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7-11-09 13:11郑玉娣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柴禾教给深度

郑玉娣

黄厚江教师曾在《享受语文课堂》中说道:“善于开发文本的教学资源,发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优秀教师必具备的素养。”在“追求高效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理念推动下,合理开发高中语文文本资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要合理开发高中语文文本资源,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维度:

一、能教什么——关注文本的深度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文本资源开发最基础的一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学要求和学生学情,对文本进行剖析、加工、改造和运用,从而明确自己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

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解析刘亮程的《柴禾》一文时,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理解“柴禾”在文中的含义,那学生凭借应试能力,就能概括出答案。然而,刘亮程说:“作家首先是一种有心灵的人,‘心灵一词是我们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词,‘心是物质的,‘灵是精神的,人只要有灵,才能跟万物的灵交往。”因此,对于《柴禾》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贴近作者的“灵”,挖掘蘊含在文中的情感态度。“我看着柴禾成灰”“我一直在旁边看”,从字里行间可见,作为人的“我”,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漠视柴禾,同时又有对柴禾消失的自责与无可奈何。

当然,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同时,教师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优先性原则,即选择学生需要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决定意义的资源作为重点;第二,适应性原则,在考虑普通学生共性情况的同时,教师还要考虑特定学生的特殊情况。深度解读应是客观的,既要符合作者的本意,又要符合文本的客观。

二、要教什么——关注文本的细化设计

在明确了能教给学生什么后,教师要继续发掘在一堂语文课上,什么才是真正要教给学生的。教师只有找到合适的“点”进行细化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如在整体设计《柴禾》一文时,笔者得益于一道高考题的最后一题的设问:“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笔者把文本设计成“柴禾对我”“我对柴禾”“柴禾和我”三个板块,把“点”定在“我”和“柴禾”的关系上,让学生用填写动词的方法来补充“我______柴禾”的结构方式,抓住细节概括“我”和柴禾之间先后发生的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熟悉文本,概述大意,还能通过对这些动作的追问,了解每一个短语背后隐藏着的“我”的情感。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精雕细琢设计的只是一个“点”,而不是整堂课的所有内容。这个“点”是解读文本、处理文本的一个“把手”,抓住了这个“把手”,就能将文章化繁为简。

三、要怎样教——关注文本的本真教学

怎样教是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因为这才是真正把知识教给学生的阶段。不久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蔡建泉校长以《满井游记》为例,在高一年级上的一堂课,全文仅388字,蔡校长读其气、析其艺,教学生“换一换”“删一删”“联一联”。整堂课行若流水,随物赋形,不借助任何电教手段,不花大力气去拓展延伸,仅凭借蔡建朱校长独具魅力的个性化语言,紧扣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文本自身的价值,真正做到了以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柴禾》第六段写道:“我可以说,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时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从语言上抓住“我可以说”四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不确定性,不是“我说”,有点推卸责任之嫌;抓住“一直”在旁边“看”,我们可以看出柴禾是自己要这样的,我无能为力,它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需要它,物质的也罢,情绪的也罢,它没有选择的理由和权利。

教师可以试着在“全都看见了”后面加上“但是……”,不难发现,结果是“但是我什么也没做”,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若是语文教师真的抱着这种诗意的梦想去琢磨文本,开发丰富的文本资源,那么我们一定能“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柴禾教给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母亲的柴禾
王雪莲的诗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柴禾”的前世今生
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