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作为一种网络写作样态,逐渐被大众接受,2014年进入高考试卷,引起语文学界关注,并因此应用于写作教学。2016年底,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举行“聚焦微写作,探索写作教学新路径”专题研讨会,从课例实证的角度探讨微写作的教学功能,并联合《新作文》杂志社、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举办青年语文教师微写作大赛,以教师下水实践促进微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期选发部分获奖作品,以飧读者。
一、同题写作:温馨一刻
去年的冬,阴冷又漫长。年迈的外公很少跨出门外,终日裹着厚厚的毛毯,躺在古旧的藤椅上,半眯着眼打瞌睡。
又至周末,春光乍好。柔柔的风,吹红了桃花,拂绿了柳丝。几只不知名的小鸟正栖在小院枣树的枝头上,自娱自乐地唱着欢快的小曲。外婆吃力地把外公扶出门外,帮助他坐到轮椅上,把一条薄一些的毯子铺在腿上,拿一顶薄绒帽帮他戴上。外公更衰老了,眼球混浊得不知道还能看清多远的距离,掉光牙的嘴瘪得厉害,总是掉口水。外婆搬一张小木椅,坐在外公身旁,满头的银丝在微风中吹得有些凌乱。外公的右手轻轻搭在外婆的左手上。两人有时轻轻嘀咕着,有时又不言不语,各自晒着太阳,只是手没有松开。
春光易逝,朱颜易老。执子之手,相伴走过人生的暮年,许是人生里最美好的时光了吧!
凭栏望,时光已走远。
脉脉流年,淡淡岁月,那一刻的温馨如漾在骨子里,愈久弥香……
那是我前几届的学生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因贫血导致低压只有不到50,根本无法下床,无法工作。
请假的日子里,我的“孩子们”或放学或周末,便会赶来医院。他们在洁白的病房里,微笑着,讲述着班上谁谁谁乖巧听话又进步了,讲述着班上某项评比又拿奖了,讲述着校园里最近又发生什么趣事儿了……他们还会轮流讲笑话,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而转身,我却分明看到孩子们红了的眼眶。更有熬不住的女孩子,笑着笑着就抱着我哭了,哽咽着说:“老师,我们好想你……”
一个月后回到学校。
刚走到三(7)班教室门口: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
他们齐刷刷地站在位置上,一个个站得那样挺直。
他们的嗓音如此稚嫩却如此深情。
窗外,阳光正好,映着他们清澈的眼眸,闪闪泪光。
一首在我眼里原本有些“俗”的流行歌曲,却让讲台上的我泪流满面……
前后两块黑板上,各写着六个大字:
“欢迎妈妈回家!”“孩子永远爱您!”
时光流转,温馨永在……
又到周末时,每周回老家一次的我,照例陪站在灶台边上,注视着忙前忙后的母亲。
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娴熟。锅灶前,母亲系上围裙,点火、倒油、热锅。等锅中“滋滋”作响的时候,将早已洗净的嫩绿的菜叶倾入,葱蒜爆香,翻炒……母亲仿佛成了最高明的指挥家,大气磅礴地指挥着,自信昂扬地站在她最熟悉的舞台上。
翻炒的同时,母亲还不忘唠叨着她多年炒菜的经验。端详着母亲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聆听着母亲略显苍老但仍然中气十足的声音,心中不禁暖意浓浓……此时,锅中的菜叶,早已没有原先的矜持,在汤汁中舒展自己无华的叶,柔嫩的杆,在铲刀挥舞下飞旋、舞动!
我突然觉得,溶解在浓浓的汤汁之中的不只是油盐酱醋等调料,还有母亲你那可爱的用心!我想,我若是画家,将用最绚丽的色彩,在宣纸上定格你这令我醉心的一幕;我若是诗人,将用毓秀的文字,描绘你这娴熟浓情的举止;我若是歌者,将用嘹亮的歌喉,展示你这灵动飘逸的 身姿。
炊烟袅袅,灶前锅旁,那注满亲情的温馨时刻,将永驻我心……
水乡。水上。
船娘侧身摇橹起行,小麦色的皮肤虽不及江南女子的白皙清润,但我仿佛从岁月刻化成的皱纹间感受到舒心的朴质。渐次展开的江南画幅许是激起了船娘的雅兴吧,她亮开嗓子清唱起来。于是,水与水的逗趣之声,橹与波的相戏之声,舟檐铃摇之声以及江南的韵致被她醇厚圆润的嗓音一一唤醒,水面上便满是活泼轻快的奏鸣曲了。船过石桥,与对面船相擦相别,我好像也能从对面游人陶醉的目光中看到自己怡然、欽羡的 影子。
有多少歌声仅仅是抒发自己对生活,对职业的热爱的呢?我想这一次相逢,我有幸寻得了。
船娘的一俯一仰间,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苦于生计而辛劳奔波的妇女,她在用自己的歌声荡涤从河岸漫开的世俗喧嚣之气,她在用自己的橹搅动江南的生命之水,她在用自己的舟为惊异于水乡之变的人提供安慰与庇护。
舟行拨开层层绿水,看两岸青翠的垂柳如帘般将岸边的熙来攘往掩映,仅留下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石桥如带,将清浅小河约束得格外精致典雅。暖,由心而生,一点点流淌,铺展,再将嘴角绘出美好的弧度。
车流、行人穿梭而过,微弱的路灯和车灯相映,载着儿子的汽车在行色匆匆中向家最温暖的方向奔去。
儿子坐在父亲的右面,一脸的灿然:吃着母亲在蛋糕店里偷学的水果蛋糕酸奶羹,间或和父亲聊着最近很火的赵雷和他的《成都》,武亦舒和《诗词大会》,还有董卿和她的《朗读者》。母亲静静地听着,一种欣慰与窃喜涌上心头。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儿子,曾经就那样粘着自己,温柔入怀时,那软软的小身子,嘟嘟的小脸蛋,白嫩嫩的小臂膀仍在眼前。时光仿佛在刹那间静止,母亲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脸上泛着动人的 光泽。
快到家了,小区门口的路灯有些昏暗,还有一段未修好的坑洼大道。儿子转过身,用他强有力的手轻轻挽起母亲:“妈,小心点,路上有石子。噢,妈,今晚你们汽车还开双闪呢,我老远就看见了。好开心。”双闪?记得有一晚,父亲陪儿子又一次温习了儿子赞不绝口的韩寒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双闪”是观众给播音主持人陈默的支持和肯定,而细心的父亲就这样悄悄地、适时地在春寒料峭的夜晚用“双闪”守候在离校百米的马路边。“噢,妈,记得给爸换条新毛巾吧,上次我拿错爸爸的毛巾,擦得好疼。你们别那么节俭,那么辛苦!”一股温柔的暖流在空气中扩散,融入内心,暖暖的,就这样彻底淹没在幸福的感觉中。
岁月的年轮飞驰而去,不知不觉中,儿子长大了。路灯微弱的光跃过叶缝,渗在了墙上,绣在了儿子那厚重的书包上。短暂的归家之路,亦是父母与孩子互相陪伴的一段小小的人生旅程。春风无痕,但消融了残冬;花开花落,但灿烂了一季。生活中的絲丝缕缕,温暖了我们的人生。
那纤弱的腊梅,带着一阵阵清香,珍珠似的露水滴在花瓣上,轻轻摇摆。精灵的水珠滑落,似串串珠帘散落,溅起小小涟漪,梅花的芳香夹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古稀岁月,清冽流年,两个老人靠着藤椅,古老的收音机里唱着清亮悠扬的京剧。
一阵风拂过,父亲下意识地把母亲眼前的头发拢到耳鬓后,母亲如少女般清浅一笑。父亲轻轻端起茶杯,细细呡上一小口。然后,一人一把藤椅,舒服地躺下。
袅袅的茶香里,微醺的夕阳下,偶有一两句咿咿呀呀沙哑的京腔。
这一刻,岁月静好。
天气晴好。
妻从里屋搬来一把老木椅安放在厨房向阳的地方,年近九旬的奶奶拄着拐杖,笑吟吟地走来,安详地坐下。“奶奶,今天暖和,我给您洗洗头。”说完,妻麻利地移来盆架,往盆里注入热水,把手伸进水里试试水温,便轻柔地给奶奶洗起头来。阳光洒在奶奶花白的发上,银光闪耀。
灶台前,硬朗的父亲娴熟地翻炒着铁锅内的五花肉;灶台后,慈祥的母亲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加火;矮凳上,我用心拣着母亲从田边挖回的荠菜。此刻,有一种温馨在我的心头漾开。
楼上,儿子诵着:老吾老……我坚定地喊了一声:“儿子,快出来和爸爸一起拣荠菜!”听到呼喊,儿子迅速跑下来,挨着我蹲下,学着我有模有样地拣起荠菜来。
那一刻,奶奶乐似孩童,妻子笑靥如花,满屋欢声笑语。
有一种相爱最是温馨!有一种传承便是 濡染!
牵你的手,粗糙的感觉仿若过往的沧桑,掌心的薄茧无声地倾诉着灼痛的流年。
眼,莫名的酸涩。抬头望天,阳光碎入云层,不知揉进了谁的眼,斑驳了谁的心。
你,拈一朵落花,眸光轻柔,呢喃自语:“真美,真好……”
唇角微弯,勾出那一抹迷离,恍惚间,一如当年初见的你,浅笑嫣然,静谧美好……
画面定格,是你鼻尖轻嗅,馨香入怀的模样!
爷爷拿起剪刀,递给了奶奶,自己握住了尖锐的刀头,留给奶奶的却是圆滑的刀柄。我的心猛地一颤,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奶奶弯下腰,略显笨拙的腰身仿佛勾勒出世间最美的一道弧线,爷爷低着头,凝望着奶奶的目光似越过浮尘与漫漫岁月。干枯的手指在鞋带中穿梭,清风拂面,带来一丝暖意。
奶奶直起身来,两人相视一笑,爷爷理了理奶奶发白的鬓丝,眼中尽是温柔。和煦的春风拂过纤纤杨柳,又吹乱了奶奶的头发,传递着丝丝暖意。这温暖淌过了爷爷的笑容,淌过了奶奶的发髻,淌过了时间的线条,仿佛万物在这一刻 静止。
陪父母登至半山腰,母亲步履明显缓慢下来。父亲心有灵犀,也假装走不动了,叫住我们在亭子里歇一歇,并向母亲递上一杯水,母亲莞尔一笑,顺手接过。忙着拍照的女儿一声惊呼“好美的梅花!”,我仔细一瞧,确实,在亭旁的竹林之间,红梅灿如云霞,艳若桃李,又如燃烧的火焰;粉梅如少女情窦初开的笑靥,带着羞涩,柔情似水,如云似画;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清新脱俗。而一丛丛梅花就在父亲与母亲之间,我连忙叫两人紧挨在一起拍张照。两人此时倒忸怩起来了,尤其是母亲,一片红云漫上脸颊。女儿直接上前指挥,让父亲的一只手搂住母亲的肩,另一只手拉住母亲的手,头靠头,我连忙摁下了快门,纪录下了这温馨的瞬间。
二、同题写作:校园的傍晚
两只灰喜鹊将巢安在了与教学楼平齐的银杏树枝杈间。
每到晚霞缀满天边,倦鸟归巢的时候,它们照例回家,双双趴在枝头,你我都不言语,只是睁着眼睛看。
看那一扇扇窗户里射出的晶莹洁白的光亮。
看那一颗颗黑发油亮的脑袋,晃晃悠悠在思考着啥。
看那一页页书卷上爬满的,不是甲虫,也不是金龟子。
只是看。
两只鸟仿佛签订了契约,下了保证,凝神屏气。连伸展翼翅,蹬蹬小腿,梳梳羽毛,都那么悄没声息。
晚秋的校园,玉兰树叶不停地随风飘零着,一片接一片,这是生活在为谁感伤吗?我想抓住落叶,于是慢慢地伸出手,一片泛黄的树叶缓缓飘落到手心。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在那枯萎的叶片上很清晰地刻着一道道伤痕,而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新叶,它和枯萎的树叶共呼吸同命脉!
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秋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那道道的伤痕不就是生活吗?为什么它能在伤痕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且顽强地延续着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这忧郁的十字路口?我应该振作起来,毕竟生命太过短暂,哪怕是一点的错失也会带来无尽的悔恨。
其实,生命在考验我们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我们以生存的暗示。
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温婉拥晚韵,墨色度芳华。
喜欢夕阳,喜欢这份短暂的美好,惊鸿一瞥却震撼心灵的深处。看着教学楼上被镀着的金黄、散发出淡淡的、闪闪的光,看着学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看着操场上的余晖升腾起美好的希望,看着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淡淡的云,我的心海荡漾出一片绿洲,盛开娇艳的花朵,吐露沁人的芬芳。
黄昏中的夕阳,似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相伴,默默凝视,将金色的光辉柔柔地洒在莘莘学子的身上,吻在他们的脸上。伴随着他们每天的是希望,是力量,是眼中的坚定、执着,眼中的诗和远方。
这株腊梅在知行楼一角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夏天不起眼得绿叶如荫,春天不起眼得光秃萧条。要不是这两天总是会落下一地黄叶,你怎么也不会注意到她偷偷散发出来的暗香。原来花苞已经在枝头上默默生长了。
以前路过时总是匆匆,因为她远不如师东二院的那三棵腊梅,他们占了整个院子,开花时节地面落满一地金黄,那是最浪漫的美好。知行楼下的这棵似乎从来没有过那样的壮观,开花的时候也就是零零落落的几朵歪花钉在上面,活像秃了头顶还掉了几颗牙齿的黄渤演的孙悟空,可怜巴巴地缩在一角,存在,却又不惹人关注。
这两天,风大天寒,腊梅的叶子好像一夜黄了许多,隔一夜又黄了大片,花骨朵儿却又疯了似得在长。秋风轻轻一扫,树叶们就哗啦啦地飘落,再一看,黄叶子又好似多了几片。
是不是等叶子掉光了,花朵儿也就盛开了?如真是如此,那又是何等的悲壮!
三、文题:关于《诗词大会》与《朗读者》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无疑是这个春节档的最大赢家。观众们打开电视,跳过了众多的明星真人秀与荧屏热剧,锁定了这档乍看之下似乎阳春白雪的小众节目。收官战播出的收视率更是排在了实时的第一位,将一众热剧都甩在了后面。节目结束,但热度仍在发酵,其中冠军的获得者00后的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而日前正在热播的《朗读者》同样走红,豆瓣评分高达9.3分。
请对以上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诗词大会,情寄关山
中国诗词大会盛况空前,犹如明月破天山而出,如苍茫云海,长空万里。
我心亦千古狂澜!
于秦汉边塞,于大漠孤烟,于朱栏玉砌,于小桥流水,击起活水,奔卷狂涌。
诗情是我骨血中的赤诚,被点染加温,激烈贲张,充溢胸怀,夜不能寐。
中国的诗词境界太浩瀚,而余生则太短暂。
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条幽静古道,让久违的诗情画意峰回路转,示美人前。
戎马倥偬的英雄调,
千回百转的儿女情。
风雨飘摇的迟暮泪,
明月清风的快意歌。
诗词将千古人生一挥而就,泼墨成曲,借着月华再次融入我骨血。
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经典结合
诗词大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诗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到“采菊东篱下”的隐士风流;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盛唐气象,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读诗书。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促使我们对精神生活不断追求。诗词大会的出现,说明经典文化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只是缺乏一个发泄的途径,而古典诗词与现代媒体——电视的有机结合,让经典在当代“活”起来,燃烧起了一颗颗火热的“诗心”。
庆幸有诗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此情,便是国人对丰盈的精神世界的仰慕之情!
是的,面对思想的荒芜,怎能不仰慕?当今人沉浸于失恋的忧伤,只能悲吟“蓝瘦,香菇”时,又怎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当今人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涂鸦,又怎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今人摩肩接踵在断桥之上,只顾透着缝隙“咔嚓咔嚓”时,又怎会浅浅地吟唱,吟唱那美丽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迷失在霓虹灯下的我们,应该庆幸,庆幸生命中,诗还活着!
“诗词大会”的火,火得必然!
功夫在诗外
公元20××年,央视举办第99届“诗词大会”,折桂者直上北大。
有A君,购参考书目无数:《诗词大会题典》,《五年大会,三年模拟》……凡市面所有,一应俱全,整日苦读,未敢懈怠。
有B君,仿唐人张籍,焚《全唐诗》《全宋词》,灰烬佐以蜂蜜,日食之……
有C君,以芯片植入大脑,古今诗词,莫不存乎其中。
有D君,游吴越,下潇湘,登名山,访古城,踏古人足迹,览物之余,必诵其诗。
大会当日,C君以作弊出局。
主持人董小卿出题若干,A B君为之愕然,唯D君对答从容。现摘录一二。
问曰:请各用一字形容李杜。
D君答:子美占一“细”,太白占一“快”。
又问:论“诗与酒”。
答曰:太史公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唯诗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故而寄情于酒。
答题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
D君问鼎,有记者访之,答曰:功夫在诗外。
做一个朗读者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旅行,我们常常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红日将尽,白云孤远,被时空禁锢的心,听不到任何的声音。
哪里,是那生命的梵音?
如此,携一卷书,开始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沙驼逐下落日,黄沙漫过驼铃。从此,无惧朔风,无畏沙海。就这样吧,每日,镌刻一段心灵的文字。任它月明塞外,花落天涯,管它往古来今,夕照朝暾。哪怕匹马孤舟,也会记得踏花远渡......
等那彼岸山涧里,晚风瘦了绿竹,清风伴着落梅,我便是那江边的垂钓客,我就是那月夜的荷锄翁。古柏苍松下,聆听晨钟与暮鼓。三春唤友,八月来宾。草舍柴扉,邀客共杯。闲话那舜妃遗恨积湘江,也说那英雄天子汉刘邦……
此心安处是诗乡
曾经,《诗经》被后世的风雅行吟,汨罗江畔踌躇困顿的屈子,秀口吐出半个盛唐的李白,写尽人间缱绻多情的纳兰容若......翰墨流芳,浸染岁月,让人悠然陶醉。
古人衣袂翩翩,穿花拂叶,挟着古韵幽情款款而来,却与现实的喧嚣浮躁狭路相逢,没入洪荒,与我们渐行渐远。
于是,表白再也没有“我爱你,像春风行了八百里,不问归期”的含蓄旖旎。
于是,天气再也没有“二月杏花雨,三月桃花雪,四月杨柳风”的柔情曼妙。
如水月色,可饮。似水流年,可惜。
所幸,从《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媒体人用尽全力召唤国人诗意灵魂的回归,时代洪荒中终有清流,千年的“诗心”未曾流失于人心的荒漠。
所幸,“此心安处是吾乡”,安放初心的归乡是诗。
诗心不老,古风长存
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
——董卿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书蕴很浓,老少翁妪都吟,一字一句皆是翰香,一颦一笑皆是美谈。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从前的诗意很深,阡陌井水都咏之,你作诗会友,他肝胆相照。
而今的书香变淡了,淡成曲高和寡的寂寞;而今的诗情变淡了,淡成高处不胜寒的无奈;而今的日影变淡了,淡成了教育守望者的悲叹;而今的文心变淡了,淡成了举国竞折腰的高山流水。
高山近仰止,景行且行止……
吟哦讽诵晕染开的是悠悠绵远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浸润着的是昭昭光华的人文素养。
亦姝无疑是美丽的,胸有文墨,出口成章,她的才情藏在日积月累的涵养和底蕴中。
董卿是倾国倾城的,秀外慧中,字句乾坤,她的高雅蕴在以秋水为姿、诗词为心的气度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墨香中,不论你是事耕田间的农民,抑或躬行劳苦的快递员,你都不会有低到尘埃的卑微,因为美丽是来自心底的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