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歌走出去的美学路径

2017-11-07 19:14张紫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张紫涵

摘要:《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有六个特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写作与翻译的快乐,从“三美”到“五美”,打通古体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等。另外,汉诗英译中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都是本书的亮点。《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出版,能够助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关键词:《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特点与亮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06-03

1汉诗共译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的英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开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学英译的重要性。就中国文学的英译而言,汉语诗歌的英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汉语诗歌的英译,以英国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古诗英译开始,断断续续,大概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史。然而,就中西诗歌的交流而言,西方国家众多的著名诗人,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普及度极高。而中国诗人,包括古代的中国诗人,以及现当代的中国诗人,则因为翻译渠道的不畅,而导致他们不被西方诗人所了解。在翻译方面,具体而言,在英诗汉译方面,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中国读者对英美国家的著名诗人耳熟能详;在汉诗英译方面,尤其是汉语新诗的英译,似乎该由英美的汉学家来做,但却几乎无人来做,中国的译者也是为数太少,合格的或优秀的译者,往往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汉诗英译的薄弱或空白。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陆陆续续有中国译者加入到汉诗英译的行列。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外译者加入到汉诗英译的行列,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就此而言,中国译者也好,外国译者也好,面对富于内涵之美的汉语诗歌,给出的译文或译诗,也必须是美的。“总之,诗之为诗,应该给读者带来美感。若忽略了美来谈诗,也就抹杀了诗的大半生命;若忽略了美来谈译诗,也就抹杀了译诗的大半生命。”(张智中,2015:2)因此,张智中教授所著《汉诗英译美学研究》(2015年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恰逢其时,为汉语诗歌走出去铺出了一条坚实的美学路径。王宝童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怎样让英语读者领略到汉诗之美?许多译家、诗评家都在努力,最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当数许渊冲教授高端大气的《翻译的艺术》(1984)、《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1992),汪榕培教授深入浅出的《比较与翻译》(1997)和卓振英教授自成体系的《汉诗英译论要》(2003)。而嗣后十余年,就我所见,在这方面最全面、最系统、最具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当属张智中教授这部《汉诗英译美学研究》。”(张智中,2015: 1)汪榕培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说:“张智中先生从诗歌的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古典诗美和现代诗美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汉诗英译的美学研究,这是在浩瀚的讨论诗歌美学和诗歌翻译美学文献中涉及范围比较全面的一本著作。这里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而且有大量的实例,使本书成为汉诗英译爱好者值得一读的书籍,既适合于汉诗英译的译者翻译的时候参考,又适合于汉诗英译的阅读者鉴赏的时候参考。”(张智中,2015:1)

2《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特点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语言流畅,富有逻辑,令人捧读而大开眼界,收益颇多。仔细想来,可发现本书如下六个特点:

2.1涵盖面广

就翻译的例子来说,书中所选的汉语诗歌,包括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新诗;诗的作者,既包括大陆诗人,也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以及美国华人的汉语诗歌创作。就诗的译者而言,既有数百年来英美汉学家中的重要译者,又有中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译者,同时还有本书作者自己的译诗,以及一些诗人自创自译的诗歌作品。从诗歌作者到诗歌译者,可谓搜寻中外,包罗广泛。同时,作者在本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以包括译诗来源类和其他综合类,凡二百余种。正如王宝童先生所言:“本书的特点,一是博,作者广泛研究了60多家汉诗英译作品和140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诗歌翻译的成果,志向高远,眼界开阔,具有诗的气度。”(张智中,2015: 1)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本书的作者首先是一位诗歌的译者,《汉诗英译美学研究》就不是一本空洞抽象的理论之作,而是将诗歌的美学理论与汉诗英译的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总体来说,全书学术味道浓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理论的高度为汉诗英译提出了许多可行之策。”(冯智强、辛光玉,2017:106)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作者每有论断,常援引译例,甚至多个不同的英译,有时包括作者自己的译诗,以资比较。所选择的译诗,不仅有古典诗词,还有现代新诗,可谓各种风格流派都包括在内。因为本书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诗歌翻译家,所以对译诗品评入木三分,令人信服”(张智中,2015:1)。同时,作者“求译事之真谛,出版《唐人白话绝句百首英译》(2009),献给世人一束纯真的、卓尔不群的汉诗英译之花。”(张智中,2015:2)另外,书中还讨论了一些极端的不可译的诗歌例子:“十六字令、藏头诗、回文诗这些对形式要求极为苛刻的诗的英译,许多人视为畏途,他却乐呵呵地尝试,本书中菲律宾当代诗人弄潮儿的两首作品《十六字令·饮酒歌》和回文诗《春色》、泰国当代华语诗人梦凌的题画藏头诗《一帆风顺》都经他手译成了英语,甚可玩味。”(张智中,2015:3)总之,《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没有空洞的理论阐述,有的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汉语诗歌理论与英译实践的紧密结合。全书写作语言流畅、生动有趣,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

2.3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

通读《汉诗英译美学研究》,可知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汉语诗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从中得到启发,并将之运用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关照和译作评析上来。“本书运用美学理论、詩学理论、翻译理论等,以多种学术背景为依托,采用文本分析、美学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着眼于汉语诗歌的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汉诗英译的策略等诸多方面,对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进行系统的美学方面的比较与阐发,以期找出其美学方面的渊源、联系、区别与特征,来集中研究汉诗英译的美学问题,试图为汉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启示。”(张智中,2015:2)诗歌之美,给人带来快乐;在诗歌翻译中求美,同样给人带来快乐。整部书里,作者没有卖弄或炫耀任何翻译与诗歌方面的术语,使用流畅、清新、可读的语言来写作。文风朴实,是本书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endprint

2.4写作与翻译的快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者对于诗歌翻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而享受着诗歌翻译所带来的无穷的快乐,这些都在书中有所体现。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说:诗歌就是在翻译当中失去的东西。后来,又有学者提出:诗歌就是在翻译当中得到的东西。无论怎样,都说明了诗歌翻译是一种高难度的翻译。翻译因为有难度,所以才给人带来快乐。王宝童先生说:“智中教授是许渊冲欣赏的青年才俊,深受许氏影响,他的志趣和对诗美的追求很像许渊冲:据说许先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翻译一首诗,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而智中教授在寒窗苦读期间,像水仙花一样‘只凭一勺水过活,但却每日不离诗。”(张智中,2015: 4)是的,从《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读者能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在诗歌和翻译翻译方面的才华。只有诗人才能写诗,只有诗人才能译诗;也只有诗人,才能写出极富诗性的《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王宝童先生接着说:“诗性求真,求真使生命升华,乐而忘忧。从智中教授的写作风格中,我们感受到他那种不为人道的快乐。在求真者眼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张智中,2015:2)

2.5从“三美”到“五美”

许渊冲先生曾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即诗歌的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许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翻译界影响巨大。作为许渊冲的研究专家,作者在三美论的基础之上,在《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中提出了汉诗英译的五美论: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稍作比较可知,“五美”包括了“三美”,只是更加具体和详细、全面。“对比发现,‘三美论精炼,‘五美论全面;‘三美论更多的是对于古诗而言,而‘五美论既适用于古诗也适用于现代诗。‘五美论发展和深化了‘三美论,给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推动了诗歌翻译的深入发展。”(冯智强、辛光玉,2017:104)可以说,从诗歌翻译的“三美”,发展到诗歌翻译的“五美”,是本书在学术上的一大创新点。作者的“五美论”,更加具体翔实,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6打通古典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

以往的关于汉语诗歌英译的专著,多集中在汉语古典诗词英译的研究。例如前面提到的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的艺术》、《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汪榕培先生的《比较与翻译》,以及卓振英教授的《汉诗英译论要》等,都是集中研究汉语古典诗词英译的专著,而兼及汉语古典诗词和汉语新诗英译研究的专著,张智中教授的《汉诗英译美学研究》当属首部,并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不仅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需要加强,汉语新诗的英译,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汉语新诗的英译,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将汉语古典诗词和汉语新诗的英译,进行打通研究,是本书的另外一大亮点和特色。

3小结

除了以上六个特点之外,《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一书中还有很多亮点,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令人读来深受启发。例如,关于汉诗英译中的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等,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新意。另外,关于汉诗英译的十大音韵技法,即:跨行运用、名词列锦、同源词语、头韵尾韵、腹韵内韵、平行结构、词语反复、一行双译、标题英译、综合运用等,在《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中也有生动详细的论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汉诗英译美学研究》这部专著正如及时雨,给诗歌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美学之路。无论是对于专门研究诗歌翻译的学者,还是喜爱诗歌翻译的读者来说,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冯智强、辛光玉,2017:105—106)翻译本身已难,诗歌翻译更难,而具体到汉语诗歌的英译,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如果单就语言层次的转换而言,翻译当然不算太难的。翻译之难,或者汉诗英译之难,在于原诗诗意或诗美的传达。而要成功完成汉语诗意或诗美的传达与再现,译者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诗歌翻译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强调只有诗人才能译诗的原因所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已不再是简单的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忠实对等问题,而是要考虑译介作品能否进入异域读者层,达到真正交流、影响和传播的目的。”(徐美娥、陈娜,2015:66)就汉语诗歌的英译而言,更不能简单追求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忠实对等,如果这样,反倒会最大程度地导致译诗的不忠实;译诗只有在审美层面上忠实于原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译诗的忠实。《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给读者和译者指出了如何在美学的层次上将汉语诗歌成功地译成英文的诸多具体的策略,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给读者带来多种美学层面上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馮智强,辛光玉.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美学之路——以《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2):102—106.

[2]徐美娥,陈娜.创造性“改写”与中国文学“走出去”模式——兼论葛浩文的中国文学翻译[J].宜春学院学报,2015(11):66—69.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张智中.汉诗英译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