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摘 要:学历史并不只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还需要理科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综合性强。在历史学习和教学中将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对历史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理科知识;素养
众所周知,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课标》在高中历史安排了3个必修模块、25个学习专题,展现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历史内容。由此可见,学历史并不只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还需要多学科知识交叉。在历史学习和教学中将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对历史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中历史教师知识体系现状
多数历史教师为国家师范类大学、综合类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部分教师拥有历史学研究生学历。大学阶段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课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如果大学选择历史学,那么这些教师在高中阶段就必须选文科,因此高中开始很多历史教师对理工科知识显得相对薄弱。如讲解科学技术史相关部分时只能照本宣科,其中原理不能说出一二,也缺乏实践能力。高中生求知欲强、问题多,作为今天的历史教师,有必要完善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知识与历史教学
“跨学科”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跨越学科之间传统界域的科学研究。所谓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是区别于高中历史学科实施单一领域的封闭教学模式,代之以高中历史学科这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立足历史课本知识,充分、深入地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多学科知识灵活运用,在历史课上实现互联互通。
历史学科与语文、思想政治、地理三学科间的知识运用多有讨论,但主要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探讨,本文着重探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理科知识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作用。
历史学科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其发展史的了解与研究。大学阶段的“科学技术史”属于理学一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门类,不局限于自然科学,且向人文社会科学散发。科学技术史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高中历史课本对于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及贡献均有阐释。
科學技术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主要集中在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中。以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如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阐述“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的又一次突破”。教材出示了曲辕犁的图片,课本小字对比了其相对于前代犁(直辕犁)的优点,但是没有出现前代犁的样式。学生并不能科学分析理解为什么这是一次突破,若是在教学中引入物理的受力分析,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25课《现代科学革命》、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和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等内容对历史教师的理工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为什么会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物理老师思考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师应该了解的理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技术蓬勃发展,还涌现出3D打印、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科学,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教材这部分时间截止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但是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授课时可适当补充最新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基本方法逐渐引入历史学分析与研究,统计学就是其中一例。运用数学统计可以将定性的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加客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只盯着历史教材、教参,还应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以此辅助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文婷.高中历史教师跨学科学习及实践初探[J].时代教育,2013(12):122.
[2]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58-6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