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学生运动安全教育

2017-11-07 19:24黄兆凡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内容,也是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后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内容。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但是体育运动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如果违背了运动的客观规律,那么运动健身可能给我们带来负面作用甚至是生命危险。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之后还要学会防范运动安全的意外情况。

【关键词】运动安全;运动意外;大学生;生命教育

2015年初,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生联合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意在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改善青年大学生的体质现状。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体育运动还伴随着风险,它有可能给身体带来创伤甚至是生命危险。因此在鼓励大学生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需要把握住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谨防可能发生的意外。高校教育者在推进体育运动大众化的过程中不断强调运动的功能和必要性,但是学生在运动场上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一、体育运动的科学性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有着“体育运动仅仅是肢体的运动”,而对于什么是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一无所知。这里所说的体育运动并非竞技性体育项目,而是在广大群众具有基础的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推广和普及科学运动知识才能真正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是提升该项目的竞技性和趣味性。

(一)运动心理要适度

人的心理活动是以一定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受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适当的运动对人的心理能产生助益,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要求。首先对于运动要有一颗愉悦之心,感受运动带来的快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被别人强迫要求去运动锻炼也是不好的,运动是为了悦纳自己,并不是完成他人的任务。第二,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要有一个持久恒心,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必备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一定要长期坚持某单一项运动,但是要对运动生活的理念坚持贯彻。尤其是在某一次运动中,可能跑步两圈就觉得特别累,然后大汗淋漓,然后放弃运动半途而废久而久之仿佛如此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第三,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要有一颗平常心,不求运动第一的好胜心,不惧起点低的自卑心,不岌岌于减肥塑形,任何促使人去运动的因素都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过度用力。

(二)运动时间要合适

科学的运动要求我们找准运动的时间,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运动。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观念,在太阳升起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人提炼阳气的最佳时机和阳气的最顶峰,这两个时间段分别适合做一些缓和的运动和一些大强度运动。其他时间段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体育活动,大学生学习压力紧张,运动出汗之后的洗澡需要热水供应,这些都是受限制的,而且学生一般也不会早上、中午、晌午的时间段进行。大学生在运动时间选择上的问题主要是用餐和运动的冲突,从运动神经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有两套神经系统相互抑制,一套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人的躯体运动,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时候人的瞳孔放大,胃液分泌停止;另一套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人的内脏活动,副交感神經系统活动的时候人的瞳孔缩小,处于一个平静的状态,胃液分泌旺盛,适合进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相互抑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剧烈运动之后不想进食也不适宜进食,运动完之后最好是洗个热水澡然后进食。另外还有的问题就是个别学生因为恰逢篮球赛、足球赛等正式比赛,因为赛会组织需要而定在了早上或者下午,这样的时间会因为来不及吃早餐或者得不到充分休息但却要拼尽全力地比赛,这将对身体造成不适。其余的运动选择时间,只要是在学生神志清醒的情况下,不会选择一些不适宜运动的时间去运动或者打球,例如阳光正盛的正午或者寂静无人的凌晨。

另外一个就是运动时间的强度,正常的学生运动频率保持在一天至多一次,多半集中在傍晚或者前半晚,但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造成体力透支的情况。在运动科学的视角里,躯体健康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运动,但是过量而不讲究技巧的运动却是能够对身体造成损伤的,所以很多职业运动员即便是有着先进的医疗康复团队,仍然避免不了过早退役的情况。当我们已经感到疲劳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更何况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意外受伤,这在篮球、足球、自行车、跑步等运动中屡见不鲜。还有在缺乏恢复训练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常年去进行一些剧烈运动,导致膝关节和脚踝跟腱使用过度,积劳损伤严重。

(三)运动项目要适合

大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里并不是说“个子矮的同学不适合打篮球、体质弱的同学不适合对抗性运动”,而是在对身体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从事相应的运动。例如脚受伤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上肢训练,如果有一些心血管疾病则应该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从事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的安全,我们应该对运动项目做出选择;对于我们在校园的学习作息还有在相应运动的金钱花费,我们也要做出选择。我们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在校园有一定的基础,不能因为该运动而对正常的学习秩序造成影响。例如一些自行车骑行活动、户外徒步运动或者游泳。

二、体育运动的安全教育具体事项

大学生在所有的运动中都有运动受伤的可能,根本在于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紧要在于对常见的事故问题进行警示教育。

(一)运动安全意识的核心在于做好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个人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并不在于一种“杞人忧天”式的小心翼翼,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对自己、他人、父母的顾及,对自己的身体、生活的无限关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生命教育的兴起是由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在美国教育界逐渐提出以“尊重精神”和“敬畏生命”为主题的道德教育目标,在全国各中小学开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教育课程,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绩。国内在这方面较为落后,但是在青少年心理如此脆弱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家庭不断地呼唤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要更多地关注生命。

当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提高了,那么学生对于周遭的人和事将充满热情和兴趣,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角落。一个人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会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他还会不断丰富生命的精神成分,对未知的世界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于他人的关系抱以善意。这表现在一个学生有理想信念、爱学习爱工作,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态。

(二)运动安全事故现状和基本注意问题

高校校园中的体育运动在历史上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这里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遭受的伤害进行了三个方向的归纳。

1.合理运动中的受伤

按理来说,科学化的运动应按是不会受伤的,但是常见的运动受伤在所难免。主要是在对抗性运动中的磕碰,这一类受伤一般不严重,比如踢足球时摔伤、打篮球时挫伤手指、跑步扭脚、户外自行车摔伤等等,发生这一类的伤害主要是因为对于该运动项目没有掌握技巧并且用力过猛。很多男同学不怎么原意打篮球就是因为自己技巧不好担心自己受伤或者是别的同学技巧不好会反过来伤到自己,要变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树立运动技巧的观念,提倡运动乐趣而不在于运动竞技,毕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以的做法包括辅导员的专题讲述和学生文化活动的传播,发宣传册子或者在运动场边立醒目的牌子,或者通过篮球场上的“主要话语权人”来宣传影响,这类话语权人可能是各个学院的篮球队队长等运动领袖。

2.运动场的意外受伤

受于客观場地条件等原因的影响,普通的动作有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例如有的同学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可能是有哮喘、心脏病、气胸、阑尾炎发病的风险。一般而言,有这种情况的学生是自知的,是不会去剧烈运动,但是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或者觉得有这样的情况也似乎影响不大而采取冒险跃进的作法。这一类学生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强调教育,还要在学生中进行地毯式地清查,对所有特殊情况学生的情况进行精确掌握,并进行生命教育谈话。还有的情况是在操场跑步被足球踢中、不小心踩到坑然后头部撞地、在校园道路上跑步被车撞等等意外事件,只能是从细节强化教育,比如跑步尽量不要带耳塞听音乐这样会降低危险的发现概率,从羽毛球场路过的时候不要被拍子打中等等。意外情况还包括学生在酷热的环境下运动中暑晒伤、爬山余男、游泳溺亡、跆拳道死亡等等,纯属意外事件的连续发生,我们要充分发挥案例的警示作用。

3.运动社交情绪伤害

我们知道如果在剧烈的运动中带有情绪,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伤害加倍。任何运动不会是单纯的运动,有人参与的活动就是社会,运动中的社交情绪伤害,一种是因为情绪造成的身体伤害,另一种是因为运动造成的情绪伤害。情绪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的,我们因为某件事郁闷了去运动或者心情不好去运动,这是运动所具有的调节情绪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运动社交情绪是由于运动过程中的互动所造成的对他人的情绪。例如在篮球场上当一方刻意犯规得不到对方的原谅,另一方采取“牙还牙、眼还眼”的回击,这样的情况严重的造成殴斗,轻微的造成运动目的变化,在合理冲撞的掩护下从快乐运动变化到攻击对方,最终造成两败俱伤。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运动造成情绪的伤害,在少部分性格过分敏感的学生中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例如“技不如人,受尽嘲笑”的想法,有运动特长的傲慢得“自带贵族光环”。

参考文献:

[1]刘奕伽.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6.

[2]黄婷婷.校园运动安全立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3]王岩,臧建成.中学生运动安全态度量表的编制[J].体育科研,2014,35(04):83-85.

[4]张旭敏.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分析与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4):84-88.

[5]刘思麟.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D].湖南大学,2014.

[6]张秀丽.北京市高校定向运动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7]李晓亮.黑龙江省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冰雪运动风险评估及运动安全策略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

[8]胡孝海.郑州市户外运动安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黄兆凡(1989~),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资助政策。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