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琴
摘 要: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论文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威廉·福克纳其他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此短篇小说几乎代表了威廉·福克纳的所有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些思想主题包括“父权主义”、“女性主义”和“种族主义”,而这些主题表达了福克纳对家乡美国南方浓浓的“南方情结”。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南方情结 主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对 “南方情结”的继承和超越”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Q111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南的文化和文学有着空前的繁荣,被称为“南方文艺复兴”,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也是历史、政治、 社会学、新闻创新和自传等形式的反映。南方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南方价值观,也在写作方式上大胆创新。“南方文艺复兴”是20世纪南方文学传统和现代写作潮流的结合。而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南方文艺复兴”的领袖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他对故乡复杂的感情。《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心中的“神秘王国”。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南方的一个小镇。爱米丽的父亲是家族的族长,他父权倾向非常严重,维护着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跑了来向爱米丽求婚的所有男子,剥夺了她享受幸福的权利。父亲去世后,爱米丽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人赫默。但是爱米丽仍然没有逃脱父亲对她的影响,家族的尊严紧紧地束缚着她。当她发现她深爱着的赫默没有与她结婚的念头时,她就在自己家里用毒药毒死了他。从此以后,爱米丽在破旧封闭的院子里孤独地生活着,并且与赫默的尸体同床共枕了40年,一直到她死去。小镇的居民们在爱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秘密。本论文从这篇短篇小说入手,将其与福克纳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它们中共同存在的南方情结。
一、父权主义
爱米丽小姐居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南方小镇。这个小镇社会是以南方传统和清教主义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而“父权制度”是清教主义和南方传统的核心。清教主义从宗教主义的角度来维护父亲一家之主的绝对权威,妇女和孩子们要像教会顺从耶稣那样地顺从一家之主——父亲。所以在清教徒的家庭里父亲们往往专横霸道。格里尔生先生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一个有着父权思想的男人,他相信年轻女子应该恪守传统性别角色。“除了合法生育之外,‘好女孩必须对性不感兴趣,因为女性有性欲是被认为不自然的。”(Tyson,2006:90)违反传统性别角色的女子会被认为是“坏女子”,尤其是当她们违反了父权制社会女性性行为规范,如举止被认为具有挑逗性或穿着暴露的时候。所以,他把女儿爱米丽监禁在家里,让她整天陪伴他。在这种情况下,像爱米丽这样的年轻女子摆脱专横自私的父亲唯一的方式就是结婚。但是,格里尔生先生赶走了所有追求爱米丽的年轻人,最后导致她找不到自己的愛情而变为老处女。他甚至在死后还影响和控制着爱米丽的生活。如小说中所说的,“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幸的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福克纳2001:45)爱米丽的一袭“白衣”代表着她的处女身份和纯洁无邪,“苗条”身段代表着她的无能为力。而她的父亲“叉开双脚”则显示了他的专横霸道,“侧影”表示爱米丽一直生活在她父亲的阴影里,“手执一根马鞭”象征了格里尔生先绝对的父权制权威。
在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八月之光》中,麦克伊臣是整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他蛮横地干预着其他人的生活。他把乔一直当成顺从他的那个5岁的孤儿,专横独断地控制他, 从来就没有考虑乔的感受,不管不顾乔的尊严。他强迫乔进行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禁食,导致乔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他还将他自己的信仰灌输给乔,要求他背诵《圣经》和长老派教义问答书,如果背不出来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正是麦克伊臣这种严厉呆板的宗教教育让乔产生了叛逆之心,并痛恨一切和宗教有关的东西。虽然乔不愿意屈服于父权的掌控之下,奈何麦克伊臣的专横独断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他痛恨他的养父——麦克伊臣,但是他自己也不幸地继承了养父的暴力,顽固和专横。
二、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又称作女权主义,它的解释有很多,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在人类面前实现性别平等,辟除歧视。《简·爱》里有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而在女性主义里,也就是意味着男女平等。而福克纳的女性主义里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福克纳所处的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封闭落后的美国南方,宗教上实行严厉的清教主义, 在政治上实行残忍的奴隶制。在这个社会中,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他们用无数的清规戒律控制束缚着女性;他们把妻子女儿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她们处处防备,唯恐失去。而女性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处境可想而知是多么地可怜,她们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由,处处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时刻处于顺从的地位。所以,在这样禁锢自由病态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女性人性也被扭曲了。爱米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爱米丽在父亲在世时没有得到过爱情,原本以为父亲过世后可以得到她深爱的赫默的爱,哪知赫默根本不想娶她为妻,这可是个大难题。因为她所处的环境告诉她作为女人应该要有合法的婚姻,而不是情人。她此时多么需要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啊,可是人们只知道监视她的行踪,议论她,对她的不幸漠不关心。正是镇上人们对她的冷漠,嘲讽和不理解使她感到无助和孤独。她只能待在家里封闭自己,逃离现实。人性的压抑,爱情的破灭,思想的束缚,环境的冷漠使得爱米丽精神错乱,心理变态,最后竟悄悄地毒死了赫默,难逃悲惨的命运。
在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康普森家族依然深深地被南方社会的传统所影响着。康普森家族的人们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南方道德规范。在凯蒂不小心失去贞操后,她的母亲康普森夫人不但不去安慰她,反而坚持将她赶出家门。因为在康普森太太心中,一个女人的贞洁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在传统的社会中,人们过度重视和尊重妇女的贞洁。正是这种传统的旧思想使得凯蒂一步步丧失自我,走向自我毁灭。
不管是爱米丽还是凯蒂,她们几乎都没有本体,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独自的身份;她们的权利被否定,人性被扭曲,欲望被压制;她们只是在由社会和传统为她们所确定的生活中像影子一样地生活着。
三、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的危害在福克纳所处的南方影响深远,福克纳也对这种种族主义持反对意见,理所当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批判了种族主义的罪恶。他的几部长篇代表性小说《八月之光》《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的核心主题就是种族主义的罪恶。在《八月之光》中,海因斯就是一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 他完全凭感觉就断定女儿的情人有黑人血统,于是就无情地枪杀了他;而当他自己的女儿难产时,他居然置女儿的生命不顾,拒绝给她请医生,导致女儿悲惨地死去;之后,他把他的这种罪恶延续到他的外孙乔身上,疯狂地迫害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使得乔自始至终弄不清自己到底是白人还是黑人,使得他的一生陷入悲惨的命运之中。在《去吧,摩西》中,麦卡斯林家族族长老卡洛瑟斯竟然奸污自己与黑奴生的女儿,在他的眼中没有道德底线,因为他认为这个黑白混血儿根本不是自己的女儿,只不过是发泄他兽欲的工具而已。不管是海因斯还是老卡洛瑟斯,他们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径都是种族主义罪恶的体现。
福克纳的反种族主义思想是明确的,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黑人奴隶们都能吃苦耐劳,忠厚老实,对主人忠心耿耿,十分顺从。如《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 《去吧,摩西》中的莫莉,《八月之光》中海托华的女奴,还有爱米丽的黑人男奴托比。
爱米丽的黑人男仆托比(Tobe)在故事里虽然出现了七次,但是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位置。托比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在爱米丽家里为仆人了。他辛辛苦苦一辈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侍候一个性格怪僻的女人——爱米丽。镇上的人只看他头发日渐花白,腰杆越来越弯,但依旧拎着购物篮进进出出。托比作为一个黑人男仆,他没有权利发言,理应保持沉默。当他的主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作为一个黑人,对于白人来说会低人一等,并且要处于一直服从的地位。另一方面, 托比一生都在尽心尽力地为他的主人服务。 他每天拿着篮子进进出出;他一生都在照顾着他的主人爱米丽小姐,不管她是贫穷还是富有;他既是园艺师又是厨师;他为爱米丽小姐做完了所有的家务;做家务就是他的职责。不管他处于什么环境下,托比用他的牺牲奉献和顺从完美地诠释了他所处的位置。
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和“南方文学”的代表,福克纳的作品无不深深地带有时代的烙印。《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篇短篇小说没有脱离福克纳生长的那块土地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作为生活在美国内战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对南方爱恨交织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矛盾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通过爱米丽这一人物形象来表达他难舍难分的南方情结以及对过去的眷念情怀。
参考文献
[1] Andrew Truxal,Francis Merril.The family in American cul-
ture [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74.
[2] Andrew Bleikastern.The Most Splendid Failure[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
[3] Blotner,Joseph.Faulkner:A Biography[C].Random House,1984.
[4] Carolyn Riley.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al[C].Detroit, Michigan:Gale Research Company,1975.Vol.3,154.
[5] David Dowling.William Faulkner [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L,1989:146.
[6] Fowler,Doreen and Ann J.Faulkner and Women [M].Uni-
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6.
[7] 福克纳.蔡慧,譯.福克纳谈创作[A]//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8] 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J].杨岂深,译.名作欣赏,1995(6).
[9] 冯亦代,编.现代外国文学丛《献给爱米丽的玫瑰》[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10] 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科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华》的悲剧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报,1998(2).
[11] 肖明翰.威廉.福纳克:骚动的灵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