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影响下苏青的游移与徘徊

2017-11-09 16:18杨馨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苏青

杨馨婷

摘 要: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曾与张爱玲齐名的一位畅销书女作家,近年以来她作为一位被埋没已久的作家开始被研究者挖掘。建国前,苏青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于她迁居上海以后。20世纪30-40年代,文学的商业化已经使上海的文化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苏青的创作必然与上海的文化市场的运作息息相关。上海的文化市场不仅影响了苏青的文学作品,而且使她的创作思想显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關键词:文化市场 苏青 早期创作

苏青是一位处于新旧夹缝之间的女作家,她在与雅与俗之间游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驻足,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由此,她在她的叙述中“弥合了‘五四主流话语中的生者/新女性与死者/旧女人之间的裂谷”①。

一、雅与俗之间

苏青是一位徘徊于雅俗之间的作家。

就苏青本人而言,苏青已然是一个俗人。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女性,她接受了半包办式的婚姻。虽然苏青与李钦后是中学同学,而且两人之间并非没有一定感情基础,但是他们不是自由结合的而是仍遵循旧的习俗由男方提亲,然后定亲、结婚。从这种层面看,苏青是在母亲的安排下结婚的。最初,苏青本人对于新旧参半的婚姻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她选择接受也乐于接受而没有采取任何形式的反抗。苏青与李钦后的婚姻关系恶化后,为了赚钱谋生,她写文章、办杂志;为了生计,她在伪政府的秘书处做事;同样为了生存,她结交不正义的朋友并接受不义之财……然而她又有点古代雅士的清高,她看不惯丈夫封建大少爷式的种种恶习和为赚钱便不辨是非的行为,最终决然冲出婚姻的牢笼义无反顾地成为又一个娜拉;“面对社会的下流风气与小市民的低级趣味”②,她专门写文章为杀夫者辩白,在正义面前她成为一个不屈的斗士……因此,我们很难在庸俗与高雅之间给苏青定位。

苏青写尽天下之俗人,从赌徒到荡妇,从小姐到太太,从饮食到睡眠,从性行为到生孩子,从结婚到出轨,从做饭到送礼……苏青记尽天下之俗人俗事。但同时苏青也写尽天下之美,《外婆的旱烟管》围绕旱烟管的失与得写苏青与外婆祖孙二人依依相惜的亲情,《归宿》以伤感的笔调写感人至深的母女之情,《小脚金字塔》中写自己与未婚夫读书时期懵懂的情感,《女生宿舍》中苏青追忆充实的大学生活和与舍友之间的此生不可再得的纯洁友情,《自己的房间》表达了苏青的生活理想……作为一名女性,苏青写了大量散文为天下女性谋出路,呼唤自由平等的人性。苏青的散文的内容和语言都是通俗的,但是其中蕴含着作者超凡脱俗的思考。

二、传统与现代之间

苏青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益,因此她的创作是商业化的创作。商业化的创作必然要求她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而苏青的读者以小市民居多,所以苏青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和品位。“苏青以一种‘灯蛾扑火式的勇气,揭去了女人隐秘性的历史屏幕”③,描写女性的独特体验尤其是生理体验的作品在苏青的创作中占很大比例。《结婚十年》中苏青写女人生产的痛苦,从产前的阵痛,写到开始分娩时的痛苦,直到孩子生下之后的解脱感,甚至对连子宫口的开裂、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痛到何种程度等生产的细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苏青“将20年代女作家放逐到文本之下的边缘化的女性经验再度中心化”③,直率地描写女性的性体验,大胆地表达作为女性的性渴望与性焦虑。《结婚十年》中苏青肯定女性的性需要:“婚姻虽然没意思,但却也能予正经女人以相当方便。”④苏怀青虽然非常抵触丈夫贤与表嫂瑞仙之间的苟且行为,但面对丈夫的挑逗她并不反感,她觉得与丈夫共处一室的时候,“笨重的红木家具一齐都活泼有生气了,窗外虽在飞雪,但里面的空气却仍是温暖而新鲜的”④。苏怀青对丈夫的态度是矛盾的:她“不知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丈夫才好?想讨好他吧,又怕有孩子;想不讨好他吧,又怕给别人讨好了去。我并不怎样爱他,却也不愿意他爱别人;最好是他能够生来不喜欢女人的,但在生理上却又是个十足强健的男人!”④苏青对女性身体的书写、对女性性心理的描述是女性性解放标志,但是也同样满足了某些低级趣味的读者的猎奇心理和窥视心理。因此这种描写既是女性的大胆反抗,也是女性的无奈妥协。

苏青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观是她的苦难经历的被动产物,外在的大胆与开放无法遮掩她内在的保守与狭隘。在《真情善意和美容》一文中,苏青主张“做丈夫的有外遇,妻子应该争取”。这种观点固然是一个女人最无奈的妥协,但更是对男人的不负责任的纵容。苏青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全天下所有女性放在一个比男人低下的位置了。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苏青的写作附和着男性的审美与诉求。在《第十一等人》中,苏青清醒地认识到“凡男人有的并不都是好的;凡男人所能享受的,女人也并不一定感到受用”。《我国的女子教育》同样体现了苏青的在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观。苏青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接受教育,但女子的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男子的教育,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而且苏青意识到国文课本中所选的大多是男性作家的作品,学生们读的大多是“男人的书”⑤20这体现出她思想的现代性,但是她又偏激地认为女子不应学习理工科,学习数理是“浪费女学生精神”⑤21、“戕害她们的身体”⑤21,可见苏青所追求的男女平等是偏激的、不科学的。

三、感性与理性之间

苏青的写作是随性的,但不是随便的。在上海复杂的文化环境下,她可以随性而谈却不能无所顾忌。苏青的创作回避一切时代问题,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在她的作品中从未以正面的形式出现。苏青必然是基于明哲保身有意规避,但这同时也使得她的作品缺乏深刻的社会内涵。苏青的作品尤其是她的散文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但其中不乏逻辑性。浅显的语言的背后,其观点的表达和论证无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苏青的散文《妇人之道》,文章篇幅不长但论证却是层层递进的。文章开头写当一位妇人在丈夫那里受气向别人诉说时,别人先是表示同情进而会教她“尽妇人之道”⑥29,至此引出论述的主题。进而指出,传统的“妇人之道”是妻子对丈夫的顺从。但男人大多热衷享乐,享乐需要金钱。所以很多女人的选择是只要丈夫能赚钱回家,至于他在外边如何享乐、享什么乐、乐到何种程度都可以视而不见甚至不惜拉拢丈夫。最后苏青得出结论:很多在外边拈花惹草的男人都是女人惯出来的,如果女人一味迁就丈夫后果不堪设想。苏青是感性地思考的,以她的观点,只要作为妻子的不纵容丈夫丈夫就会有所收敛。这种观点实际上把丈夫出轨的一部分责任推到妻子身上,苏青理性论证之后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文化市场商业化的氛围导致苏青的思维具有一些商业化特征,这使苏青的一些价值观念处于在道德边缘游移的状态。在她的另一篇散文《论恋爱结婚养孩子的职业化》中,苏青说明恋爱之难、结婚之难和养孩子之难:人们遇到希望恋爱的对象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肯进行”⑥46,所以人们大多会与不相爱的人结合,进而走进婚姻的人们很难拥有美满的婚姻,人们对婚姻的不满便会产生夫妻双方都不愿在家照顾孩子的问题。苏青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恋爱婚姻养孩子的职业化。苏青认为恋爱、结婚、养孩子都可以成为职业,而且不仅仅可以作为女人的职业,男人也可以从事这些职业。这一论点看似进步却反映出苏青价值观、人生观的某些偏颇。苏青认为可以“将爱情堂而皇之的标价出卖”⑥48,而且是以拍卖的方式进行,“让一大批人来估价竞购”⑥48。不仅仅女人可以兜售恋爱,男人也可以,苏青提倡设立“恋爱技能训练所”等教育机构,请名师训练学生的恋爱技能,而且“这种职业的范围应以非正式的不受孕的性交为最大限度”⑥48。苏青在这篇文章中对于恋爱的观点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如果恋爱都可以买卖,那么说明人的感情也可以买卖;如果人的感情可以买卖,那么人的道德也可以买卖;如果人的道德都可以买卖,那么便没有什么不可买卖了,肉体买卖也正常化了。苏青认为夫妻双方可以成为业员与雇主的关系,维持婚姻的本领也是可以训练的,作为业员的一方要“事先学习如何替雇主管理家庭,料理琐事,如何侍候疾病,接待宾客”⑥48,业员从此不需要为生活做任何努力,做好这份工作便一生衣食無忧了。苏青这种婚姻设想事实上否定了婚姻主体的平等地位,夫妻双方不再彼此照顾,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的工作职责,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单向的,而不是双方共有的,婚姻关系即等同于利益关系。文章最后,苏青对养孩子的职业进行了科学的设想,即培育养孩子的专门人员以科学育儿。她把养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国家,这种做法给生育孩子的男女双方提供了不承担责任的理由,由此将可能产生人们不负责地生育的后果,人口数量将可能更快地突破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苏青对于恋爱、婚姻、养孩子的观点陷入了伦理的悖谬,如果她的设想得以实现,那么人类历史上从古到今的伦理体系便是崩塌的。但是,按照苏青的观点不仅仅消灭了伦理系统中保守、落后的成分,促生“新的人生观”,但这样的人生观、道德观一旦产生必将被打破人类社会伦理的基本底线。这样的突破是不理智的、是可悲的。

四、结语

苏青从不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启迪民众,她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市民,她的道德批判是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进行的。苏青的创作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她没有失去创作的理性却偏离思想观念的理性。她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但她却始终无法割断骨髓深处的传统根蒂。一味追求世俗化的写作导致她的作品文学品味不高,缺乏文学应有的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的境界。在商业化市场下形成的偏颇的思想决定了苏青的作品不可能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价值。这一切都构成了苏青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苏青研究无法形成热潮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一心.海上花开——民国上海四才女之苏青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2] 苏青.结婚十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3] 苏青.苏青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4] 苏青.围城内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孟月,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苏青
我认识的武汉防疫一线网格员
听苏青口无遮拦
听苏青口无遮拦
听苏青口无遮拦
“抠门”老公大方爱
平安夜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寻访苏青故居
张爱玲和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