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索

2017-11-07 19:11何琪蕾姚婷婷高世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实效性大学生

何琪蕾+姚婷婷+高世全

摘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举措,是防止我国留学人才外流的重要保障。从政治观的四个维度,即政治信仰、政治关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03-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政治观是人们对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等政治问题的总看法、总观念[1]。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的主阵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大学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具有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行动,这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政治观教育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虽然融合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但是培养的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又要坚守“中国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也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2]然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长期立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口,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会对他们政治观的形成产生潜在影響。大学生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正处于政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社会思潮侵蚀进而导致思想意识形态偏差,为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稳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2.加强政治观教育是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举措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理论基础与思维方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国政治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政治问题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都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深化提炼,对每个层面的重点内容做了具体要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相应的,政治观教育内容也必须在“三个倡导”的引导下,从单一国家层面的教育方式向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转变。加强政治观教育,有助于引领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3.加强政治观教育是防止我国留学人才外流的重要保障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是我国留学人才的中坚力量。据调研显示,每年约有10万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出国留学,占每年出国总人数约1/4[3]。然而,近年来虽然留学人才回国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人才流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大学阶段树立的政治观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政治情感,决定着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关于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是否选择回国发展。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有助于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防止留学人才外流提供精神保障。

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治信仰趋于多元化

政治信仰是政治观的核心,是其价值取向与目标,引领和决定着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方向。调查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虽然绝大部分坚定马克思主义,但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甚至有个别学生有宗教信仰或者倾向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政治信仰趋于多元化。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办学环境的多元化。外方高校参与联合管理,大量外籍教师参与教学,与留学生共同学习,等等。诸多因素使合作办学大学生成长在多元化的环境下,学生会频繁接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观念的外籍教师、留学生,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第二,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通常可选择2+2、3+1等多种模式到国外学习交流,长期处于西方文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中,他们的政治信仰会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不稳定性。第三,部分项目、机构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只重视专业课教学,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忽略对学生政治观的持续培育。

2.政治关注动机的功利性

政治关注反映着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往往没有从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或是社会责任等角度出发,而是从个人利益和自身兴趣出发,对于关注政治事件的政治立场也常随之而变化,呈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利益的驱动。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对于合作院校所在国家的政治事件关注度相对较高,因为这些政治事件可能会对留学政策、留学费用等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中英合作办学的学生对于英国脱欧以及脱欧后英镑汇率变化的关注度明显较高。第二,学业压力的影响。因为全英文授课、考核制度严格、双文凭获取要求高等因素,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缺乏关注时政热点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更倾向投身于繁忙的学业之中。第三,社会家庭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冷漠现象,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急功近利只追求政治课程成绩而忽略政治能力的培养,独生子女家庭造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而过分关注个人现实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等等,这些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政治关注动机。endprint

3.政治认知主观性强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偏重于主观认知,常以个人视角去看待政治热点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合作办学普遍尊重学生的个体权益,他们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批判。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意识,认知更倾向以个人视角进行评判。第二,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中不受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灵活多样的外方授课模式与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在分析问题时无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其本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三,受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网络是目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上各种思潮并存,甚至存在一些诋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实言论,混淆视听,对大学生政治认知产生较深的影响。加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浏览国外网站的频率更高,政治认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面更广泛。

4.政治情感具有矛盾性

政治情感受政治关注和政治认知影响,是大学生政治观的内在动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具有矛盾性,他们一方面非常爱国,不允许外方非议祖国,极力向外方展示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崇尚西方的民主观和民主制度,移民意向相对偏高。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崇洋主义并存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对社会的期望值较高,理想主义倾向明显,从而导致个别学生对祖国和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第二,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对西方文化传播过多而忽略对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生只有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4]。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要依托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资源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保持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清醒的政治头脑,让学生在认知上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并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

2.坚持“三贴近”原则拓展课外载体,提高学生对主流思想舆论的政治关注度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素是以人为本,深入实际,深入学生,这是一条历史的主要经验,也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创新和拓展政治观教育的课外载体,增强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充分挖掘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拓展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提升他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正确看待社会政治问题的能力。重视校园内思想政治类社团建设,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通过模拟联合国、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对于当前时政熱点问题的关注与讨论。利用微课堂、热点新闻微精选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碎片时间的管理利用,让学生在繁重学业下仍能坚持对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的热切关注。

3.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厘清学生的政治认知

欧美高校虽没有正面探讨政治观教育问题,但其对国家观、国家认同、公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却无处不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政治观培育,我们应该借鉴欧美高校的先进做法,改变单向灌输性的思政培养模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厘清并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在显性教育方面,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西方公民教育课程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与参与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将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与其相结合。在隐性教育方面,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政治观的塑造,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加强网络对学生的思想渗透,将政治观培育融入网络文化,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厘清学生的政治认知。

4.充分肯定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依法、理性表达政治情感

对祖国的情感是大学生政治情感中最核心、最质朴的内容,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政治观教育的基础内容,是激发、引导学生政治情感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现实性、凝聚力。这就需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加强中西文化对比教育,增加相关素质类课程及讲座,引导学生理性辨析,让学生在客观看待西方文化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对政治情感进行有效引导,在激发、调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克服爱国热情失控时的政治盲动,又要避免爱国热情压抑时的政治冷漠化,防止政治责任感被功利和金钱所消解、遮蔽[6],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楼阳生.怎样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观[J].求是,2014(1):31—32.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449.

[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报告(2010—2015)[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徐秦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N].人民日报,2016-05-18(7).

[5]周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5(20):245—246.

[6]张逸.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诉求理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210—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实效性大学生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