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2017-11-11 03:02吴特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复印机商业模式制造业

文/吴特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文/吴特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植根于技术的逻辑,更要遵循人文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积极打造“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惟其如此,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也走得更远。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

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占据着制造业的制高点,“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身处第三梯队的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突围和升级,也要依靠“创新”。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问题也有着高度的关注,并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创新”都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中国制造之难,也是中国制造之痛,更是中国制造的希望之光、突破之道。

三种制造业“创新路径”

提起创新,人们很容易想起技术创新,最早、最深刻、最频繁地映入我们眼帘的也是技术创新,比如最近很火的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确,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可以说起着根本作用,没有技术创新,其他的创新方式都失去了物质基础。《中国制造2025》也主要聚焦于解决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但真正要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仅靠技术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多种创新方式共同起作用,形成一个“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制造业创新链,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突破。

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创新有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而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吴特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

图1 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我们今天来看熊彼特提出的这五种创新情况,其中,前面两种主要和技术有关,后面三种主要和商业运作有关。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其实可以归结为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两大类。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创新,即设计创新——通过将技术发明与用户体验结合起来,给“硬科技”插上设计的翅膀,给“理工男”注入文化创意的内涵,形成让用户惊艳尖叫的产品,从而极大地促进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有时候,设计创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于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技术发明,就因为没有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充分打磨而被埋没,不能及时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价值并服务大众。借用硅谷创业教父“霍夫曼船长”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与其他任何方式相比,在硅谷的设计创新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当然,一项发明要顺利地走出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市场,交到消费者手中,实际上是需要“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环节共同的努力,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创新,不仅是点的突破,更是系统的重构。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同时也应该关注设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它们是构成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的“三大法门”。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具体来展现这三种制造业的“创新”。

技术创新:华为的故事

技术创新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制造业在创新发展上之所以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和投入不足。而我们对此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不足不仅是战术和策略上的,更是战略上的。在这方面,经常被拿来作为样板讨论的企业就是华为。其实,华为对于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的,是逐步推进的。在1998年以前,华为的技术导向一直是模仿和跟进跨国公司既有的产品和技术,奉行的是“拿来主义”,这种做法也一度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业绩。但这样的做法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没法“走出去”,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专利上的纠纷和诉讼,限制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二是企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构建充分的技术壁垒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容易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并开始思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

表1 华为在部分技术领域全球排名情况

任正非提出: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通过对美国休斯顿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等机构的调研,任正非发现,在技术研发上没有一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别人的技术是不会长久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通过深入比较中美高科技公司在技术开发上的重大差别,他发现,“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新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是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作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获得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华为做出了榜样。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战略的层面、企业命运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才能在行动、布局和投入上真正做到切实的推进。这样做,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很好的回报;在推进难度上,也是选择了啃最硬的骨头。因此,也只有具备战略视野的经营者才敢于将企业的生命构筑在技术创新这一最雄伟也最高峻的基石之上。

当然,推进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独自埋头搞研发、闭门造车,模仿式创新、集成式创新、共享式创新都是很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同时,为了培养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还必须在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方式等方面构筑刺激创新的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研发部门的事情,它必须将营销、技术支援、成本、质量等部门都纳入到创新行动组织中来,采用“技术创新工作营”的作业方式,才能提升技术创新的成效。

设计创新:苹果的故事

技术发明戴着科技的光环,标志着文明的进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似乎是制造业创新的最重要内容,但这仅仅是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到的景象。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商业史的视野看过去,往往会发现许多似乎有悖于我们直觉的现象:许多发明家生前在技术上做出了惊人的突破,但却没能亲自开创出一个新的行业,往往生活还变得贫困潦倒。例如:发明活字印刷机的古登堡,发明调频收音机的阿姆斯特朗,发明电话的梅乌奇,发明柴油发动机的狄塞尔等。

图2 苹果公司获得零售店设计专利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创新不够,而是对技术如何应用于社会、技术如何与用户需求真正结合起来缺乏打磨,而这也就是“发明家”与“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区别。在这其中,设计师的作用有时候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发明家只需要考虑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的路径,但设计师不同,他需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并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场景体验,把冷冰冰的“零件”和“齿轮”变成消费者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产品。

“霍夫曼船长”通过对硅谷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考察发现:如果你分析那些最为成功的初创企业,你可以看到,当它们起步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有很少或者甚至没有任何技术专利。在开展业务时,绝大多数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于技术创新。相反的是,它们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及如何把这些创新与现有技术相融合。它们所使用的技术都是现成的或者是开源的。

霍夫曼以苹果手机为例,向人们指出了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把iPhone看成技术奇迹,但隐藏在苹果公司背后真正的天才是它的设计创新。史蒂夫·乔布斯很清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叹服的用户体验能为苹果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力量。iPhone所使用的技术并不是什么专有的技术,其中大多数的部件甚至不是苹果公司生产的。硬件和芯片常常来自第三方……苹果公司真正放在柜台上所销售的产品却代表了苹果公司对于客户、客户需求以及客户需要从产品中获取什么的深刻理解。

苹果公司对设计创新如此看重,以致于除了通常的产品设计以外,还对那些用来摆放产品的桌子、柜子、配件墙进行精心设计,并积极申请专利,如Beats 耳机的货架、摆设iPhone 保护壳的货架等。苹果对设计的重视,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传感器、控制器、电机和显示设备无处不在的世界,商品竞争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交互、体验和服务上。未来的制造业企业呼唤更多的产品设计师。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懂得科学技术、人与社会,还要学会整合商业策略、运营方式和市场营销,融合科技与创意,从而帮助企业以设计创新为突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设计创新对产品的“设计师”的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实现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此才能将文化创意、感性科技、人性设计和商业手段融为一体,推动新兴技术产品雏形取得商业化的成功。

商业模式创新:复印机和机器人的故事

除了设计创新以外,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突破和升级的一种重要创新方式。优秀的商业模式能让一项技术的成本和收益更加均衡,让新技术与现有市场更加平滑地对接,让技术发明的产业化进程大大提速。而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价值所在。

图3 设计创新推动产品商业化

以静电复印技术为例。1959年9月,世界第一台全自动复印机制成,采用当时最新的静电复印新技术。用这种技术复印出来的复印件干净整洁,复印速度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张。但采用这种技术的问题是价格太贵,生产成本每台高达2000美元,而当时办公用复印机的售价为300美元。高成本遏制了新技术的快速扩散,新事物面临推广难题。这个时候,商业模式的威力开始发挥出来。当时复印机厂家的通行商业模式是将复印机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但对配件和耗材则是另行高价收费,以获取高额利润。但静电复印机成本太高,无法采用这种模式。于是企业家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以提供租赁服务的方式,把静电复印机推向市场。消费者每个月只需支付95美元,就能租到一台复印机。如果每月复印的张数不超过2000张,不需要再支付任何其他费用,超过2000张以后,每张支付4美分。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人们使用新型复印机的门槛。于是,人们使用这种新设备的成本大幅降低,新技术迅速推广开来,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图4 商业模式设计7个步骤

可见,商业模式创新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产品商业化提供最后的“临门一脚”。今天很多的新技术、新产品都可以借鉴静电复印机的成功经验,比如被业界看好的机器人技术。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现在的机器人设备的售价还很高,无法大规模使用,而一般的政府补贴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使用成本的问题。但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许就能为机器人技术的推广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如采用机器人的融资租赁模式,引入融资租赁机构提供资金,大大降低企业采购设备的前期成本,从而解决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问题。而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则可以通过和融资租赁机构合作,迅速回笼资金、抢占客户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

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为行业和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视野和盈利空间,甚至可能颠覆一个行业。苹果颠覆了音乐,Uber颠覆了交通,亚马逊则颠覆了零售。当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很难,除了要深入挖掘公司和行业的特性,还需要对市场、用户,甚至是对人性有更多理解。一个优秀而又可行的商业模式需要经过不断地打磨,需要企业家在战略选择、市场调研、客户定位与管理、产品价值整体创新、定价、赢利模式、品牌战略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系统地思考。商业模式创新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家的商业创意与行业市场规律碰撞出来的精彩火花。

制造业创新是技术、人文、商业三者的交融

制造业的创新既包括技术的创新,也包括设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们共同构成各类制造业企业创新突破的三大主要路径。在这些创新过程中,“发明家”“设计师”和“企业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支持、相互协同。从根本上说,制造业的创新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更加需要技术、人文、商业三者之间的有机交融。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植根于技术的逻辑,更要遵循人文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积极打造“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惟其如此,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也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孙俊杰

sunjunjie@ccidmedia.com

猜你喜欢
复印机商业模式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商业模式从0到N
复印机
立体复印机
小心复印机“出卖”你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