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涛
摘要:在探析师范生管理中运用刚柔相济管理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以福建省几所师范院校师范生管理调查现状为例,立足于师范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理论梳理、走访、座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师范院校新形势下的师范生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提出了具有师范特色的刚柔相济学生管理的创新模式,以期为師范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路径借鉴。
关键词:师范生管理;刚柔相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4-04
引言
师范生肩负着未来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因此要求其具备高标准综合素质以及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而师范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师范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管理模式也越发重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逐渐交融,各类新兴媒体技术不断出现,师范生的行为特点逐渐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亦无法有效解决师范生管理过程面临的问题。因此,刚柔相济的管理思想逐步成为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并被推广于各大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管理与监督。因此,本文将以福建省五所师范院校为例,探究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刚柔相济管理思想概况
1.刚柔相济思想理论渊源
刚柔相济思想的中西方理论渊源略有不同,但刚柔相济思想作为一门科学而言,共同包含刚性与柔性管理的理念,是一种相间的思想原则,代表人物有梅奥以及泰勒两位管理学家。其中梅奥主要涉猎柔性管理原则科学理论,泰勒则是刚性管理原则,但二者的理论范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侧重于刚性与柔性中的某一方面。例如泰勒的理论中,要求管理更趋向于规范化与制度化,但也同时注重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对人员进行选择与培训,还要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及行为特点,更要注重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并适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提供发展道路与机会。泰勒的这一原则虽没有明确提出刚柔相济的原则,但却蕴含了这一思想,将规则、制度等刚性理论与以人为本的柔性理论进行融合,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师范生管理中,刚性管理主要以规章制度作为核心理念,利用其对学生进行约束与监督,柔性管理则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交流,从而激发出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师范生的发展,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与高标准的职业技能。
2.刚柔相济思想应用依据
刚柔相济思想的应用依据主要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失衡以及教育部的要求与引导两个方面[1]。首先,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其管理理念大多以单独的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为主,不会将其进行相融,共同应用于教育管理事业中。就像秦朝推崇的刑法一般处于两极化趋势,我国教育管理进程中,大多强调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利用学校中包含的职权与责任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并设置相应的惩罚机制。由此看来,我国学校内部刚性思想似乎有些过多,且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而柔性思想却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教育进程的重中之重,于是教育管理的思想又走向另一方向,柔性思想的力量又逐渐盖过刚性思想,导致学校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面临的部分挑战。由此可见,刚性思想与柔性思想需进行有机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并肩而行,才能合理地满足学生需求,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我国教育部根据管理进程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刚柔相济的重要性,并将原有的学生管理规定进行改进,形成新版《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增加了民主的柔性思想,又利用准则规范学生行为。
3.刚柔相济思想实施原则
刚柔相济思想的实施就是要将刚性思想作为基础,利用柔性思想探究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遵循实事求是以及同步性两个原则。实事求是是正确的处事之道,亦与我国提倡的主流思想达到吻合。在教育管理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是在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与脚踏实地,更要做到结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抓住学校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化管理,根据学校情况对刚柔相济思想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忽略刚柔相济、实事求是的重要应用原则。此外,刚柔相济原则中的刚性思想与柔性思想应作为整体进行运用,缺一不可。可以说刚性思想是柔性思想的基础,而柔性思想是刚性思想的升华与策略,二者共同构成学生学习规范化管理的框架。因此,在应用刚柔相济原则进行管理时,要着重注意其同步性原则,使学生在严格制度的约束管理下,仍能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切记两极化应用策略,突出制度及尊重的重要性。
二、师范生行为特点
师范生不仅有着当代大学生共同的行为特点,亦具有着其特有的群体性行为特点,这与师范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与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2]。因此,分析师范生的行为特征,是将刚柔相济思想运用于师范生管理过程的重要前提,我国师范生独特的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叛逆性与两面性两个方面。
1.叛逆性
当代师范生大多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根据调查,可知现阶段师范生大多为90后,经历了我国计划经济的转型时期,既经受了计划经济体制变革发展的影响,亦感受了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策转变,因此使其逐渐形成强大的个人利益感,成为叛逆性行为特点的原因之一。其次,现当代师范生具有强大的自信心,且追求独立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探究前人经验的正确性,这便使其对某些事物不会产生一味的趋同性,这是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形态。但这也导致传统的刚性管理思想无法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使其无法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思想,并因此使其逐渐对此类管理模式反感,最终无法形成强烈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心理状况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两面性
当代师范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新型事物,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久而久之,学生更愿意凸显出自身特征与个性,这便体现出学生的行为活动的创新性[3]。但同时,学生对部分管理活动的参与度也使其行为活动形成两面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具备较高的参与热情,对学校的管理机制无法激发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导员、教师等进行沟通,亦无法有效解决其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对活动等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其无法有效促进自身发展,导致其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这样的两面性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其形成高标准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endprint
但我们不应仅因上述两个行为特点便否定了当代师范生的能力与综合品质,其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较高思想品德,只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利用正确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刚柔相济,定会培养出高素养、高能力的教育型人才。
三、师范生管理现状——以福建省五所师范院校为例
为了有效探究当代师范生的管理现状,笔者针对福建省五所师范类院校进行调查,并因此得出一手调查数据与参考资料。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师范高等学校以及闽南师范大学五所师范院校中的管理人员与在校生共344人。其中管理人员共24人,师范生共320人。管理人员包括学生处、团委等学生管理者及辅导员教师。师范学生涉及专业主要有初等、学前、音乐、生物、语文、数学等十类教育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共116人,女生共174人,二者比例为2∶3。大一至大四四个学年各选择50、98、100、42人,其中中共党员共15人,团员共255人,普通群众共2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4.5%、5.2%、87.9%及6.9%。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两种方法。且为了保障问卷调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有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看法、现状等方面,着重考察学生对学校刚柔相济管理策略的评价与应用建议,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管理现状。
1.师生关系总体满意度较低
根据调查,可知当代师范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总体满意度较低,但师生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师范生管理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主要与教师的工作素质、工作技能的高低以及师范院校女生居多的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教师的素质不高,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次调查主要对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的辅导员教师进行,并得出其与学生交谈频率的占比,可有效看出师生关系的现状,具体体现见表1。此外,师范院校中大部分为女生,根据调查的五所师范院校学生数量可知,女生占比约为70%,学生主动性较差,且不具备正确实践与学习策略,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范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自信,且师范院校制度较为严格,刚性思想明显,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因此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的内心思想。
2.管理模式较为僵化
根据调查问卷中“您对学校管理工作是否满意?”这一问题,可知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发放的290份调查问卷中,有121名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不满意,其中很不满意的学生便有21名,占总数的6.9%,而仅有30名学生对管理很满意。通过深入访谈笔者得知,学生认为学校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力,而對学生本身不够重视,而这样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感觉自己未被尊重,而对学校产生反感的心理,从而产生逆反行为,最终形成错误的职业观。因此,师范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及反思,并以此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刚柔相济,而不是向两极化趋势发展。问卷调查问题及结果见表2。
3.管理思想滞后
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一般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要对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与品质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师范院校积极运用柔性管理策略,以学生作为院校内部的重点主体,但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的管理思想逐步出现误区,且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刚性思想与柔性思想倾向逐步失衡。且在师范学生管理进程中,教师过于物化学生,将学生作为理性的代表,而忽略了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禁锢在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中,使其自身潜力无法有效发挥出来。此外,根据调查问卷中“你认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一题,可知学生认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最为主要的,也是管理思想过于滞后的主要原因,且根据“你认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模式有哪些”一题,可知管理模式大多体现为约束性,刚性意识严重,无法为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其自主选择权亦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具体问卷内容与结果见表3。
4.管理内容不够丰富
教师是师范学生的培养职业目标,但是当前管理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且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师范生的就业过程需经过严格的选拔,不同学历的学生都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学生的心理上需要对此类压力进行承受与适应。此外,亦有其他不同问题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情感问题、个性问题、生活问题等。通过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希望在学校中了解职业发展的方向与需求,但当前管理内容并未体现出这一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刚柔相济管理在师范生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
师范院校学生需要具备高标准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才能担负起未来教育事业的责任。因此,学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制定刚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减少学生违纪现象,维护正确的教学风气与教学环境,且对违反制度且犯错率较高的学生进行惩罚,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要求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心理状况,从而结合学生个性化特点与行为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并将思想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能等融入学生周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自身行为。并且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
2.培育刚柔相济管理理念
在师范生管理体系中,要对刚与柔进行妥善运用,充分体现出“宽”“严”的特点,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但如果错误运用,则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及其他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践与机会将刚、柔共同融入管理工作中。为此,管理人员要善于探索并积极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树立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将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干部进行整合,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确定管理目标的考评体系。其中辅导员教师等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可有效将学生与辅导员联系起来。因此,要加强刚柔相济管理策略的应用,对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十分必要,通过强化其管理工作,完善其工作考评机制,可有效培育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教风,促进刚柔相济管理模式在师范生管理工作中的科学化、民主化与系统化,切实为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应用奠定基础。endprint
3.丰富刚柔相济管理内容
根据对福建省五所师范院校的调查,可知师范学生大多为女生,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去参加校园活动,且学生对管理内容的满意度较低,根据回收的290份问卷,可知学生大多认为课外活动没有意义,对自己未来工作没有帮助。由此可见,丰富刚柔相济管理内容在师范生管理进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此,管理人员要将师德教育作为管理核心,实施刚柔相济式管理模式,利用教师的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且在管理过程中,将职业教育加入管理内容中,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中,依据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职业教育目标与主题。此外,利用校园文化,丰富刚柔相济管理内容。为此,管理人员可将师范精神融入管理内容中,举办具有师范色彩的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的行为以及高标准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但在此类柔性管理模式中,要丰富刚性管理内容,完善校园制度及管理机制,例如制定《学生综合素质管理条例》《师范生礼仪规范》《师范生成长标准》等,以此为基础才可真正做到对刚柔相济管理内容的丰富。
4.完善刚柔相济管理机制
刚柔相济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共同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其中管理机制主要以师范院校管理标准为基础,根据对福建省五所师范类院校进行调查,可知其均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对违反条例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惩罚方式,但此类制度的设立遭到了很多学生的反对。因此,管理机制要以严格为主,但也要同时注意宽严适度,避免伤害到学生的尊严与人格,防止学生出现视师如仇的心态。因此,在制定管理程序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出学校的人性化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关怀。为此,可在上文中提到的相关制度、条例中加入学生的管理决策,让學生参与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并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提供实践经历。其次,管理人员还需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理想与愿望进行鼓励,并给予一定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教师亦要与学生多加交流,利用鼓励的话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且教师还需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积极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从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且通过教师的此类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此外,在运行刚柔相济管理机制时,管理人员要做到党政和谐,提高管理人员内部关系的协调性,使得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获得党政的认可,合理配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行政权力,使各级管理人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刚柔相济管理模式在师范生管理进程中的运用,使管理过程流畅且刚柔平衡[4]。
5.营造刚柔相济管理环境
在通过上述管理制度、活动等师范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入了解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目的,更应发挥出师范类院校环境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管理人员可在校园内部悬挂横幅与张贴海报,并在校园网上刊登管理信息,举办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出多媒体传播以及宣传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此外,管理人员亦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针对化的管理,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营造刚柔相济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在学校中便可形成师范性的教师人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具有直接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在师范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结合师范生的特点以及师范类院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加强管理,还需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育等柔性管理思想与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华锋.浅谈刚柔相济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5(9):91—95.
[2]呼禾.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德教育[J].前沿,2012(7):34—37.
[3]陈心月.高职院校师范生管理方法初探[J].经济与管理,2012(12):108—110.
[4]官莉萍.论“刚柔相济”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1(29):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