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2017-11-08 05:08江志毫
重庆医学 2017年28期
关键词:总分精神分裂症康复

杨 健,江志毫

(重庆市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 401346)

康复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杨 健,江志毫

(重庆市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 401346)

目的探讨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的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观察组在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参与会所活动设置。3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PANS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入组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降低但并不显著(P>0.05)。另在SSPI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能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能力,对患者回归社会有积极影响。

精神分裂症;会所模式;社会功能

精神康复会所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精神康复范式[1],在精神康复会所中,患者除坚持采用药物治疗外,可对工作进行自由的选择,会所中工作人员会尊重患者的喜好与选择权。国外研究表明康复会所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良好的恢复支持作用[2],但在国内精神康复会所对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探索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适应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入选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18~55岁;(3)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配合完成评定;(4) 经急性期治疗阳性症状基本缓解;(5)征得患者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精神发育迟滞;(2)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疾病;(3)药物和酒精滥用;(4)人格障碍;(5)近3个月有药物调整或参与其他心理干预措施的患者;(6)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者。本研究入组前均征得受试者本人同意或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组情况:(1)观察组:43例,脱落2例(病情波动1例,失访1例),缺失率4.65%低于10%,对缺失数据采取忽略处理方式,实际收录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43±10)岁,学历小学4例,中学28例,中学以上9例,病程7~30年。基线PANSS总分34~75分,平均分53.61分;基线SSPI总分5~11分,平均分7.68分。(2)对照组:43例,脱落2例(复发住院1例,不愿继续参加研究1例),缺失率4.65%低于10%,对缺失数据采取忽略处理方式,实际收录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44±10)岁,学历小学5例,中学31例,中学以上5例,病程8~27年。基线PANSS总分36~75分,平均分53.51分;基线SSPI总分5~11分,平均分7.83分。两组在人口学及基线PANSS、SSPI总分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照试验进行研究设计,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2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单一维持期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生活在本院的精神康复会所中,包括:个别咨询室、团体治疗室、集体培训室、精神康复会所的餐饮部、行政部、就业指导部等。康复会所安排3~5名医护人员及3~4名志愿者负责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康复和日常生活。(1)日常生活训练:每日晨起至就寝,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侧重于精神康复患者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起团体社会观念,培养康复者的集体归属感。(2)文化娱乐训练:会所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羽毛球、郊游、生日会等,并在节日举行庆祝活动,例如中秋节、端午节、圣诞节及新年团拜等,丰富会员业余生活,促进彼此交流。(3)职业康复训练:精神康复会所模式认为康复是一种体验性的职业康复过程,参与康复的患者不再被称为“患者”而是被称为“会员”,他们将与被称为“职员”的专业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工作[3]。会员从周一到周五在不同部门担当职务,会员们通过参加会所的工作,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与各种职业技能,从而建立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以增加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度,为最终全面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疗效评估指标 (1)阳性与阴性症状(PANSS)量表[4]。包含30项7级评分条目:阳性症状量表7项,阴性症状量表7项,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量表16项,分值从1(无症状)到7(症状严重)症状严重性逐渐增加。由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结合临床检查及知情人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评定,评定时间范围为评定前1周内的全部信息。其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症状越明显。(2)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 (SSPI) 量表[5]。包含12个条目,按0~4五级评分,0分为该功能缺乏,1分为需要人力协助,2分为该功能存在但需要监督才能完成,3分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4分为该功能始终保持良好。具有3项因子分别为:日常生活能力(含条目1~3);主动性和交往情况(含条目4~8);社会活动技能(含条目9~12),评定时间范围为评定前1周内的全部信息。测量分值越高,说明社会功能状况越完好。由经过系统培训的6名医生对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进行评定,Kappa=0.8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分值变化比较

表2 3个月后两组PANSS各因子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表3 3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SPI各因子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表4 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SPI各因子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PANSS得分比较 PANSS得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3个月PANSS总分、阳性症状因子分、阴性症状因子分、精神病理因子分与总分入组基线相比分值有所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通过3个月的干预,观察组总分与各项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见表2。

2.2观察组与对照组SSPI得分比较 SSPI得分结果显示,通过3个月干预,观察组患者SSPI总分、日常生活能力因子分、主动性和社交因子分、社会技能因子分与基线相对比有显著提升(P<0.05);对照组3个月与基线相对比提升不显著(P>0.05),见表3。通过3个月的干预,观察组总分与各项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见表4。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由于高致残率和复发率而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患者多以感知觉、思维、情感不协调为主要症状表现[6]。其临床症状虽经药物治疗可得较好控制[7],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预后功能不良[8]。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临床医生已经意识到经常规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在社会功能上仍然存在严重缺陷,始终无法很好地进行社会活动[9]。通常一旦患病,患者学业、工作及社交功能受到严重影响[10],如何有效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仍是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11]。

在精神康复会所模式下,患者具备选择的权利同时得到充分尊重与互动,在欧美国家,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适应功能有良好的恢复支持作用[12-13],许多研究也已经证实了会所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Masso等[14]的对照研究表明:会所内会员在参加完成为期6月的会所康复计划后,对精神科药物有更好的服药依从性,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Yildiz 等[15]的对照研究表明:会所内会员在参加完成为期3~12个月的康复会所计划后,精神病性阳性及阴性症状大大降低,同时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社会功能,更好的情感处理能力及工作能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参与康复会所模式的患者在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这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用SSPI进行评定发现,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在总分和日常生活能力、主动性和交往、社会活动技能各因子上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在主动性和交往这一因子上(t=-17.604,P=0.001),究其原因,与康复会所模式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权具有关联,反映出了康复会所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功能的影响程度,康复会所模式在帮助患者恢复社会适应功能上有改善作用。我们发现会所康复模式为患者提供可选择的环境和尊重关系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使得患者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状态。

本研究作为本领域初步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但作为初步探究,可得出结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适应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恢复社会功能提供选择。

[1]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2]Schonebaum AD,Boyd JK,Dudek KJ.A comparison of competitive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the clubhouse and PACT model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6,57(10):1416-1420.

[3]洪玲,岳速萍,陈颖,等.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6):926-928.

[4]司天梅,杨建中,舒良,等.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1):45-47.

[5]宋亚军,张保利,李阳,等.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28(4):316-317.

[6]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132-135.

[7]Jääskeläinen E,Juola P,Hirvonen 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3,39(6):1296-306.

[8]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1,37 Suppl 2:S41-54.

[9]陈远岭,温亚平,刘家洪,等.康复工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CD].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4,4(6):36-40.

[10]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132-135.

[11]龙少红,王爱花,刘向来,等.社交技能训练对出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7):2920-2922.

[12]Raeburn T,Halcomb E,Walter G,et al.An overview of the 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Australasian Psychiatry Bulletin of Royal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2013,21(4):376-378.

[13]Biegel DE,Perniceduca F,Chang CW,et al.Family Social Networks and Recovery From Severe Mental Illness of Clubhouse Members[J].J Family Social Work,2013,16(4):274-296.

[14]Masso JD,Avi-Itzhak T,Obler DR.The clubhouse model:An outcome study on attendance,work attainment and status,and hospitalization recidivism[J].Work,2001,17(1):23-30.

[15]Yildiz M,Tural U,Kurdolu S,et al.An Experience of a Clubhouse run by Families and Volunteers for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J].Turkish J Psychiatry,2003,14(4):281-287.

杨健(1974-),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精神康复、心理治疗等的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8.039

R749.3

B

1671-8348(2017)28-3997-03

2017-04-18

2017-06-16)

猜你喜欢
总分精神分裂症康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