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波旁王朝复辟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衰败

2017-11-07 09:10张磊
科教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法国欧洲

张磊

摘 要 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具有历史必然性,法国国家性质已经由封建君主制转变为资产阶级君主制。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科学文化繁荣发展,浪漫主义在全欧洲产生深远影响。1852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难以满足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关键词 波旁王朝 法国 欧洲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70

O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Bourbon Dynas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French Second Empire

ZHANG Lei

(PLA Nanjing Political College Shanghai Campus,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In 1814, the restoration of the French Bourbon Dynasty wa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and the French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a feudal monarchy into a bourgeois monarchy. French science and culture were flourishing during the reign of bourbon, and romanticism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roughout Europe. The French Second Empire, established in 1852, was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dustrial capitalism, and was eventually eliminated by history.

Keywords Bourbon Dynasty; France; Europe

1814年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是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复辟的波旁王朝虽然恢复了部分封建权力,但更多的是保留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果实——一方面没有出现封建专制统治的反攻倒算、全盘回复旧制;另一方面法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并未受到明显阻碍。波旁王朝复辟后对科学文化领域的管制有所放松,使得摆脱束缚的浪漫主义运动能够影响整个欧洲。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存在十八年之久的路易·波拿巴政权错综复杂,既有历史进步的一面,也有其反动的一面。

1 波旁王朝复辟具有历史必然性

波旁王朝复辟是历史的选择,当时法国的主要决策人——塔列朗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历经狂风暴雨的大革命时期与纵横捭阖的拿破仑帝国之后,古老的波旁王朝似乎早应退出历史舞台,但1812年拿破仑远征冰天雪地的俄国失败后,欧洲诸强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大举进攻法国。在封建盟友支持下,波旁王朝重获生机。

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溃败,反法联军涌入法国并占领巴黎。战败的法兰西将面临何种命运?当时有四种选择:一是签署和平协议,拿破仑下台,由他的皇后玛丽·路易斯摄政,他的儿子罗马王登基。由于玛丽·路易斯身为奥地利公主,奥地利极力支持,多数法国人也接受这一方案。但欧洲诸强无法接受让拿破仑的儿子当皇帝,因为野心勃勃的拿破仑决不会甘愿赋闲,没有被彻底击垮的他必会谋求东山再起。二是拥立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登基。沙皇俄国积极支持这一方案,但塔列朗认为来自波旁家族的奥尔良公爵不具备统治法国的韬略,此方案被否定。三是支持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成为法国国王。沙皇极力推荐贝尔纳多特,原因是此人主张法俄接近,曾担任拿破仑麾下的元帅,并为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做出较大贡献。但出于对拿破仑连年争战的严重反感,塔列朗通过运作,使这一军人执政方案流产。四是波旁王朝复辟。塔列朗极力实现的这一结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稳妥之举。前三种选择中的任一都会使法国饱受欧洲各国的尽情羞辱与蹂躏,法兰西民族必然陷入灾难,因为这些国家都曾经受到过拿破仑铁蹄的践踏。在伟大的法国即将任由列强宰割、沦为欧陆末流之际,只有波旁王朝复辟、回复“正统”,才能让战败的法国重回欧洲封建诸强序列,承担最少的战争责任,保全自身。尽管波旁王朝复辟是开历史倒车,但由于其毁于大革命,较易受到以胜利者自居的封建诸国的宽容对待。

1815年,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左右逢源、运筹帷幄,成功地使法国恢复了与英、俄、奥、普平起平坐的地位,并且坚决抵制了俄国和普鲁士对法国所拥有的波兰、萨克森的領土要求。1815年1月,塔列朗同英奥缔结秘约反对俄普,最终签定了法国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议,使得法国得以保全1792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前的领土面积,这对于法国而言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政治成就。历史证明,塔列朗的选择富含政治智慧,波旁王朝复辟是历史的必然。

2 复辟的波旁王朝具有某些政治进步性

随着拿破仑及其帝国陨落,1814年4月波旁王朝重掌政权。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与欧洲形势决定了恢复大革命以前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形态已经没有可能。对于这一点,复辟君主路易十八心知肚明。所以封建旧制度的主要象征之一——“三级会议”没有重新召开,过去的封建特权也仅部分恢复,经由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时期建立起来的法国资本主义产权体系予以保留,法国国家性质已经由封建君主制转变为资产阶级君主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获得发展。

如何实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协调、达成二者妥协是波旁政府政策的重点。1814 年6月4日,路易十八签署的《1814年宪章》即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原则妥协的代表:宪章内容既向大革命成果让步,又体现出恢复“正统”与旧制度的倾向。根据《宪章》主要内容,虽然某些封建权力恢复,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大都予以保留。这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又体现出复辟王朝的某种进步性。法国摆脱了封建制度,尽管重获王权,但他们拾起的王冠已牢牢刻上“资本”二字。endprint

3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繁荣的科学文化

波旁复辟后,由于社会环境较为宽松,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两点鲜明的特征:一是浪漫主义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了全欧洲。二是政府重视扶持科学发展。为维护统治,复辟王朝政府看重学术界思想成果对人民大众精神的影响,并注重引导学术界的政治、哲学观点和意识形态同官方体系一致。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法国科学界的繁荣。

3.1 浪漫主义风起云涌

由于复辟波旁王朝相对宽松的意识形态政策,浪漫主义如山洪般爆发,形成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初期的法国,以贡斯当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思潮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最大限度鼓吹、追求自由竞争,倡导思想言论、集会、出版等一系列自由。自由主义思潮的高潮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出现并茁壮成长。

闻名世界的戴高乐将军笃信法兰西无与伦比的崇高命运:“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总之,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为法国”。①而浪漫主义产生的全球性影响正是法国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奉行政治自由原则,极力摆脱古典主义束缚,渴求获得更大限度的政治自由和文学自由。浪漫主义认可理性的作用,并且尽可能融合理性与感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人难以逃脱异化的悲剧命运。尽管个体是浪漫主义关注的重点,但浪漫主义作家群体的理想却能反映出整个法兰西民族对时代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叩问与思索。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秉承、坚守着大革命以来的思想进步传统,对社会生活进行鞭辟入里的鲜活描绘和生动叙述,强大的思想震撼力振聋发聩,并蔓延至整个欧洲。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整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和文学创作都展现出强烈的战斗性,为人类探索自身解放、反抗封建压迫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丰富的精神供给。这一运动如歌如泣,为欧洲描绘了一幅光明的未来图景,直至后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2 政府支持功不可没

路易十八政府最初曾保留拿破仑时代的出版制度:书报审查委员会由国王任命,未经该委员会检查官审核同意的文章,不允许在任何报纸或刊物上发表。但随着《1814年宪章》颁布,法国根据宪章规定出现的“出版自由”被欧洲各国自由派视为典范:只有在出版自由被滥用的时候,法律才出面制止,但并不采取任何手段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法律逻辑的更新与进步带来了明显变化,审查委员会被取消,文章发表与思想传播获得空前自由,而作者只是在被认定“违法犯罪”之际才会受到法律追究。政府对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持对于推动法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法国的强国之路得到必要的科技成果支持,法兰西文化繁荣获得更加坚实的民心思想支持,这为法国19世纪的欣欣向荣提供了重要基础。

4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衰亡

尽管复辟的波旁王朝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在的危机决定了其难以长久统治。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失败,随后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共和国总统,走上政坛。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独揽大权。1852年12月,波拿巴称帝,即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作为七月王朝的延续,第二帝国在阶级实质上依然由财力雄厚的金融资产阶级和工业巨头掌控,仍属于君主立宪制。帝国宪法围绕资产阶级统治规定:“1789年宣布的各项伟大原则”受到宪法确认和保护。曾被取消的普选权再次恢复,立法机构由元老院、参议院和立法团组成。根据宪法,总统享有巨大权力,不仅掌握全部行政大权,还拥有立法创议权,甚至行使司法权。波拿巴上台后,操纵宪法制定,一手垄断国家机器,在首都和全国大多数省份宣布戒严,限制新闻出版和舆论自由,镇压异己,采取专政手段来稳定动荡的局势。

1852-1859年被称为“专制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严厉打压资产阶级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社会主义者和工人积极分子。1859年,国内局势趋于缓和,权力有所稳固的拿破仑三世开始实施某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如大赦政治犯,宣布结社、罢工合法,鼓励新闻出版自由,允许公共集会等等。1859-1868年,拿破仑三世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法国社会迎来一股新的风气,活跃的政治生活局面日渐形成。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出现呼吁深化改革的自由派,崇尚共和的民主运动、工人运动势头高涨,改革洪流越发不可阻挡,广大民众呼唤彻底摆脱专制,建立真正的议会制政体。1869年元老院出台法令,修改1852年宪法。1870年颁布的新宪法规定皇帝只享有有限权力,原来拥有的完全立法创议权削减至1/3;元老院转变为两院议会制的上院;经由普选产生的立法团权力大幅提升;资产階级性质的议会制度基本恢复。1859-1868年,法国由“专制帝国”向“自由帝国”过渡,1869-1870年为“自由帝国”形成时期。

尽管生于动荡,但拿破仑三世强力实现了第二帝国的社会稳定。而一旦这一使命完成,法国社会需要更大发展动力的时候,集权统治就必然要让位于更加自由、法制化的政权。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态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②工业革命完成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需要更加宽松、自由的投资环境和政治氛围,此时帝国政体、君主专制便显得不合时宜了。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同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8万法军在色当向普鲁士投降。9月4日,巴黎民众走上街头,激荡的国内革命再一次爆发——第二帝国崩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人民欢呼声中诞生。随后,尽管法国各方政治势力争斗不止,各种保守派也都竭力恢复君主制,但以强大工商业资产阶级作为社会基础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没有被摧垮。法国近代频繁的政体更迭至此终于告一段落。

注释

① [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1卷).法国巴黎普隆出版社,197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3.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国欧洲
莫奈《睡莲》[法国]
法国本土为什么会有96个省?
欧洲之桥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法国紧急搜捕连环杀手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法国阅兵消防员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