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前 些日子,有幸听了一场《袍修罗兰》的古 琴独奏。《袍修罗兰》是成公亮先生的作品,演奏者留分头,着长袍,举手投足尽显恭敬和儒雅之风。他首演的曲目《地》就像欧洲的交响乐,音乐内容丰富,结构庞大。一开始的引子音乐就非常庄严厚重,仿佛大地孕育万物的生命力,浑厚的空弦乐和低音及缓慢的柔颤音紧密相伴,在引子结尾处旋律突然快了,缓慢的钟声响彻大地,如同一种警示。
随着琴声的延伸开阔,每一乐句结尾都会响起钟声,如同大地曙光初露,黎明吹响了号角之声。轻盈活泼的泛音像鸟儿啁啾,轻快,从容。当音乐近入尾声的时候,出现了强烈的对比,交响式的气势和高潮,以层层推进的方式一路引至爆发的高点,而后,一片寂静。就如强烈的戏剧性变化一般,古琴演奏者用琴声创造了一个宽广恢宏的场面和大自然瞬息变换的景象。 《水》是这套曲子里最具抒情性的一首乐曲,听得我屏息凝神,柔肠百结,内心深处被古琴传达的那种旷古的美感深深震撼。其中,贯穿全场的轻快的旋律与《地》里的泛音有几分相似,就像清泉在石上流淌,没有一点滞涩迟疑。闭上眼睛,仿佛一条溪流在心间潺潺流动。溪中有杂草也有卵石突兀,清浅的溪流像一把细长的梳子,梳齿从杂草和石块之间漫过,又向前流淌。让人感到舒缓和安静,这种舒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音乐有着打动人的方式和途径,在丰富细致的弱强变化、音色變化和委婉曲折的旋律线条中,《水》的演奏比《地》来得更直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和道其实是相通相融的。它安静地流淌,与世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利,从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它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却又暗流涌动,有着摄人魂魄的力量。就好像这琴声,时而缠绵如秋水漾漾,时而豪放若急雨阵阵,悠然时仿佛松涛在空谷回响,寂静时如月光洒满西楼……
《袍修罗兰》共有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八支曲子。据说,成公亮先生创作过程是按照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的顺序写的。套曲里的钟声不仅贯穿于《地》的主要段落,也贯穿于第五首的《空》和最后一首的《如来藏》,成为这部古琴套曲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回响和共鸣。音乐里变幻的意象、旋律的铺陈对于抚琴者来说,是释放,更是一种共鸣。这种思想的共振,只有“知音”这个词才能诠释到位。 “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一个与古琴有关的友情故事。说的是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琴师面对清风明月弹琴时得到樵夫钟子期的赞赏,从此二人成了好友,两人约定,明年此时老地方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后辗转得知子期去世,便来到他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伯牙用生命与灵魂,完成了一次神圣而悲壮的绝响。他与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被世代华夏儿女传唱。
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琴热也随之升温。大家通过学琴学习古礼,修身、养性,全方位地提高精神涵养。就像这次的演奏者,弹琴前焚香沐浴,将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自然的敬畏与艺术和谐地融在一起,他视成公亮先生为知己,那洒脱自由的琴声,干净流畅的曲风,是心声的流露,更是性情的写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