价权。
昌元化工虽然在产量上稳超卡罗斯公司,但6%的纯利润率,却比卡罗斯公司的11%,低了5%。
昌元化工董事长李守昌,将两家进行一对一分析研究后发现,问题不是产品不过硬,而是输在了产品服务上。
问题找到了,办法也就有了。在2013年末,昌元化工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将服务延伸到高锰酸钾治理污染领域,重点研究高锰酸钾在水处理和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有了服务支撑作保障,才有了昌元化工在“兰州水臭”事故中的出色表现,才有了之后的太湖蓝藻治理项目,以及河南砷污染和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土地治理等项目。
“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增加的不仅是利润,还带动高锰酸钾年销量增长了10%。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延伸服务还发现了复合盐、活性炭、处理剂投放设备以及水质监控数字化设备等代理销售的新业务,而新业务的利润率均高于高锰酸钾。综合计算,昌元化工的净利润率终于追上了美国卡罗斯公司,超过11%,相比之前的6%,几乎翻番。同时,大大高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97%(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的水平。
从1983年起,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高锰酸钾反倾销政策。
当年,美国商务部接受了卡罗斯公司的反中国高锰酸钾倾销的申请,于1983年12月29日颁布反倾销令,将中国造高锰酸钾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到了39.63%,由此美国市场关上了进口中国高锰酸钾产品的大门。
1991年4月,经过行政复审,美国商务部做出裁定:中国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为128.94%。1994年5月,美国商务部再次确定执行反倾销税率128.94%。该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2016年12月1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高锰酸钾做出反倾销行政复审初裁:中国出口商Pacific Accelerator Limited(昌元集团的海外公司)的加权平均倾销幅度为4.03美元/公斤;但仍维持128.94%反倾销税率。
从2008年开始,昌元化工经过近五年的调研,于2013年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正式的年度复审申请。至此,昌元化工每年都聘请美国律师所提起行政复审,反对美国商务部的决定。
2017年6月2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反倾销令初步确认函,认为中方应诉企业出口美国的高锰酸钾税率为零。这意味着庞大的美国市场每年将为昌元化工增加300万美元销售额。
获胜的原因,除了昌元化工多年的坚持不懈,更多集中在工艺与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气动流化塔法”新工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该技术具有反应更充分、废物排放更少、能耗更低等优点。基于以上事实,美国商务部才更改了反倾销裁定。
这充分说明,只要掌握了领先技术,市场壁垒就是可以打破的。对于昌元化工是如此,对于中国化工工业是如此,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梦醒 本刊副总编
责任编辑:张通
zhangtong@ccid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