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虽重要,方向要找准

2017-11-10 03:11◎任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理学科举

◎任 艳

努力虽重要,方向要找准

◎任 艳

北宋教育家、思想家胡瑗从小“家贫无以自给”,没能到学校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他好学求上进,把家里的书全读了个遍。

遗憾的是,连续几次科举考试,他都名落孙山。胡瑗没有气馁,决心到泰山潜心治学,研习圣贤经典。他“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十年间,为了安下心来认真学习,每次收到家书,他只要看到信中有“平安”两个字,就立刻把信投入山涧,不再继续看下去。

“食不甘味,宿不安枕”的苦读让胡瑗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十年后,胡瑗归来,准备大展宏图,没想到落榜的命运依然在等着他。七次考试,胡瑗就是不中。

这时,胡瑗已经四十岁开外,继续参加科举还是另谋出路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重要问题。放弃参加科举,基本意味着跟仕途无缘;继续科考,等待他的也许还是落榜……胡瑗认真思考过后,竟然选择了前者。

不能不说,胡瑗做出这个决定下了很大的决心,他一没背景,二没钱财,科举是他摆脱现状的唯一机会。但是,考了这么多年都没中,胡瑗不想再把年华蹉跎在科举的漫漫长路上,而要用来做些实在的事情。于是,他回到家乡当起了教书先生。

这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让胡瑗走上了另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他专心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明体达用”之学。几年后,胡瑗来到苏州一带设学授徒,讲授儒家经典,颇有盛名。在这里,他遇到了伯乐范仲淹。1034年,被贬到苏州任知事的范仲淹对胡瑗已有耳闻且相当敬重。次年,范仲淹设立郡学后,立即聘请胡瑗为首任教席,并让自己的儿子拜胡瑗为师。满腹经纶的胡瑗终于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

之后,胡瑗的才能一发而不可收。在他的努力教学与管理下,郡学很快成为各地学府的标杆。随后,胡瑗又来到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教学,他在苏州、湖州一带任教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湖教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明体达用”之学也开了理学先河。

后来,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得到宋仁宗的赏识。在结束湖州教学后,胡瑗开始在朝廷太学执教,名重天下。1056年,64岁的胡瑗成了太子的老师。

胡瑗执教近三十年,受教者不下千人,培养出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理学家程颐就是其一。胡瑗被后来的宋神宗称为“真先生”,成为与欧阳修、包拯等人齐名的“四真”之一。

胡瑗在接连的科举考试失利后,及时调转方向,进而成为一代大儒、教育家、理学先驱,为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可见,努力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部分,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正确方向更重要。

编 辑/羽 川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理学科举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科举考试”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