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惠娜
摘要:美术特长生是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重要路径。在美术特长生的教学当中,素描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对于审美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长生;素描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的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策略也有更新和进步,尤以素描教学最为典型。目前,传统的素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高速发展的高中教学程度,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着眼于高中美术特长生的素描教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基本功
素描在美术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目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当中,设置了足够的课时量来教授学生相关的绘画技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能力还是欠缺的,我们都知道,素描是高中美术课堂的一个难点,技法较难掌握,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做好,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美术课堂上要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特别是高中教学,学生要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看似是美术特长生,但是他们需要花在文化课上的时间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技法能力,磨练绘画技巧。在素描当中,线条的勾勒,阴影的变化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无疑都考验了学生的基本功虑。例如,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线条,而在进行物体素描的时候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技巧,考验的都是学生的基本功,所以说,针对目前的教学情况,教师要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在学生基本功的教学上,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素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的演练,为他们今后的专业课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基本功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整体意识的构建,由于素描是从一个个小的点开始的,所以很多学生往往就因为一些小的方面就没有把握住整体,这样的素描画作往往显得技巧有余而气质不足,是不足以体现学生能力的,所以说,要提高学生的基本功,也要从整体意识上考虑。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术素描的教学与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是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在高中美术专业课上,需要把握的两项课堂气氛包括专业美术的教学气氛和讨论分析的教学气氛。首先,是专业美术的教学气氛,素描的绘画与传统的课堂很不一样,每个同学坐在画板前,围在老师旁进行作画,教师在授课教导的过程当中,要着力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氛围当中,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进行一次艺术创作,这样,直接就让学生的心境不一样了,画出的画作水平往往也就高了一个层次。在专业气氛的烘托上,除了教师的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对教室的布置,例如一些名师名家的画作和生平简介,以及一些有艺术性的物品,都有助于让整个教室体现出艺术感,让学生融入这个氛围当中。第二,是讨论分析的氛围。美术课堂,学生们往往要基于自己的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发言,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在高中美术生的素描教学中,良好氛围的营造是相当重要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三、采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美术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也有了不小的改变,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创新,结合高科技手段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锻炼,使学生的美术意识和审美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众多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控素描技艺。素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常用于表达艺术家的内心理念以及情感,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的素描教学只将素描作为一种基础教学,缺乏对素描教学的多元化认識,使得素描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艺术的不断进步,观念和内容也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素描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上,应不断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先进的绘画理念,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采用更加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素描水平。
四、结语
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素描又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切实利用好多种方法,加强学生的基本功,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提升素描技艺和美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世铎.试析高中美术特长生素描教学方法与技巧[J].新课程(下),2016(10):74.
[2]赖玉洁.高中美术特长生的现状与管理方法调查[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张亚松.在高中基础素描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东平南路6号惠州一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