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存
摘 要: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有创造性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不再把教材的文本视为凝固、尘封不变的东西,而是承认了它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目的是要改变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单一、枯燥的局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教材也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致力于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关键词:教材;文本资源;开发利用
一、教材——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为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培养他们语文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学习语文的主要依据;对教师,它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标尺,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依据。所以教材既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文本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开发和利用。对教师而言,开发文本资源既要立足文本,又要不拘泥于文本;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还要不断地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但为了避免在开发文本资源过程中“误入歧途”,作为文本开发者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策略。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一)利用文本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只有在精准而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深入到“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主要描写了春天的优美景色,散文以诗的笔调、用火热的情感,通過有层次、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含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春天生机盎然的视频,然后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从阅读中去理解、感受。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嫩嫩的、绿绿的”等一些描绘春的色彩和生机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时,适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感悟加以品析,这样学生就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快速而又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春天的风光,感受春天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感受那令人陶醉、优美的春天风光。所以,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引导他们说出春天的美丽;说出春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说出春所蕴含的勃勃生机和魅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挖掘文本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学生不会写,不爱写,教师不会教,不知道如何教。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低,写作便成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老大难”。其实,文本中有许多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利用,从而让学生受益,并逐步学会写作。
1.填词造句,降低写作“门槛”
想让学生迈进写作的大门,首先要降低写作这道大门的“门槛”——填词造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时,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句,以自己的独特感悟完成以下内容:“假如____欺骗了你,不要____,不要____!____的日子里需要____:相信吧,____的日子将会来临。”因为每个空只填一个词,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高质量地完成。
2.仿写句子,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当学生进入到写作的“王国”时,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确实,在我们一味崇尚创新,鼓励学生写出新意来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仿写也是中学写作训练不可忽视的重要有效手段,因为“‘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一切所谓创造都是以模仿为基础,都是从模仿中来的。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孩子们对“冬日捕鸟”这一片段十分感兴趣,都觉得写得很生动,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我赶紧让孩子们拿出纸笔,仿照这一段描绘自己熟悉的、或是喜欢的一个场景。几分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展示:有写小猫捉老鼠的、有写如何做饭的……
3.续写、扩写,提高写作能力
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并有能力进行一定的写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进而进行续写和扩写,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学完《夸父逐日》后,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扩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再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表演能力。同时,经过课本剧表演外,安排学生进行续写,当皇帝发现小孩子说的是真话后,故事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运用文本资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指人们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所以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那么,怎么能“说”得有水平有艺术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文本,适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口语交际的平台。
新教材配备了许多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还可以利用文本的语言素材,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还可以借助文本的朗读教学,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说话。总之,我们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用足文本资源,加强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有些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而言太难,怕放出去收不回来。其实不然,教师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知识、拓展知识、储备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学生就能够从容应对,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了。
自七年级新生入校以来,我发现学生中抱怨父母、不理解他人、自卑等一些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利用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重新评价自我,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胸襟呢?于是我让学生和鲁迅、丑小鸭、林海音进行对话,看看他们遭遇了什么,又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这样的对话,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并能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
文本是作者独特的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所以我们在对文本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没有理由不尊重它的原意,只有尊重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实际上,对文本的开发策略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其对话,教师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活的过程,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服务,也才有可能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兰.论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D].西南大学,2006.
[2]王有芝.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教育内容开发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