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17-11-07 21:38郭劭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生分层分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例,针对人教版小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运用的方法做出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分层

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创立的弹性进度制为分层教学模式的雏形,随着20世纪60年代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这种教学模式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我国,分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的因材施教思想,也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首先可以让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得到促进,数学教学既是能力教学,也是性格教学,小学是塑造性格的重要阶段,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强调育人的重要性;其次,分层教学模式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在现代教育模式中,需要对学生个体发展予以关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分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为重视学生的个性表现,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学生分层工作

在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应该对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基础数学水平以及学习兴趣浓厚程度予以了解,完成学生的分类工作,与此同时,需要确保分类的暂时性,即在学生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对其类别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同时,需要确保学生可以得到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可以形成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让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以我国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为例,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该校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水平以及潜在能力的结合情况进行了细致分层,依照“保底不封顶”的原则鼓励学生的进步发展。

2.教案分层工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确保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应该完成教案分层工作,需要分析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大纲,需要对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依照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以此来明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方向[1]。如对于基础能力较好,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制定出相对较高的学习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基础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都相对一般的学生,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中等层次的,以引导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予以掌握;如对于水平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制定出层次性较低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我国湖北武汉市某小学五年级的教案分层中,在设定学习目标之后,还将基础知识教学和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分层,对于例题教学进行了分层。

3.授課分层工作

在授课分层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到层次化教学,需要对教学环节予以设计,并结合相应的学习目标来让教学内容层次性得到保证。如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应该以“放”为主,对于基础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以“扶”为主。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资料查阅等方法来探索计算规律,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告知学生,并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基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提示来帮助学生进行规律探索。利用这种层次化的授课方式,可以满足差异化的学生学习要求。

4.作业分层工作

对家庭做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时,应该遵循多种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即设计的数量以及内容都难易得当;②主体性原则,在设计时的角度应该为学生,需要为开发学生多元智力,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为目标;③差异性原则,依照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差异,需要对家庭作业的难度、分量以及形式进行调整;④创造性原则,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应该对学生质疑寻疑的意识予以培养,对学生探究新知识、新领域的意识予以鼓励;⑤开放性原则,家庭作业的答案、内容等方面应该相对开放。

以差异性原则为例,如在讲解完“乘法分配律”之后,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完成作业的设计工作。

基础级:

39×68+39×32;

(25+125)×8

提高级:

99×54+54;

73×101

拓展级:

64×37+37×37-37;

46×840+84×540

这种不同层次的题型具有良好的针对效果,可以切实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遵循开放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可以设计出一题多解的题型,如这样一道题:已经民生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共有75人,且女生的人数为男生人数的2/3,那么请问女生的人数是多少?

对此题进行解决时,学生可以可以将其视为和倍应用题,即视女生数量为一倍量,列出公式75÷(1+2/3)=30(人);也可以将其视为分数应用题,即视全年级人数为“1”,在全年级人数中,女生人数为2/5,那么公式为75÷(1+2/3)=30(人);也可视其为平均数应用题,即总数为总人数,分数为2+3=5,那么可以算出平均人数,进而求出结果;同时,将其视为正比例应用题,即设定女生数量为x,列出公式x/2=75/(3+2)。

5.评价分层工作

在进行评价分层工作时,教师首先应该确保评价的多次性和延缓性,如在教学除法计算时,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在课堂练习及作业中犯下错误,且错误类型一致,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延缓评价,如告知学生“参考××例题再做一次”等[2];其次,需要确保评价的乐趣性,并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予以重视,如在批改数学作业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具有很好创意的题目下做出“你真聪明!”“奇思妙想”等评价,对于数学学习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其做出“进步真大”、“继续加油”等评价,而在评价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色彩,如利用铅笔进行提示,利用蓝笔进行警醒,利用红笔进行赞扬等,同时,还可以利用有趣的印章来代替及格、良、优等评价。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做好学生分层工作、教案分层工作、授课分层工作、作业分层工作和评价分层工作,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我国现代化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洪蕾.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0:63-64.

[2]张西永,刘夫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46+51.

作者简介:

郭劭君(1987.3~),女,新疆富蕴人,本科,小学数学方向 。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分层分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
分层过滤创新教学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考研的《线性代数》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