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7-11-07 22:49曾钰夏春玉田铁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6期
关键词:肝硬化危险因素

曾钰+夏春玉+田铁江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研究老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66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70例肝硬化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病因、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肌酐、总胆红素、脾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长、

Child Pugh分级、脾切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肠梗阻、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OR=4.3064, P<0.05)和门静脉直径(OR=1.2547, P<0.05)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FDP水平、门静脉主干内径宽的患者, 其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 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是导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

【关键词】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32

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门静脉的主干和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阻塞, 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 肝血流量减少, 肝功能恶化, 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难治性腹水形成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1]。门静脉血栓是终末期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物, 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远期生存率有影响, 肝移植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但是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仍然可能会使肝硬化患者失去移植的机会, 或者是对于移植后的生存率产生影响[2-4]。基于此, 本研究主要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危险因素, 取得满意成果, 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诊治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66例, 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34例, 女32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62岁, 平均年龄(72.1±4.4)岁;选择同期收治的不存在门径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70例, 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35例, 女35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73.1±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 并对实验室检验结果和影像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筛选, 并探究相关危险因素。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標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病因、WBC、PLT、INR、APTT、FIB、肌酐、总胆红素、脾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Hb、FDP、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长、Child Pugh分级、脾切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肠梗阻、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OR=4.3064, P<0.05)和门静脉直径(OR=1.2547, P<0.05)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3. 1 老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能够得出肝硬化进行脾脏切除术患者会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都存在一致性。对于脾脏切除手术以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和国内报道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5, 6]。临床有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脾脏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于手术以后2周、2个月和6个月的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都明显增高。

对于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肝功能亢进, 使血小板破坏增加[3, 7]。一旦手术完成, 患者的造血功能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在很短的时间内, 患者的血小板迅速升高, 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肝切除术后, 门静脉血流量减少约20%~40%, 门静脉压力相对降低, 导致门静脉缓慢流动, 形成涡流[8]。在脾切除术中, 血管的机械结扎导致内膜的机械损伤, 从而导致凝血系统的活化。脾切除后脾静脉一端闭合, 血流速度相对较慢, 容易形成漩涡。研究表明, 脾切除后, 患者脾脏残端发生血流或淤滞, 这也是增加静脉血栓的危险。当伤口太大, 操作不合理时, 使用抗凝血药物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9-19]。

3. 2 老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两组患者腹泻、肠梗阻、肝肾综合征以及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OR=4.3064, 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OR=1.2547, P<0.05)是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肝硬化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FDP水平、门静脉主干内径宽的患者, 其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 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是导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endprint

参考文献

[1] 臧立娜, 邢慧慧, 王嘉菲, 等.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 6(4):214-215.

[2] 王东琳, 王全楚, 许丽芝.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实用医药杂志, 2016, 4(8):76-77.

[3] 周慧, 张丹, 季德刚, 等. 探讨D-二聚体变化与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4(9):64-65.

[4] 孟令薇.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吉林大学, 2016.

[5] 林国帅, 徐琴, 赵淑一, 等.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6, 24(7):513-517.

[6] 周佳.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 2015.

[7] 张莉, 王龙, 杨根妹.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2014, 34(2):100-104.

[8] 潘居易. 肝硬化合并門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温州医科大学, 2015.

[9] 刘素英.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吉林大学, 2014.

[10] 周磊, 孔德润.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10):1505-1507.

[11] 万学录.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研究, 2015(11):153-154.

[12] 周仁华, 李鹏, 张艳婷, 等.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 32(2):275-278.

[13] 陈艳洁. 肝硬化者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对其所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影响. 南昌大学, 2016.

[14] 李陈婕, 羊志辉, 施小六, 等.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3):241-251.

[15] 张琦, 郭莲怡.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15, 36(24):32-34.

[16] 陈雨.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吉林大学, 2015.

[17] 王园园, 吴子刚, 杜意平, 等.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1, 31(4):239-242.

[18] 张国顺, 刘斌, 尚华, 等.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中国老年学, 2016, 36(19):4820-4821.

[19] 郑盛, 严晓会, 刘海, 等.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肝脏, 2009, 14(6):446-448.

[收稿日期:2017-07-07]endprint

猜你喜欢
肝硬化危险因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用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