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生:老师,最近我感觉作文进入了瓶颈期!这几次的作文分数总是在43到50分之间徘徊。整体感知文章,观点也是够明确的,开门见山确立了论点;文本部分也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及充足的论据论证。可是,对我来说,冲破50分就像可望不可求的事情!
师:首先要肯定的是,你是能达到作文的基本要求的,比如,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体特征鲜明,而且从你的文章脉络和逻辑推导上也可看出一定的思辨性。进入瓶颈期是因你的文章语言魅力不足。
生:确实是,有的时候想要表达得更好但又力不从心,那么,怎样才能让语言展现魅力呢?
师:要想让语言绽放魅力,当然离不开精彩的语句。就比如同样是描写大江翻滚的场面,我们一般的可能就是“阔大的江面上波涛汹涌”,可是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写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瞬间就能把人带入到一个悬崖峭壁,高石入空,波涛翻滚,江水拍岸,浪花激起犹如千堆万堆雪花一般的场景之中,让人激情澎湃。
生:确实是这样,那是不是我多背点优美的段落、多写点漂亮华丽的语句就可以呢?
师:优美的语言固然很重要,就好像一个人的长相、气质会给自己加分一样。比如写议论文《生活的减法》时,很多同学一旦举例子特别喜欢说“还记得名扬中外的XX”,可有的同学会这样写:“生活就是一道四则运算,我们不要总想去做加法和乘法,而更应该关注生活的减法和除法。”用引言来扣住论点,既恰当又有了文采。再比如有人写《让不同的文化盛开一朵繁花》时会这样概括:“真诚的尊重会带来真诚的友谊,大风扬起船帆,历史的长河中人倒映着你的身影,你放下高傲的姿态,收敛略显炫耀的气势,用真诚的尊重开始文化的交流。郑和西洋一行你带来的不仅是珠宝象牙,也带来了各国的仰慕与交往的诚意;明朝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倾心相谈各国的文明,若无对他国文化的尊重,那他们的友谊又怎能成为历史传唱的佳话?”有理有据,语言丰富,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和阅卷老师。
生:我平时也背了一些精彩的句子,也积累了一些名人名言,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不能灵活运用,怎么办?
师:背诵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但是如果不加整理不去探究它的内涵,还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是不能将素材与文章灵活结合的。
生:怎样才能突破记忆层面,从而灵活运用呢?
师:我们写文章都是为论题论点服务的,任何脱离中心论点的写作都是失败的,哪怕是一篇即兴作文,也要有一个主题。你看看我们很多同学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写什么题记呀,引言啊,看着很美,可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原因就在于他写的题记大多无关痛痒,与话题关联不紧,写与不写也没有实质差别,游离主题的语言,再美也是徒劳。而有的同学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好,你看,一名同学在《深扎根,稳基础》中就曾这样写道:“黑格尔曾言:‘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眼望着天空,让微风吹来,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没有根本之学识,一时聪慧便是一种资源浪费。”表面上看,黑格尔的这句言辞与文章的话题似乎并无多大联系,但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解释,“无用之言”立刻精彩起来。所以,仅有名言积累、好句记忆还不够,还得经过我们的深加工,有效衔接,让素材与中心论点巧妙结合才是王道。
生:经您这么一说,我也意识到作文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引用的素材游离中心主题。那么,文章中仅靠精彩的引言,是否太单薄了?事实上,我们最常用的就是事例论证,可是事例论证语言太朴实了。怎么办呢?
师:的确,事例论证是我们作文的重头戏,好像没了事例,文章就再无东西依附。这是我们现在的习作面临的局势和危机。说它是局势,就是大家都这么写,有技巧写好了很容易;说它是危机,则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要想取胜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识和得心应手的运用方法,在语言上取胜。可怎么才能让事例生动有效呢?
读师: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修改之后的作文片段,也许会有更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的毕业照”的材料作文,他写了一篇《孤独梦想中的美》,其中事例论证的文段是这样的:
陶渊明的梦想是隐居于田,踽踽独行于东篱菊花旁;李冰的梦想是修坝于河,奋力独搏于黄河之中;司马迁的梦想是著史成书,引吭独奏于绝唱之巅;青檀树的梦想是扎根于岩,披荆斩棘独生于不毛之地!每一个孤独的梦想支撑起所有的特立独行,孤独的梦想更能散发它的美!纵观历史,泱泱大国,每一个朝代都有他孤独但又隽永的梦想,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特立独行但又经久不衰的梦想,在岁月的流逝中,每一个孤独的梦想都散发着孤独但傲然的美!
孤独的毕业照体现了孤独的梦想,但却反映了那丰富的美丽,那种与众不同、得天独厚的梦想之美。一个人的毕业照弘扬社会正能量,呼吁人们坚持自己的梦想,莫因它与众不同而改变,莫因它的名利少收而放弃!
排比句,看似简单的句子,写出了人物的梦想,写出了他的艰难,也写出了他的成功,依次论证“孤独的梦想更有一种美”。这样的语段内容详实,语言精彩,定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写师:现在请你看这个材料,写一篇作文。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人生半半总相宜
常言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生难得全与俱,与其耗尽一生寻求一份虚妄的完美,不若学会欣赏并享受“半半人生”的真实与自然。
君不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朦朦胧胧尽展那位才艺双绝的女子万般娇羞与妍态?君不闻“行百里者半九十”,半中路程,百里在即,一语平平淡淡诉尽无限砥砺与坚持?君不知“事半功倍”,行得巧妙,半亦不半,言简意赅之中蕴藏着多少技巧与功力?可见,“半半人生”,其乐无穷,其美无境。然而,毕竟人生得一完美是向往与奢望,终非常人能及;得之半半,享之半半,人人可得可為之也。何不以“半半精神”,持之,走之,成之?!endprint
须知,“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李密庵以“半半”探尽人生之得失,我们,怎么就不能以“半半”来参悟生命之荣辱?其实,人生在世,能有几人得一完美顺畅人生?哪一个不是由半半而成就一生成绩?
一代圣人孔老夫子,世人皆知其开创儒家之先河,世人皆晓其“仁学”之说一统天下数百年,尊孔、敬孔、拜孔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殊不知这“显赫人生”是以“半半精神”作支撑!一驾牛车,一双草履,路途遥遥,随行寥寥,却历一十四载,踏遍诸侯各国,讥之者,有之;哂之者,有之;有心推崇无力推广者,有之。花甲之年,未能得成,但人生总是半半相随,既已走上征程,何言放弃?持之,访之,言之,一路奔波,一路游说,游遍诸国,磨破嘴皮,终能让“仁学”之花在若干年后落地生根!
半踏诸国半传道,半生浮世终得“仁”。人生多半不称意,但能以一种坚持、执着的“半半精神”扫尽种种不如意、不称心,“半亦不半”,半半也终会成就一份亘古贯今的永恒之作。
生命中,征程总是漫漫无际,绝大多数人,虽非命途多舛,也绝非平步青云,总有这般那般的阻碍与失意,我们若能以“半半人生”的执着坚持之力仗剑而行,一路披荆斩棘,总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再如,苏武十九载的掘鼠食草啮旃毛,实为狼狈,如若不是“半半精神”让他坚持心中的信念,又怎会迎来荣归大汉之日?思及,孙文耗尽毕生精力只为开创新民主,实属艰难,若不是以“半半精神”警醒自我、开创先河,又怎么会有“中华民国国父”之殊荣?忆之,如若当初屠呦呦为失败寻找各种理由,为人生失意寻找各种借口,不以“半半人生”之恒心要求自我,又怎会有青蒿素的问世,在医治疟疾方面又怎会迈上一个新的征程?
“半半精神”让他们坐看云卷云舒,闲品荣辱得失;“半半精神”也令他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半半精神”更使他们从容娴雅地成为生命旅程中的至圣者!“在适当的时候推上欲念的门闩”(雨果),也在困窘的时候执着坚持、一路前行。
再放眼四周,愈加坚定了“半半精神”不可或缺,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浮华尘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个世界,华屋美轩,与日俱增;佳肴美馔,平常无奇;锦衣华服,日日翻新:丰富了物质,却少了那份闲看荣辱的平淡之心,缺了那种陷入困境依然执着追求、永不言弃的精神。
要知道,凡事顺则行,逆则退,这些浮华的表象远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我们深邃而精彩的人生更需要时时以一种“欲语含羞”却精妙至极的“半半精神”來要求并激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