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恩惠
摘 要:古往今来,德育为五育之首,新课程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时代赋予了教育以新的内涵。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德育,让所教学生能德才兼备,成为新理念教育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寄德育于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数学
数学是一门真实的科学,它的一切结论都是有根据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寄德育于数学,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呢?
一、用数学史为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比如,在人教版的选修2-3教材1.3.2“‘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的性质”这节新课中,指出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在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提出杨辉三角了,这比欧洲帕斯卡提出的“帕斯卡三角”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古代数学家的成就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用数学史实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和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让他们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用数学素材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数学蕴含着不少价值观。比如,人教版选修2-2教材2.2.2“反证法”教学中,教导学生“正难则反”的思想,这常常是解决某些疑难问题的有力工具。再比如,三角函数教学中的正弦余弦的倍角公式,体现了“有得有失”的价值观。又如,数学又是变化发展的,许多公式、定理、法则等都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和应用的。再比如,数学解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不重不漏”的价值观。数学还隐含着很多美。比如,圆的标准方程隐含着对称美,集合的符号化语言隐含着简洁美。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多借助数学素材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三、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板书设计的整洁性,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穿着打扮的得体性,从而熏陶学生,让学生也养成同样的良好品格。再比如,教师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从而喜欢数学。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认真、负责等良好品格。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精确、严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生成。
四、借数学学习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有效学习的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比如,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团结合作、善于表达的优良品质,培养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克服独生子女家庭下的“自我为中心”的品质。再比如,板演时的互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谦虚品质。又比如,选修2-1第二章的圆锥曲线教学中,涉及椭圆的定义,让学生亲自拿工具去画,体会椭圆的概念生成。在反复实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在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眼中,数学是乏味的、枯燥的。他们讨厌数学,对数学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耐心的教导,更多地鼓励这些孩子。有时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挽回这些孩子被数学刺痛的心。多与这些学生沟通,做他们的朋友,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驱散他们心中的厌数学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學习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与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慢慢改变自己的厌数学情绪,甚至重新喜欢数学学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态度,并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
古往今来,德育为“五育”之首,新课程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时代赋予了教育以新的内涵。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让所教学生能德才兼备,成为新理念教育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能服务于人民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一代新人。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宏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德育创新教育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64.
[2]任军,潘小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2010(2):1-5.
[3]陈秋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研版),2009(9):68-6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