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2017-11-07 23:04邵玉梅
新课程·教师 2017年9期

邵玉梅

摘 要:化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化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生成的过程。所以,从生活实际和实验教学着手,才能使化学课堂精彩纷呈。在此浅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走进实验室

化学是一门科学,化学课教学更是一门科学,要上一堂精彩的化学课,除了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化学知识外,还需要大胆创新,找到这门学科教学的窍门。我觉得精彩的化学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

化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化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到生活中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增强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化学回归实际生活的怀抱。

1.从生活问题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

初三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化学,教师就注重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把枯燥的化学变得形象、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也能培养学生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时,可从学生熟悉的撕碎或点燃纸张、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通电分解体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等。在讲走进实验室为什么要遵循实验教室规则、做实验要遵循实验操作规则时,可举出生活实例,感冒或咳嗽吃药要遵医嘱;行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这样形象地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讨论液体倾倒时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上时,可联系热水瓶塞和锅盖的放置,这样一比较,不仅可让学生茅塞顿开,将知识学活、用活,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化学素养,体验化学的真实有用。

2.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说明中去

例如,在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后,就会明白夏天为何自行车胎易胀破;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就会知道博物馆的字画历经千年仍旧完整无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子需要买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入住。在学习过“中和反应”后,就会明白为何用胃舒平、斯达舒就能治疗胃酸过多的疾病?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刚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实是因为各地水的硬度差异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离子,会扰乱人体的胃肠功能,如果适应不了,就会出现暂时性的腹胀、腹泻等。

3.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各种日常活动

中去

例如,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可动员学生回家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除味剂”;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果实和花卉自制酸碱指示剂等。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懂得了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窍门”,有些学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绝活”……

二、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

化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动手实践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动手体验成功与创造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验创新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在课堂上用白磷做自燃实验,使学生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再引导学生去讨论解开“鬼火”形成的谜团,同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一切封建迷信作斗争。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用实验室配备的器材,也可以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如用矿泉水瓶、药瓶、鸡蛋壳、碱面、食醋、汽水等,这些用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而且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启发学生创新思考:想一想,可用什么日常用品来代替实验仪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学习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及特点,自己用家中物品设计一套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相同。这样就促使学生去设计、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并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在实验室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并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对比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实验成绩适当加分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渐把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和一种需要。

总之,走出课堂,让化学课回归实际生活;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让化学返璞归真。这些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的选择,才能收到奇效,才能让化学课堂精彩纷呈。

參考文献:

[1]蒋耀.化学·生活·社会[J].科教导刊,2011(3).

[2]黄春元,刘小凤.领略化学与生活[J].初中生之友(学习号),2013(1).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