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摘 要] 青年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纷繁多样的社会思潮进行比较、批判和去伪存真的思考中形成的。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历程中主要有三大因素,即熟练掌握马列经典原著原理;通过社会实践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实验与批判;运用理性思维清算旧思想,最终实现建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应该熟练掌握以上三大要素,切实以阅读经典、深入实践和理性思维为教育重点。
[关键词] 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1-0058-06
一、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大要素
(一)理论基础:青年毛泽东批读马列经典
毛泽东认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阅读《共产党宣言》开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时期,毛泽东从未停止过对马列著作的研读。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悉心研读马列著作,并将其中的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毛泽东马列著作阅读史的主旋律。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大量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进步书刊,因此,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大量影响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如李大钊撰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这一时期,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书籍。不但对政治的兴趣浓厚,而且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激进。关于北大图书馆的经历,在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中是这样说的:我对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思想也更为激进。但是这一时期我的思维还是比较混乱的,我一直在寻找出路。我曾经读到很多无政府主义的书,这些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曾经多次和朱谦之就无政府主义展开讨论,并预测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那个时期我对无政府主义比较认可,持赞同态度。
当时,马克思主义由于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信仰的人数不断增加,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且逐渐占据了领导的地位。通过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迅速接受了这一思想理论,并将其作为他一生的信仰。诚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在这个时候他认识并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迅速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社会实验:毛泽东对各种主义的检验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曾呈现过多元并存,内在冲突混沌的状态。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就这一时期的自己如是评价:“说实话,我对于各种主张、思想、学派等,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明确的认知。” [1]然而,毛泽东对于任何新思想和新理论,他都必须到实际中去检验,用实践来证明他的可行性和真理性。
1915年5月到1920年10月期间,毛泽东将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多种主义进行了实践。在总结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青年毛泽东认清了自己的思想构成,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观念,选择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行性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
1918年初,毛澤东邀请蔡和森等人,就康有为《大同书》的“天下大同”思想,结合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观念,设计出一套自给自足,平等友爱的生活实验。毛泽东同他的好友们在岳麓书院自己挑水拾柴、煮饭做菜,坚持自学,相互讨论,过着半工半读,平等友爱的生活。因为当时的毛泽东看不惯社会上外力侵略、军阀混战和民不聊生的现状,企图跟友人一起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相互和睦的小世界,在这里探讨社会改造,探讨共同理想,岳麓书院便成为了他们最适合的试验田。可惜的是实验展开不久,毛泽东接到杨昌济老师的推荐前往北京大学关于帮助勤工俭学留学生赴法留学事宜,因此,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就此中断。然而,毛泽东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并未放弃,相反更渴望亲历,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执着精神。
青年毛泽东对新村主义的实验。五四运动以后,日本的新村主义受到众多日本留学生的欢迎,同样也引起了青年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在《学生之工作》一文对新村实验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具体到设立公立保育院、公立小学和中学、公立银行、公立企业以及公共医院等等。幻想在这样一个新村里,没有私立,所有的一切都是公有制。应该说,这样一个蓝图与几百年前的圣西门、傅立叶等设计的实验公社大体相同。说明新村的实验设计还是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距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非常遥远,因为创办学院、医院、市场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根本不存在,所以逻辑推论出的结构,实际上无法实现。故不久毛泽东便放弃了对这类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新村主义的追求。
青年毛泽东对工读主义的实验也充满热忱。1920年5月,毛泽东来到上海,同张文亮等人在上海租了一间房子,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这是毛泽东亲身参与到工读互助团的一次实践。然而,实验最终未能成功,用当时成员之一的彭璜的信中所言,将工读互助团的实验落实到实际才发觉这种工读生活也是不容易的,最终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实验是难以成功的。
总的说来,在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下,青年毛泽东接触和接受了众多的思想,每一个思想都轮流地占据过他思想结构中的主要位置。一方面,毛泽东对于任何一种思想都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随波逐流,在他看来,任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进入到他的视野都要经过一番考量和检验,唯有实践才具备识别和检验作用,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真理。另一方面,青年毛泽东清算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和实验主义这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改良派理念,为接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铺垫,从而为更好的接受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性思维:清算旧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确立,应该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批评各种错误思潮开始。无政府主义和所谓温和的共产主义都是毛泽东曾经信仰和推崇过的,通过认真学习和自我批判之后,青年毛泽东改变了过去的认识,其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endprint
毛泽东清算无政府主义思潮,否定了无政府主义、罗素等的所谓“共产主义”。他说:“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里讲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不是贬意词,而是相对于罗素等“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而言的。是指用激烈的革命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即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毛泽东在1920年给肖旭东,蔡林彬等的信中,更明确地批判了他在《湘江评论》中曾赞扬过的无政府主义,他说:“再有一层,是我对于无政府主义的怀疑。我的理由却不仅在无强权无组织的社会状态之不可能,我只忧一到这种社会状态实现了之后难以终其局。因为这种社会状态是定要造成人类死率减少而生率加多的,其结局必至于人满为患。”可见,这时他已从肯定、拥护无政府主义,变为否定无政府主义了,虽然否定的理由并不充分、不深刻,如从所谓“人满为患”来批评无政府主义,是不能击中要害的[2],但可反映出毛泽东同过去自己的看法决裂和批判错误思潮的态度是坚决的。
毛泽东清算改良主义思想。毛泽东主张通过革命手段而不是改良教育等改良手段,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1920年,毛泽东已不再赞美克鲁泡特金式的无政府主义,否定温和手段,否定自己1919年提出的和平的“不流血的革命”“ 呼声革命”等等主张,从而认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除批评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外,对罗素所宣扬的改良主义思潮,毛泽东都给予了较有说服力的批评。1920年12月1日在给肖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的信中,批评了罗素来华讲学有关以不流血方式,通过改良教育达到对旧中国改造的说教,充分说明毛泽东放弃了“不流血革命”的主张。
总的来说,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受到十月革命的启发,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对中国发展实际的全面了解后,最终在1920-1921年期间建立起了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同青年毛泽东时期具有某些相似性的社会背景,他们都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青年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各种动力和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教育者应该从三大要素出发,加强马列经典的阅读、深入社会的实践和理性思维的教育。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学习
学好马克思主义,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基本功,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就曾经将“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个思想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毛泽东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追求治国救民的良策。从阅读《共产党宣言》开始,毛泽东从未停止过对马列著作的研读。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实践观哲学批注集》,收录了毛泽东上个世纪 30 年代到 60年代之间批读的 10 本哲学书籍。 在19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上讲:“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他希望中国共产党员通过阅读马列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1949年,毛泽东为党员推荐12本马列主义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通读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1963年,他推荐30本马列主义著作,提出中级以上干部有几万人学习,“如果有两百个干部真正理解了马列主义就好了。”[3]
读书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必须功课,特别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谈谈辩证法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应该成为必读书目,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做导读和精读,深刻提炼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内涵,并联系社会实践总结出适用于当代的价值,将理想信念树立在学哲学、懂哲学、用哲学的基础之上。
(二)加深对国情的了解,以实践为准绳
青年毛泽东在校期间就已经认识到:掩上门来进行学术知识的了解,并不利于人的发展,欲知此事要躬行,世间万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去接触,而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向社会与生活接近[4] 578。在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秉持一贯的践行作风,同时也将更多的时间放到了通读各类思想著作上,并且实地考察了多个地区,深入了解了基层群众的诉求,剖析了底层人民的最迫切希望,从中萌芽出了社会实践观的基本形态。毛泽东认为做人要做到的是,真心实意的去学习,认真勇敢的去践行事情[4] 541。青年毛泽东相当乐意走访全国各地的城镇农村地区,并且切身做了相当详细的社会调查,游历过众多的山野庙宇,见到过各地的风土人情,并且由此留下了众多的笔录,作为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历与实践的探索,不但促进了青年毛泽东认识世界,了解生活,同时也增进了他的个人才干与学识。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走出课堂,走出象牙塔,在贴近生活,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科学信仰。这就是历史经验,也是科学原则。”[5]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批判的精神,教育者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形势与政治的最新资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让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通过亲身的调查、访谈和实践才能获得一手的资料,才能得出直观的结论。
(三)为大学生搭建理性思维的平台
青年毛泽东面临的是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毛泽东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不愿轻易地接受其他社会思潮,而是将他们进行比较、剖析,以去伪存真。“1921年毛泽东就曾组织留在长沙的新民学会的会员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和方法问题。”在会议上毛泽东发言“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社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是议会总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利,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的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资产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有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6]说明青年毛泽东对待各种社会思潮都具有理性思维和批判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充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无政府主义、公民社会等无形中均以新的面孔进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时刻对大学生产生了或正产生着影响。不否定,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比较和选择的冲动,而且他们身上也具有新时期的特立独行、追求自我与叛逆的特点,使他们敢于颠覆传统、质疑权威。也正因此,他们不会轻易的被某一种思潮带走,但同时他们也不能够很快的建立起对某一种理想的坚定信念。他们不再是简单的“东方崇拜”或者“西方崇拜”,而是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思维趋于理性。
因此,面对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的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应该同样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多样的教育方式。面对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好奇与尝试,宜疏不宜堵。继续机械地灌输理念和生搬硬套已不再适用,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教育者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接触各种文化,通过比较、批判、反思和推演客观理性的分析各種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科学性的讲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金民卿.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毛泽东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陈 晋.毛泽东阅读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6]李 颖.“五四”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因分析——兼论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9).
[责任编辑:谭晓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