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的载体

2017-11-07 13:31叶硕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猪头肉借物托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土地的誓言》一课,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例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饱含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烈的热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用“小小的鸭蛋”承载丰富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幼年时的童年味、故乡情,引人深思,令人难忘。

而在琦君的《春酒》里,作者用“酒”装下丰富的童年趣事、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和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

我们可以以一件小礼物或一种非常有家乡味的物品或者美食为载体,写自己对亲人、朋友、老师或者故乡的深情。

写作指导

初中低年级同学写作时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同学们往往重视事物外在形象的描绘,而需要对事物本质阐发议论和感悟时,便觉得有困难,难以突破。随着年龄增长,同学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抽象思维也渐渐发展起来,许多同学开始自觉地挖掘独特的生活或阅读体验,见事议理,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材中这类以具体事物为载体,从而抒发自身情感或发表自己议论的文章是学习写作的范例,符合初中生阅读与写作心理的发展特点。练习这类作文可以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共同作用,避免了写作中形象思维单薄,没有深度的缺点,也避免了只有抽象思维的枯燥说教。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借物”“托物”是一种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要认识到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不仅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常用技巧,更是一种思维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同样是高邮鸭蛋,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对《红楼梦》中“食量大如牛”的刘姥姥来说,这不过是果腹之物;对“惟吾德馨”的刘禹锡来说,他也许会以咸鸭蛋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志向;对鲁迅来说,也许会从咸鸭蛋中“吃出”国民的劣根性……只有汪曾祺吃成鸭蛋能吃出一种“士大夫”的趣味,吃出“一派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借物”或“托物”引导你看到未见之物,触到未传之情,这种方法令你眼前豁然开朗,又何愁没有写作素材呢?一种味道、一道光亮、一声呼唤……都可以成为所借所托之物。培养对外界事物敏锐的感受力,继而形成不同于常人的深刻的生命体验,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二要多角度地捕捉“载体”的形象

对于“载体”的详细叙写应是第一步。用心品味一种味道、凝神观察一种色彩、仔细聆听一种声音……在平常生活中寻觅诗情,索物缘情,状物取神。“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土地的誓言》的景物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端午的鸭蛋》读起来真是“色香声味”俱全。《春酒》所记叙的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等事件也是犹在眼前。

“物”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写作者的感情抒发,因此,写作中要尽可能地挖掘事物的形貌,其中往往暗含着无限的内在意义,为抒情与言志做准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才有可能做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三“抒情”“言志”要一以贯之

有些同学写作时常常简单地割裂“借物”“托物”与“抒情”“言志”的关系,以为先“借物”“托物”后“抒情”“言志”。其实,优秀的作品中“抒情”“言志”一定是一以贯之的。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原本就讲究抒情言志的含蓄,情感应融入“借物”“托物”之中。课文《春酒》虽未直接表达思念家乡、追思亲人的情感,但在母亲制作“八宝酒”、乡亲们置办“会酒”的绘声绘色的叙述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其中缓缓流淌。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充沛的情感才能使“借物”与“托物”不止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学生例文

给暴风雪的一封信 俞听秋

从以“万千米”为单位的高空中降落,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我只关注你带给大地的严寒与恐慌。秋天给我的感觉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萧瑟,而有你的冬天,是更深、更无言的肃杀。当我走出家门,脸上承受着刀割般的痛苦时,我看到了白茫茫一片的冷寂。没有人愿意走近你,欣赏你独特的风景,我也不敢,我默默将身子缩进温暖的小屋。没想到的是,几年后,我发现了你独特的韵味。

十岁那年的冬天,我回到了辽宁老家。正值一月份,家家戶户都忙着准备年货时,你来了。阿婆额头上的皱纹陷进去了几分,包饺子的速度也加快了,我问阿婆为什么,阿婆皱着眉说:“恼人哟,暴风雪来了,包完饺子我要赶紧去检查一下屋里屋外……”但是你已经呼啸着杀过来了,卷走了院子里的木桶、小木马、小板凳,院子里不时传来父母哭着找孩子的声音,还有婴儿的号啕声,生炉子的声音……阿婆手忙脚乱之际,我偷偷溜出院子,不知为什么,就感觉暴风雪在召唤我,不,不!是你,是你在向我呼唤!打开门的一瞬间,我被你的嚣张气焰唬住了,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娃子!娃子!回来,外面冷啊……”阿婆的喊声被我抛在脑后,因为我已向你跑去,冲入你的怀抱。当我置身冰雪世界时,一切外界的嘈杂都消失了,眼前只有你无惧的怒吼,我看到你凝成了冰锥,突破了一大片房屋后合围起来。远处出现了两个小黑点,像是狂风中的行人。你叫得更大声了,大块的白雪片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接近地面时,忽地又打了旋,才不甘心地坠入大地。那两个小黑点近了,是一对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女,那个女孩的脸上涂抹得十分浓艳,穿着一条破了个大洞的牛仔裤,两腿直打哆嗦,裸露出来的皮肤已冻成了紫红色。为了抵御强劲的暴风雪,她低着头、弓起腰,可脸上依旧停滞着张扬的笑容。更冷了,我裹紧了身上的外套。

“娃,娃!”阿婆喘着粗气,巴掌大的小脚蹬着一双老布鞋,脱胶的鞋底“啪嗒啪嗒”在雪地上踩出有规律的节拍。“娃!”她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停在我面前,用干涩的嗓音叫了一声,在寒风中伸出她那瑟瑟发抖的枯瘦的手紧紧扯住我的胳膊,生怕我逃跑似的,指甲不长却在我胳膊上留下了几道泛着血痕的印迹。“娃子,走哇,咱回家!”阿婆又着急地唤了一声。我耷拉着脑袋跟着阿婆往家走,扭头看见女孩身旁染了绿头发的男孩在你的威严下,低下高傲的头,或许他不敢面对洁白无瑕的你吧!我望着阿婆,她的腰杆挺得笔直,单薄的躯体只匆忙地披了一件极朴素的旧皮袄,她的头发是黑色的,她一生不化妆,生活简朴,内敛不张扬……我攥紧了阿婆的手,也挺直了自己的腰板。endprint

暴风雪啊!人们惧怕你的肃杀,可他们不明白你集天地间精华于一身的冰霜傲骨;人们害怕你的冷酷,那是因为他们肤浅的目光看不到你冷酷到底的纯真;人们讨厌你的豪放,因为他们不懂自然之花最本真的鲜艳!

年后,我跟着妈妈南下,这次我换了全新的眼光,我看到江南人独有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细腻温婉,一如江南多情的嫩柳,可他们有时张扬骄纵,让我又想起了你。在北方,你一定会让他们在你面前低下头吧?他们的脸色一定变得通红,那不是高原红,是东北人特有的标志,红到心痛,红到心酸,一触即碎,滴出泪。

有多少时间没回北方过年了呢?暴风雪啊,请收下我对你的思念,并将我的思念寄给阿婆吧!

教师点评

文章以暴风雪为载体,借北方暴风雪的肃杀与冷酷,写出故乡充满力量与野性的独特韵味,其中饱含着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眷恋之情。与作者交流写作心得时,她表示写作之初并无很成熟的构思,只是在回忆起暴风雪中的情景时,心中生起对这股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在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江南人“细腻温婉”中的“张扬骄纵”后,作者对故乡亲人如暴风雪般的“纯真傲骨”充满了崇敬感。这便是将“借物”与“托物”内化为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如此,暴风雪也便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借物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叶硕)

奶奶的果羹 陈博远

我最爱过年,因为过年时热闹喜庆,也因为那一大桌年夜饭。大年三十,我们一大家人聚到奶奶家。白天,全家人就忙活儿年夜饭。随着一盘盘冷、热菜端上桌子,天也渐渐暗下来。等到大餐桌上摆满了菜,天也彻底黑了,电视里喜庆又熟悉的春晚音乐响起来,年夜饭就要开始啦!

小孩子最爱热闹,我无比兴奋,东看看西瞧瞧。每年的年夜饭都很丰盛:宁波菜、川菜、北方菜……每位家人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每年的年夜饭都不一样,每道菜都很合我的胃口,但有一道菜年年不变,这就是压轴菜——奶奶的果羹。

每年除夕,大家边吃边聊,吃到一半时,奶奶才不慌不忙地去厨房开始做果羹。果羹,顾名思义是用各种水果做的羹。橘子剥成瓣儿,苹果和梨切成块儿,香蕉切成段儿,这些水果和小圆子一起在锅中煮着,再加些勾芡和糖。这或许是奶奶的家乡宁波的做法吧。每次煮果羹,我都会站在锅前,不时揭开锅盖,按捺不住地向锅里探望:水果和圆子在浓稠的羹中翻滚着,水面泛起缕缕白烟。当浓郁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子里,当鲜艳诱人的水果映入我的眼帘,当一股股暖流扑向我的面庞流进我的心田时,醉人的芳香早已甜在心里。

果羹终于出锅了,正在聊天儿的家人们也暂停了,仿佛为了“迎接”每人一碗的果羹。这时奶奶要亲自给我们盛,而且第一个给我盛,每次都给我多加些水果。我捧着热腾腾的果羹跑出厨房,向大家炫耀着奶奶的手艺。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刚出锅的果羹很烫。我双手捧着瓷碗闻闻,香甜的气味十分诱人,忍不住了,舀一小勺吹了吹,忙送人嘴里。水果特有的清香和沁人心脾的甜交织在一起,苹果和梨的松脆,香蕉、圆子的软糯,那种感受是无与伦比的美妙。

吃完一碗,意犹未尽,便再盛一碗。我吃得开心,奶奶笑容灿烂。两碗都吃完了,嘴巴仍想吃,肚子却装不下了,只好在心里不断回味着那浓稠的、甜蜜的、香气弥漫的果羹。果羹吃完了,年夜饭也便接近尾声了。

果羹做起来不算繁琐,可不知为什么奶奶一年只做这一次。这样也好,每当吃起果羹,心中便漾起浓浓的年味儿和喜悦之情。奶奶的爱就像这果羹,浓浓的、甜甜的,它承载着我过年时的每一份欣喜,成为我永久的美好回忆。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细腻地再现了奶奶做果羹、“我”盼果羹、“我”尝果羹等场景,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年夜饭中吃奶奶做的果羹已经成了一种仪式,作者对吃果羹的欣喜与珍视贯穿整篇文章,因此,最后一段的议论就显得恰到好处。果羹的制作过程虽然不繁琐,但奶奶一年只做一次,一碗简单的果羹成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别致载体。

(叶硕)

糯米肠,家乡味儿 王昊冉

我的家鄉在东阳,可只有过年时才能在那儿待上一周时间。

每到大年三十,一家人欢聚一堂,桌上摆满丰盛的佳肴,绿白相间的青菜豆腐汤,晶莹透亮的红烧猪肉,印着大红字的白馒头,还有金灿灿的土豆,绿油油的豌豆……不过,每次都有一道不可或缺的小吃——“糯米肠”,据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

“糯米肠”其实就是糯米灌猪肠。听着很简单,制作工序却十分繁琐。外婆最擅长这道菜,我也最爱吃这道菜。不光爱吃,还爱看,看外婆如何用她的大手翻来覆去地洗净猪肠,如何将它们浸泡在调了作料的老酒里,又如何将泡开的糯米和着水灌入一头用红绳扎好的一段猪肠里……这些我都百看不厌。外婆忙碌着,终于可以把灌好的猪肠放进盛着凉水的锅里去了。她俯下身子,仔细地调着火候:火太旺会使猪肠裂开,太小又煮不熟。我在一旁目不转睛地望着外婆,惊叹她娴熟的手法,期待着美食上桌的那一刻。

忙碌之余,外婆仍不忘抬眼看看我,念叨着:“小宝贝,一会儿你先吃一段……”听到这儿,我就会一边笑一边拍手,嚷嚷着要外婆快一点儿。外婆就在围裙上擦擦手,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小宝贝,急不得啊,急了就不好吃了……”现在的我个子已比外婆高许多了,可她仍温柔地唤我“小宝贝”。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着,我帮不上忙,也不再催促她了,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等、静静地看。

每年出锅的第一段糯米肠,必定是属于我的。其余的晚上才切开吃,剩下的就切成小段,然后在油锅里煎,一直煎到黄灿灿的才捞进盘子中。此后每餐都会端上一些,可以“享用”好几天呢。

以前,第一段糯米肠刚端出锅,我便顾不得烫,直接用牙扯掉红线,常常还来不及仔细品尝,糯米肠就不见了踪影。今年,我很小心地用手拆开红线结,欣赏着半透明的肠衣裹着晶莹饱满的糯米,嗅一嗅伴着作料的猪肠与糯米的香味。轻轻咬开极有韧劲的猪肠,嚼着香软可口的糯米,忽然有种不舍得吃的感觉。endprint

软糯喷香的味道融化在我的舌尖上,也融入我的心里。外婆的手艺、团聚的快乐、家乡的温情,都融入这每年的糯米肠里啊。

于是,在我對家乡朦胧的记忆里,总有一道无法淡去的糯米肠的香味——我知道,这便是家乡味儿。

教师点评

作者以糯米肠为载体,将外婆的宠爱、家庭的欢聚、家乡的温情表现得自然贴切。从往年对第一段糯米肠的狼吞虎咽,到现在“忽然有种不舍得吃的感觉”,何尝不是作者感受力的一次爆发?写作这类题材,有些同学一不小心就会写成美食说明文,可关食只有与人产生了联系,才会发挥写作的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糯米肠的滋味,更细致记叙了外婆制作糯米肠的过程,文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与外婆的温情互动。因此,糯米肠的馨香软糯才最终与“家乡味儿”联系在一起。

(叶硕)

老家的味道 陈嘉昊

我的老家在浙江中部,诸暨与东阳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里。过年吃猪头肉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老家的味道。

每年冬至过后,家家户户会杀年猪,割下猪头,放入缸里腌制。经过半个多月时间,盐分被充分吸收进肉里,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到太阳底下晾制,使肉皮发黄、变硬,这样猪头肉就腌好了。大年三十那天下午,奶奶早早地把猪头放入大锅里,用柴火慢慢烧煮。约摸三小时后,整个猪头就被煮熟了。此时的猪头肉红里透白、香气扑鼻,让人直流口水,真想上去咬一口。

“哦,还不能吃!先要谢年。”爷爷见状,马上提醒我。接下来大家一齐动手,搬出一张八仙桌来,摆上水果、年糕、米饭、猪头,由长辈带领我们谢年,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同时也祝愿年长者身体健康、年轻人事业有成、小朋友们学习进步。

结束这些繁琐的礼仪后,终于可以吃猪头肉了。爷爷戴上围裙,切开猪头,顿时香气扑鼻。在猪头中间部位,爷爷切下一大块肉,塞进我的嘴里。我顾不上烫,咬了一下,油脂便从肉里冒出来,充满整个口腔,浓郁的香味刺激着每一寸的味蕾。肉油而不腻,嚼劲十足,咸淡适中,真是人间难得的美味。

两只小狗闻着香味,从田野里一路跑过来,在我面前摇着尾巴。我撕下一块肥肉给了它们,那只眼疾嘴快的,叼着赶紧跑了;另一只吼了一声“汪”,追赶去了。邻里邻外,每个走过我家门口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真香啊!”

爷爷见我吃完了,又夹了一块给我。我看爷爷一块也没吃,就说:“爷爷,您为什么不吃啊?”爷爷笑着说:“爷爷忙完了就吃,你快吃吧!”我把肉塞进嘴里,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其实,猪头肉只是盛大的年夜饭前的一道开胃菜,但我独爱这一道菜。

每次过完年,临走时,奶奶总会用塑料袋装着我最爱吃的猪头肉让我带着,还说:“宝宝,下次一定记得再来,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啊!”“我会回来看你们的。”车子越来越远,爷爷奶奶还站在原地。岁月渐渐压弯了他们的脊背,我似乎看到了爷爷奶奶每年操劳忙碌的身影。小时候总因缺少玩伴而不肯回老家,现在却越来越珍惜每次回老家吃猪头肉的机会了。

猪头肉是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也是亲情的味道。

教师点评

文章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从腌制、烧煮猪头肉,到以猪头肉谢年;从大人们的紧张忙碌,到小孩子的兴奋快乐,小作者以猪头肉为载体,写出了家乡独特的民俗传统;以过年某个习俗为载体,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所以“猪头肉是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也是亲情的味道”。

(叶硕)endprint

猜你喜欢
猪头肉借物托物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借物思考解难题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大彻大悟猪头肉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
猪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