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华 严平 雷艳虹 刘安民 肖国光 (九江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网络文化视觉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探索与实践*
■曹小华 严平 雷艳虹 刘安民 肖国光 (九江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阐述了网络文化及健全人格的内涵和特征,全面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文化视觉下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包括加强网络法规与道德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实施导师制引领和建立平等对话的沟通机制。
网络文化;健全人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师制
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人格是文化的沉淀[1-3]。健全人格就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4-6]。健全人格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2]。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其人格养成受到了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7-9]。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构建和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如何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网络文化来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7-9]。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9]。它具有数字化、开放性、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选择性等特征,具有传递知识信息、娱乐休闲和商业服务等功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人格建构的功能,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网络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的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建构健全的人格,消极的网络文化教育培养有缺陷的人格。对网络文化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可有效的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网络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见图1。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虚拟性、高效性等特点,适应了大学生求知、娱乐、交流等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维、个性发展,促进大学生人格开放性、平等性、个性化、独立性和主动性发展[7]。但由于网络同时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平等性和多元化等特点,网络文化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如虚假欺诈信息、封建迷信文化、黄色暴力影像、反党卖国言行等)和行为(如网络欺骗、黑客攻击、网络诋毁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健康全面发展,潜移默化地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变异化、迷失性、多重性、封闭性和虚拟化发展[8]。
图1 网络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必须合理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健全人格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立法、网络道德规范及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人格变异化行为时有发生。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法规与安全教育。
我院构建了“三层次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具体如下:(1)开设网络法规与文明系列讲座,通过正面讲解和反例警示,系统讲授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大学生应对网络负面信息(如虚假、色情、暴力、欺诈等违法信息)的免疫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沙龙活动,围绕“生活话题”、“网事回首”、“规则与提示”、“良师教诲”、“家人倾诉”、“网友传书”、“未来有约”等喜闻乐见的主题,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交流讨论,及时了解大学生网络认知和行为,并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力;(3)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道德系列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如读书交流会,《大学生与网络文化》、《穿越时空的美丽大学生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网络法案例评析》、《虚拟与现实的碰撞网络道德与文明》等书籍读后感言,网络知识竞答等。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粗俗腐朽的网络文化(如封建迷信、黄赌流毒、恐怖暴力等)则直接侵蚀大学生的心智。因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既是保护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起点上,以中国梦为引领,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首先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和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提高网络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网络环境净化能力和依法管理能力。其次,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以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具体措施包括:(1)以提高主流文化传播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中国梦为引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思想引领功能;(2)充实各类精品课程、共享课程、优秀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引导学生从网络游戏走向网络学习,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知识学习功能;(3)结合校情、省情、国情,打造红色(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绿色(保护青山绿水,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古色(如青铜文化、道教文化、陶瓷文化)三大特色文化融汇共生,利用网络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导师的师爱魅力、形象魅力、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能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沟通手段(如QQ、微信、电子邮箱等),有助于建立平等对话的沟通机制,实现导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交流和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利用网络数字化、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开展无障碍谈心谈话、情感交流等教育活动。通过导师的师爱魅力、行为示范和道德感召,纠偏拨乱,引领学生的网络文化和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导师可利用网络通过推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如网络艺术作品、道德讲堂、朗读者等),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艺术熏陶;通过推介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资源共享课程、微课、幕课、在线课堂等),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同时,导师还可以通过线下体育比赛、户外登山、学术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向图书馆、走向操场、走向自然,杜绝网络沉溺。
总之,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新常态,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笔者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加强网络法规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弘扬正能量,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网络文化视觉下,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待同仁进一步探索。
[1]刘满文.教育的境界:让知识变为智慧[J].甘肃教育,2011(5):65-65.
[2]赵向红,唐加俊,黄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学术交流,2011(1):203-205.
[3]苗兴壮.论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J].教育探索,2011(6):140-142.
[4]曹小华,李仙芝,吴敏,等.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与方法[J].科教文汇,2017(6):149-151.
[5]陶春元,曹小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2-76.
[6]陶春元,曹小华,严平,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健全人格培育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35(4):4-7.
[7]曾绍军.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人格构建[J].文教资料,2007(19):104-105.
[8]刘万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8(1):110-112.
[9]吴勇.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45-46.
G641
A
1008-2549(2017)11-0048-02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网络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2015YB134);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16-17-3、JXJG-16-17-4、JXKG-1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