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民宿建筑砖楼改造设计方法初探
——以白水洞村“米兰居”为例

2017-11-09 06:47曾洪豪周燕来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花瑶瑶民木楼

谢 晶,曾洪豪,周燕来

(湖南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花瑶民宿建筑砖楼改造设计方法初探
——以白水洞村“米兰居”为例

谢 晶,曾洪豪,周燕来

(湖南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发展背景,以湖南隆回县花瑶民宿建筑砖楼为例,探讨花瑶民宿发展特点和砖楼改造式民宿建筑特征.并结合白水洞村“米兰居”砖楼民宿改造实例,从功能布局、空间营造、建筑装饰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花瑶地区传统建筑内核继承和适度改造两个方面对砖楼民宿建筑设计方法,认为花瑶民宿建筑砖楼改造设计要注重传统建筑内核的继承,不宜大拆大建.

花瑶民宿;砖楼改造; 内发性

伴随着人们的旅游观念、文化素养及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大量拥有优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观光型旅游模式正朝着深度体验式旅游模式转变.通过网络预订的方式限定游客数量,保证游客数量在村庄可承受范围内,私人定制式的游览体验更为舒畅.“民宿”的出现以个性化的设计风格、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高质量的体验式服务,适应新的旅游经济形势与消费需求[1].

近年“内发性”旅游模式对乡村旅游产生巨大影响,内发性旅游模式强调在村庄地域发展规划时,不是依靠外力的帮助或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是以现地居民为中心,尊重自然,且把现地文化传统、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基石而进行规划发展的一种模式.民宿具有家庭副业的特点,提示主人依然保留自己原有的农耕生活,游客可参与其中,但不影响主人农耕生活[2].民宿除给旅客提供住宿服务,在设计中植入“一户一品”理念,在功能上不仅保留主人自住空间,同时植入自家特色农产品展示和经营空间,真正实现“农旅相生”.

1 花瑶民宿建筑砖楼改造设计概念解读

白水洞村位于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隆回与溆浦交界的雪峰山脉中段东麓,当地有罕见的高原自然风光.因女子着装艳丽,上下色彩火辣,如耀眼的山花闪动在山野,人们誉名“花瑶”.花瑶村庄聚落顺应地势、依山而居,因山地和山石的影响,民居住宅相距较远,且宅周围多伴有梯田.随着四季变化、种植更替,散落在山谷中的梯田呈现出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见图1).花瑶民居多为木楼,两层楼高,多靠山而建,前设有场院.白天花瑶妇女木楼檐下挑花(见图2),夜晚村民在场院围火对歌,体现出当地村民原始清澈的生活传统.

图1 花瑶自然景观

图2 花瑶妇女檐下挑花

隆回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旅游、大生产、大发展”的发展思路,白水洞村因梯田、石瀑和瑶寨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四级发展对象(共五级,五级最高),成为转型规划中的战略支柱地区予以培育和打造[3].白水洞村交通设施完工后,由政府出资扶持、村内众筹和社会组织帮扶等多方资金注入,村内沿路近50%村民住宅纷纷投入“民宿”改造开发的工作当中.

目前,白水洞村内民宿呈现出两类开发方式.一类民宿隶属于旅游开放之初,粗放式发展时期.居民将自家空闲房间提供给游客住宿,传统木楼设施简陋,在卫生、隔声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城市游客对居住环境的需求[4].伴随乡村城市化进程,砖楼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青睐,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引发居住空间从木楼转变为砖楼.人们成批的入住砖楼,形成第二类民宿形式——“火柴盒”砖楼民宿.村里砖楼林立,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砖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客的居住条件,但也使游客常感置身城市现代建筑当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故旅客在选择民宿时陷入两难困境.同时“火柴盒”式砖楼也破坏了古朴、清澈的传统古村落风貌(见图3).

图3 白水洞砖楼即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由居住在砖楼里的城市人去告知住在木楼里的农村人如何生活,更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要求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人拒绝现代生活,将城镇化拒之门外[5].故提出对传统村落中已建砖楼民宿进行改造设计,希望通过探讨建筑设计方法将“砖楼”与“木楼”相结合,使得当地民宿建筑既具备良好的居住条件,又能保留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契合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与再设计”理念.

2 花瑶木楼与砖楼民宿建筑特点

2.1 花瑶传统木楼建筑特点

花瑶传统木楼类似湘西吊脚楼,一般建两层,楼梯在外部可见.一层是堂屋祭祀和卧室,二层常作架空层用以储物.因木楼靠山而建,多可从楼后山坡上架设楼梯和木板直接到达二层,方便运送货物.若有需要可用木板围合成屋墙,将二层作房间使用(见图4~图5).

图4 花瑶木楼

图5 花瑶木楼外部楼梯

农耕生活使得“楼”与“田”共生,花瑶大多数木楼建筑周围都辅以自家农田,成就花瑶传统民居.民居和住宅的概念在内容和外延上有所不同,住宅是指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而民居则包含住宅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民居概念更加广泛.所以,花瑶传统木楼隶属于民居建筑,其公共空间较多.木楼靠山而建,无固定朝向,楼前有场院,供村民白日聚集闲聊,夜晚围火对歌.二楼屋顶平台供村民远眺梯田,檐下空间妇女挑花.花瑶传统木楼体现出公共空间层次丰富的特点.

2.2 白水洞村“火柴盒”砖楼建筑特点

(1)封闭的“火柴盒”砖楼不仅建筑内部面积较小,对比木结构建筑,其“有机性”不足.有机性指室内外空间的流通性,建筑的在地性等.我们以白水洞村“米兰居”为例,该砖楼建立在村落山谷的高处,东临村级公路,北临村庄内一缓坡,西、南两面都是高差较大的山体环境.砖楼共有三层,因坐落在山坡上,二层楼地面与公路标高相同,底层低于公路标高,故东立面体现为2层楼房,西立面为3层楼房(见图6~图7).砖楼北、西、南面多数房间都可鸟瞰整个山谷,山谷间散落的民居、美丽的梯田和涓涓的溪水,使得“米兰居”具备良好的景观条件.但砖楼围合封闭的立面,使得建筑室内外空间不流通,室内观景条件不佳.

图6 “木兰居”砖楼东立面现状

图7 “木兰居”砖楼西北透视现状

(2)砖楼建筑类型注重居住功能,空间外部延伸力不强,与当地木楼民居相比砖楼建筑公共空间明显不足.由于砖楼结构特性,也不具备木结构建筑的檐下空间.使得花瑶传统的围火对歌、妇女挑花等乡村文化生活失去了“去处”.

(3)当地的砖楼多为村民自建,缺乏专业设计,不管在平面功能布局,或垂直交通设置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6].以“米兰居”为例,本文发现其底层和二层无室内楼梯联系,需通过建筑北部室外缓坡才能到达底层.这样不仅使得住宅内部交通流线不连贯,同时因无法从砖楼东面主入口到达底层,减弱了建筑东面前坪场院的人流组织能力.

砖楼建筑与木楼建筑相比也具有许多优点,例如结构稳定,后期维护费用少,卫生、隔音条件好等[7].

3 白水洞村“米兰居”砖楼改造设计

3.1 平面布局

“米兰居”原底层为框架结构,因交通不便未做具体功能安排,二层为两套“二室一厅”住宅平面,三层以8间小房间为主,配以两个公共卫生间.二、三楼有室内楼梯相连,楼梯可上至砖楼屋顶平台.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在保证结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对“米兰居”进行适度改造设计.一层因大空间框架结构,设定为集中餐饮功能(见图8).平面上将原东面挡土墙下部未利用空间改造成餐厅的厨房、食库和公共厕所等辅助用房.砖楼北面增设外部木楼梯联系砖楼二层东部前坪场院和一层楼地面,使得游客可从临公路前坪场院到达楼下就餐,增强了前坪广场的人流组织能力,凸显主入口.同时,旅客也可通过外部木楼梯和内部原有楼梯完成整个民宿生活流线.

图8 “木兰居”一层平面改造设计

“米兰居”二层临公路,是游客人流的主要接待处,具有较好的经济开发潜力.本文将二层平面一分为二,南面“二室一厅”用于村民米兰自住,北面扩展为大空间,提供给主人米兰作为特色产业茶叶展示和营销之所.该设计不仅使主人原有居住条件和生产活动得以保证,同时又提供给游客参与了解主人特色农业生活生产契机.体现了传统村落保护中“内发振兴”的开发理念(见图9).

三层主要功能为民宿客房,共8间.本文未对房间结构进行改造,仅在各房间内部设立独立卫生间,实现“一房一卫”,符合城市人对住宿“私密性”的要求.再将原有公共卫生间分别改造成小厨房和布草储物间.新功能“小厨房”的植入,为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生活,自种蔬菜、自助烹饪,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本文研究8间小型客房的观景条件,将面向山谷自然景观,北、西面客房的平开窗改为凸窗,由原180°提升为270°观景,使住宿者居住品质提高.利用原砖楼东面主入口挡雨板,将东面中部客房增设露台,辅以当地传统木构“美人靠”栏杆,提高了整个房间的“文心品质”(见图10).

图9 “木兰居”砖楼东立面现状

图10 “木兰居”砖楼西北透视现状

3.2 空间营造

打破“火柴盒”封闭感,提高建筑有机性.围绕建筑的西北方向四周新建木质廊道,廊道上置以茶座,是室内茶室功能的延伸(见图11).对比图7现状照片,不难发现新建的木廊道改善了砖楼室内外“横眉冷对”的关系,多了些空间的“流通渗透”.同时廊道上空的木质坡屋顶,重塑了传统木楼的檐下空间,可成为花瑶妇女日常挑花场所.

坡屋顶集排水、采光、传力等功能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五立面”.“米兰居”因地理位置佳,屋顶平台观景视野是最好的,可俯瞰整个白水洞村山谷,让观者产生“依杆远眺”的壮观心境.但现有的砖楼平屋面和凸起的楼梯间在此山水间显得突兀.本文在原屋面东南角设置垂直布局的传统木屋架,其下作为屋顶茶室休闲空间.坡屋顶设计即可遮挡覆盖原凸起的楼梯间,又可与建筑西北角新建木廊道取得体量上的均衡(见图12).

图11 “木兰居”砖楼改造西北角透视图

图12 “木兰居”砖楼改造东立面(临街)图

3.3 建筑装饰

“米兰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保留了花瑶传统木楼特色.在檐下置当地特色“瓜柱”(见图13,“瓜柱”——不落地柱子),在廊道上增设非结构木柱.建筑立面在考虑客房采光和观景需要的同时,适度扩大原砖楼开窗面积,并辅以木质格栅窗[8].不仅加强新增木建筑与砖楼的“咬合”度,又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传统木构民居协调一致(见图14).

图13 花瑶木楼瓜柱

图14 “木兰居”砖楼改造东北角透视图

4 结 论

花瑶民宿建筑砖楼改造设计要注重传统建筑内核的继承.介于砖楼和木楼结构体系的不同,要注重对木楼传统要素的提取,用解决砖楼实际弊端的方式植入砖楼建筑当中.在空间上,针对民宿建筑特点,加强公共空间核心传统,如由入口前坪场院,过渡到室内茶室,再到半开敞廊道空间,创造多层次公共空间.打破“火柴盒”砖楼封闭立面,利用传统木质建筑元素,以坡屋顶、连廊、瓜柱等要素装饰建筑立面,使其与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同时,把握适度改造原则,不宜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在节约经济成本、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将砖楼原挡雨板改造成露台,外围增设垂直交通.对内部功能采用置换和调整的手段,将原有自住房,改造成符合“内发振兴”旅游开发理念,提供农户“一户一品”特色农业展示和经营的空间,尽显适度改造原则.

[1] 王书文.基于大众旅游视阈下的民宿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1):82-83.

[2] 姜羽平.台湾民宿建筑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6(8):242-243.

[3] 汪 谦.非传统乡村民居改造型民宿建筑设计方法探究——溧阳市天目湖尤家村农村住宅民宿改造方案设计[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4] 丁 唯.乡村旅游带动下民宿改造热潮的冷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9):56-57.

[5] 龚 露,周真刚.木房与砖房:传统村落场域中的文化变迁——以黔东南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8):58-62.

[6] 黎常青.加快农村泥砖房改造迫在眉睫[J].源流,2009(9):39.

[7] 李梦艺.浅谈绿色建筑对城乡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阳朔兴坪云庐精品酒店为例[J].安徽建筑,2017,24(1):11-12.

[8] 张兴建.浅谈民宿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17(4):98-99.

ExplorationofBrickGuesthouseReconstructioninHuayao—Taking“MilanHouse”inBaishuidongVillageasAnExample

XIE Jing, ZENG Hong-hao, ZHOU Yan-lai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urbanization, takes the brick guesthouse in Huayao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esthouses in Huayao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brick guesthouses.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Milan House” in Baishuido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is essay analyzes in three aspects: function layout, spac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decoration. At the end of this essay, it considers the method of brick guesthouse reconstruction in two aspect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kernel in Huayao and the moderate reconstruction. This essay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brick guesthouse reconstruction in Huayao.

guesthouse in Huayao; renovation of brick building; internal-revitalization

10.3969/j.issn.2095-7092.2017.04.012

TU259

A

1008-536X(2017)04-0060-06

2017-06-19

谢 晶(1982-),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花瑶瑶民木楼
花瑶喜事
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初探
小木楼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赠木楼故人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花瑶纱衣落谁家
罗坑发展茶业助瑶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