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中文理混合班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11-07 19:05田艳芳赵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

田艳芳 赵娜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文理兼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理混合班级也越来越多,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理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文理混合班级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科专业;文理混合班;教学问题及对策

文理兼招在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中越来越普遍[1],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文科和理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从专业对接性来说,理工科专业招收理科生会更加合适,但理工科专业文理兼招有其道理,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但也不可否认理工科专业中文理混合班级在教学上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习基础的问题

混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阶段,理科生对数学和物理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并且理科对数学的要求更高。虽然数学也是文科的主要学科,但选择文科的学生,大部分对数学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他们的数学成绩相对来说较差,理工基础也较差。所以,理科生对所要进行的课程,接受能力更好,适应能力也更快;文科生对所开设的理工类相关课程,普遍存在着听不懂和力不从心的感觉。

由于学生基础分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理科生对知识的渴望,又要满足文科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就对教师的教学有了很高的要求。既不能为了照顧文科生,把内容简单化,也不能为了照顾理科生对知识的渴望,将教学内容复杂化,这两种教学都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握好学生学习状态的“度”很重要。

1.2学习思维的问题

理科生除了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外,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在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理科生讲究逻辑性的思维,形成了典型的由原因推导结果的思维。而文科生则讲究广度,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综合能力[3]。

高等教育理工科专业前期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比如数学课程、大学物理、电工学等,均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理科生在学习此类课程时,相对容易一些,而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的固化,缺少理解,较多的是记忆,没有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内容稍等变一下,可能就不会了。

1.3学习态度的问题

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考生都会拼尽全力,时刻不敢松懈。进入大学之后,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精神上一下子变得异常自由了。此时,很多学生都会经过一段放纵和迷茫的时期。

就理工科专业文理混合班而言,整体上由于理科生高中的积累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其迷茫期会短一些,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也会清晰一些,会较快的适应自己的专业学习,但也会有部分理科生会轻视所学课程。

而文科生在进入理工科专业后,对自己的专业和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都是迷茫的,以至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所设置的课程,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缺乏自信心。

2教学对策探索

2.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很多人在高中学习中都遇到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的态度总是好一些,此类现象总会引发一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被教师期望较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会更好,被教师忽视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成绩较差,甚至会一再退步。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古人说的“亦师亦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互关系。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站在讲台上,与学生成对立关系,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心理。为了形成良好的关系,第一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开始教师应主动跟学生介绍自己,坦诚以待,如此才能让学生觉得被信任和被爱,才能打开学生心扉,了解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关系。

2.2学生心理的重塑

文理混合班级学生心理重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认知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二是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习方法的探索。做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对于专业的认知,教师可请相似专业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为学生讲述其学习工作经历,也可以让即将毕业的插班重修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当然,教师必须将所授课程的内容与生活工作联系起来,说明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专业基础和学习方法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长期共同努力。教师所能做的首先是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前期课程成绩及绩点,初步判断出各个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其次是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通道,提醒学生复习与预习,主动为学生解答疑惑,逐步重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2.3有效教学过程的建立

进入大学后,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是知识的源头,学生如何获取知识,都需要教育工作认真研究。

2.3.1教学内容的制定

由于工科专业知识是逐步深入的,因此要根据课程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学时有限,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广而互通和深而不繁,使文理科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乐趣,有所收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中的实例及观点,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既要突出重点,也要非常注重联系实际,采取“由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原则,力求入门快、联系实际快、点出知识要点快。

数学是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的拦路虎,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保持兴趣,应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和图形描述,将知识点和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到图和实例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

2.3.2教学方式的思考

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在教学的开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建立班级的交流群,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在课程开始时,抽出小段时间,把大家共有的问题解决掉。

为了教学效果,要尽量减少了纯理论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要提倡“教,学,做,测”一体化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可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就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课下,建议学生成立学习互帮小组,一方面可以让会的同学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解决不会学生的问题,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3.3考核方式的思考

设置课程作业及章节测试,根据作业批改情况及测试结果,记录总结学生学习情况,补充复习的难点。关于作业及章节测试的批改,对于错题,要在旁边给出说明;对于做的一塌糊涂的,要及时了解情况,一起探讨问题所在。

在期末考核方式上,考试题目要有层次,问题要有引导性,能保证各类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够解答问题。

2.3.4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对上述所阐述的问题及对策,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反馈。反馈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实时的抽查部分学生做小测试。

由于,文理科学生的思维及关注点有所不同,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可能存在冲突的地方,要适当的听取,并根据具体情况,本着照顾总体,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教学的内容做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1]肖陆飞,梁建军,周玲玲,周凯,王仕亮.文科高职生学习理工科专业时的问题与对策——以化工专业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3).

[2]肖陆飞,梁建军,刘义章,孟飞,汪蓓蓓.高职理工科专业实行文理兼招探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7).

[3]左连跃.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田艳芳(1967.7.1~ ),女,汉族,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
多科性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心理素质道路
《矿山工程力学》案例教学探索
微课与项目导向结合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与思考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