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中官
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本文将结合古典诗词初步探索诗词所承载的核心文化素养。
诗歌的灵魂就在于纯真的人性。所以当我们看到马嵬坡帝王的悲欢离合时会给予同情,帝王也有帝王的无奈;当我们看到柳永与恋人分别的时候也会很伤感,平凡子弟更具人间真情。感染我们的不只是悲惨剧情,更是它调动的我们最脆弱的真情,是以情动情。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一入手不写“长安月”而写“鄜州月”,让他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代为之思,情感动人。更妙的是第三联写妻子独自看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当然这里不仅有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再看他的另外一首。
《羌村三首》其一
杜 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的情景,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前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连年战乱,诗人常年不归,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但是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那种“惊讶、惊奇、惊喜”之后饱含着“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的真情。我们看这两首诗不管是别时的思念还是别后重逢,无不是用不同的形式传达着不变的真情,无不是尽心尽情地呈现人性美。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一首拟古之作,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写的最美的就是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但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下面的“秋分悲扇”“人心变”都是对今日被抛弃的种种控诉,“薄幸”就是“薄情”,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人生不能只如初见,所以不得不让人唏嘘: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特别是“夜深千帐灯,在壮丽的背景之下是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帳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
从以上四首诗词来看在诗词中蕴含的人性的纯美,诗人那种尽心尽情的灵魂始终没有变,我想这就是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是需要慢慢体悟的。
再看一首学生的创作:
《采桑子》
何溪云(2013年毕业于崧厦中学)
小城巷口微茫里,月浅灯深。疏处分襟,执手无言软到心。
月台车过催青梦,汽笛鸣音。何处追寻,独自逡巡独自吟。
这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写朋友分别的过程,从送到别,再到别后,结构清晰。而且这里的情感写得很好,将要分别时“执手无言”那份真情软到心里,汽笛载着佳人离去,留下诗人独自逡巡。虽然这首词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惨烈,但也符合年轻人的心理。从这首现代拟古词来看,诗词中承载的尽心尽情尽才的文化核心,在新生一代的学生中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且再看这几年类似诗词大会的节目,看到当代的“才子”“才女”非凡的表现,真是让人赞叹文化的力量,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核心的内容。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