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星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4点殷切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对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具体标准和根本遵循。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向”要求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四做”目标上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一、增强政治意识,站稳立场,坚定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政治方向是立场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常说,《人民日报》的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在整个新闻媒体、舆论阵地中,《人民日报》处于排头兵的位置,起着领航者的作用。
立场问题是政治正确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定地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才能正确理解、自觉贯彻中央精神,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人民日报》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张政治纸。“政治家办报”,是中央领导对我们的一贯要求,也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问题,考验我们的政治敏感、政治素质和政治定力。《人民日报》必须坚持党报姓党,恪守党性原则,必须在向党中央看齐方面做出表率。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清醒、不坚定,那《人民日报》就失去了存在的政治前提。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向党中央看齐,是最基本的政治操守,是必须持之以恒的思想修炼。
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关于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检验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政治家办报,首先要看是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新闻传播属性,二是意识形态属性。前者是一般属性,后者是特殊属性。西方新闻观刻意强调新闻的一般属性,竭力掩盖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公开强调新闻的党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们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就要认清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挺起我们的精神脊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二、把握导向意识,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正确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深刻结论。与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和地位相对应,《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发表了一篇题为《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的“豆腐块”文章,当时被很多农民作为“合法”的依据,贴在扁担上挑着货物去赶集,因为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农民挑着农产品进城出售,不是“投机倒把”。近年来,《人民日报》的文章曾经引领重要政治进程、传递重大政策信号,曾经在众说纷纭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在舆论斗争中凸显“中流砥柱”的功能。当今中国,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能力用好手中的话语权,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辩证思考、理性分析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为国家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坚持正确的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没有团结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新闻舆论对社会团结稳定影响甚大。我们之所以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因为正面、积极的事物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社会的本质和全貌。
记录时代,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媒体人职责,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把弘扬主旋律的责任自觉扛在肩上,坚定自觉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三、锤炼专业意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当前,互联网和媒体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阵地,时代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的记者仅仅会写稿已经不够了,还必须掌握新媒体条件下的策、采、编、发的知识与技能。策划不光是内容选题,还要同时考虑传播安排;采访不再只是笔记和录音,还得会用视频连线、现场直播;编辑也不再只是安排版面,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呈现方式都要有各自的特点;发稿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已成为常态。当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传播手段,会使用“十八般武艺”,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努力成为全媒型新闻工作者,这是媒体融合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对媒体来说,现在是“观点至上”的时代,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太多、太便捷了。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优势在大幅衰减,要在竞争中胜出,靠的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观点,告诉人们怎么看待这些新闻事实,怎么理解新闻背后的逻辑,这样的新闻产品正变得稀缺而宝贵。过去,新闻专业素养和技能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抢到独家新闻,而现在,更多地体现在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分析整合、提炼提纯。这里最需要的,是新闻敏感性、思想洞察力、政治鉴别力等。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科学把握,自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勤练基本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养。
四、筑牢人民意识,勤奋工作,甘于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这是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准确答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坚持党的立场和坚持人民的立场统一起来,才能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人民日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强烈的党中央机关报意识,也可以称之为党报基因。党报基因的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
《人民日报》历来提倡要做有思想的记者,要求“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说穿了,也是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近年来,《人民日报》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鼓励编辑记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报道普通群众的事情,多运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多采写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多推出一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作為一名驻地记者,我真切地感受到记者只有“接地气”,才会有“底气”;只有作风踏实,才能文风扎实,才能出精品力作。我们就是坚持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采写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报道,如《郝堂,留住乡愁》被中宣部阅评推介,《老郭脱贫记》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肯定,等等。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只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向四做”为职业标杆,忠诚担当,履职尽责,才能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崭新答卷。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社长)
编校:张 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