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
导数的引入,给高中数学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对导数的应用,只是停留在常规求函数的极值或者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上,大大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因此,突破常规,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就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而引发出来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矛盾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问题设计得科学艺术,能激起学生动机,开阔学生思路,诱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当思维能力受阻时,我们可以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与数学各分支中不同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乃至兄弟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知识常识,充分展开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进一步改变问题情境,常能有效地使思路畅通,甚至诱发直觉、顿悟,激发灵感,获得创造性的解法.思维求变、求异,多向发散,拓展联想空间,促进信息迁移,使问题获得多种不同的解题途径,优化解法是决胜数学高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维策略.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其他应用,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函数不等式的证明
例1.证明:?坌x>0,有不等式■ 证明:分别证明这两个不等式■ 设f(x)=ln(1+x)-■,则f′(x)=■.对于?坌x>0,有f′(x)>0,从而函数f(x)在(0,+∞)严格增加,且f(0)=0,于是?坌x>0有f(x)=ln(1+x)-■>0, 即?坌x>0,有■ 设g(x)=x-ln(1+x),g′(x)=■,对于?坌x>0,有g′(x)>0,从而函数g(x)在(0,+∞)严格增加,且g(0)=0,于是?坌x>0有g(x)=x-ln(1+x)>0. 即?坌x>0有ln(1+x) 综上所述,对于?坌x>0,有不等式■ 二、立几中球面距离的证明 例2.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有学生常常就问:为什么球面上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经过大圆的劣弧的长度最短,而不是其他圆. 下面用导数的方法来证明这一问题. 证明:如图,圆O为过A,B两点的大圆,半径为R,圆O1为过A,B两点的小圆,半径为r,显然r 令∠AO1B=2x2,0<∠AO1B<?仔,则0 sinx2=■,即sinx1 欲证A■B■. 为此,构造函数f(x)=■,x∈(0,■), 则f′(x)=■,当x∈(0,■)时,有tanx>x, 即■>x,xcosx-sinx<0, 从而当x∈(0,■)时,f′(x)<0,所以函数f(x)=■在 x∈(0,■)上是减函数 由r 三、一些恒等式的证明 例3.■-■-■+■+■=■ 证明:设f(x)=■-■-■+■+■ 则f′(x)=sinx·cosx(sin6x+cos6x-2sin4x-cos4x+sin2x) =sinx·cosx(sin4x-sin2x·cos2x+cos4x-2sin4x-cos4x+sin2x) =sin3x·cosx(-sin2x-cos2x+1) =0. 故f(x)=C,由f(0)=■,即得C=■,由此即证. 四、求轨迹方程 例4.点A(0,4)是椭圆4x2+y2=16上的一点,过A作弦AB,求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弦AB的中点M(x0,y0),对4x2+y2=16求导,有y′=-■,则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被点M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为k=-■,又过点(0,4)和(x0,y0)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kAM=■,由k=kAM即得所求轨迹方程为4x2+y2-4y=16.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项目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网络审批号:BY2017_26)成果。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