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骨干硕士生基础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7-11-08 13:58李江顺陈艳华
科教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李江顺 陈艳华

摘 要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是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其基础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该政策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基础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培养评价以及培训基地学生与目标院校的沟通情况等六个方面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少数民族骨干硕士生 培训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13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e Basic Training Base for the Backbone Graduate Studen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 Jiangshun, CHEN Yanhua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The minority of high-level talents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basic quality training mode and training base personne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olicy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basic train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alysis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training students and target institutions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base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such as raising pattern of exist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Keywords Master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raining base; talent training model

1 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有十余种。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包括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和管理”。姜士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系列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定义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差异。综合各种定义可发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受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实施教育的机构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从微观方面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培养评价等因素构成。

2 相关政策的解读

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建设性人才,但由于各种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等方面,与沿海、内陆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是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于2004年联合出台了《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以下简称《意见》),为中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少干硕士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基础培训”和“研究生培养”两个阶段。根据《意见》指示,被录取的少干硕士生,需到教育部确定的培训基地进行一年的基础培训,参加培训基地规定的课程考核。考核合格后,转入研究生招生学校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2014年进行了改革:“凡达到录取院校普通计划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录取要求的考生,可免除一年基础培训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经过调查,符合条件免培训的考生只占小部分,大部分考生还需进行培训。

自2005年起,教育部先后确定了七所高校:北京邮电大学、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作为少干硕士生基础培训基地。基础培训,重点是强基固本,增强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

3 基础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少干硕士生进行基础培训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任务,七个基地按照《意见》精神,依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摸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通过对基地的调查发现,在培训的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endprint

基础培训是“少干计划”的一部分,是为了该计划的学生具备普通计划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所进行的培训,由于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还没有定义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根据“少干计划”的总体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并且大都是泛泛而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自身鲜明的特色。

该计划对基础培训教师的遴选政策,只是影射出一个大概的指导方向,并没有详细的教师任用标准,以致各个基地的教师任用标准各异。但不管是在学校内部单独设立学院管理培训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还是设立分校区专门管理培训的北京邮电大学,或是将培训并入关联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西南大学,教师的构成大概都有两类,一类是学院现有教师,一类是聘请其他学院的教师。这样,一方面缓解了师资配备不足的情况,且聘请的教师多为在学术方面造诣较高的专家教授,很好地保证了教学的需要;但对于另一方面来说,聘请的教师还承担着本学院的教学任务,身兼多职,教学负担重,教学热情不高,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培训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参加培训的少干硕士生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需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重视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因此,需要培养年轻教师,以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为重任并对少数民族教育了解的工作者,作为有力的后备军。在调查访谈中可知,基地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少数民族教师和管理人员非常少,年轻教师也较少。而且每个基地的百余名少干硕士生中,专业各异,种类繁多,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师资力量有限,教师专业背景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专业没有适合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特色不鲜明、结构失衡的师资队伍会影响整个培训的质量。因此,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建成一支整体水平高、了解各民族特征,适应“少干计划”基础培训发展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3.1 课程体系单薄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培训阶段,虽是对少干硕士生基础课程的加强巩固阶段,其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强基固本,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此阶段并非大学课程的延续累加,更重要的是为过渡为准研究生做准备。

通过访谈了解到西南大学培训基地采取导师制,依据不同的专业将学生分配给导师,来满足学生了解相关专业课的需求。出发点很好,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基地师资有限,学生专业种类繁多,兼顾不到所有专业,很多学生仍然得不到相关的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培训基地采取学分制,来增加课程的弹性。但是,学分制是以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为前提的,而基地是以必修课为主,能供学生选修的公共课很少,专业选修课就更少了,再加上一年的学制较短,所以实行学分制有一定的困难。

事实上,当前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紧缺实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在这里,可以借鉴北京邮电大学培训基地的做法:对学生实行“三助”的教学实践,即开展学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该实践为必修,每学期一个学分,学生通过面试竞争上岗,每人选一学期。此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2 教学管理僵化

相对于教师的授课态度、个人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来说,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好评率较低。部分学生对教学方式表示不满意,认为完全是套用本科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流水线模式突出,针对性不强,为了上课而上课,形式化问题严重。少干硕士生来自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且知识基础差异大,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针对各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掌握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的选用,通过对教材编写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可知,持中立态度的人最多,还有部分同学对教材编写不是很满意,他们认为这种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虽然系统性较好,但篇幅太多,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教师只能挑选部分内容讲授,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教材内容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存在些许错误。

3.3 欠缺统一的评价标准

基础培训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但并未对“基础综合水平”和“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做出相关规定,不同的培训基地对什么是“基础综合水平”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各自的标准。由于标准不同,对培训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结业考试的内容与试卷难易程度的把握也就不同,造成难以评价培訓的真实效果。而且,在同一基地中持有不同见解的师生对培训工作提出了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要求和意见,给培训基地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4 缺乏必要的沟通

虽然是在培训阶段,但是多数学生都希望与目标院校能保持联系,得到目标院校对自己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就需要培训基地充当媒介的作用,把学生与目标院校连接在一起。多数学生认为一些与目标院校相关的问题不知问谁,得不到解答,培训中存在与目标院校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沟通途径等问题。

培训基地面对的是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做不到一一去了解,所以课堂上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而出现种种不愉快的事件时有发生,轻者师生发生口角之争,出现隔阂,重者就是教学事故,影响教学进程,影响总体培训效果。教师往往工作较繁忙,兼任教师更是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见面并不频繁,所以并不能及时处理学生的意见或要求。

项目名称:2015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究——以江西高校为例”项目编号:KSDYJG-2015-02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

[2] 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2):67.

[3] 向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1-2.

[4] 教民厅.201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Z].2013-7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探析
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建设探析
辽宁省大梨树村成为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环境保护部北京会议与培训基地锅炉煤改气项目
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达西村
农业部第26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揭牌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