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对旅游发展关联模式的启示

2017-11-07 11:54金茨萍
社会科学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文献

金茨萍

(南昌大学 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对旅游发展关联模式的启示

金茨萍

(南昌大学 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检索中国期刊网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应用词频聚类分析方法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关学术研究迅速增加。从1958年至2016年,鄱阳湖及其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题呈现微量、零星、活跃、高峰、常态五个阶段的变化。主题的内容从水文、地质、自然环境、区域文化等基本面的研究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有所涉及,其中以“生态”理念的研究最多,显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性的发展方向,也为这一区域的旅游发展关联模式非平行、交叉和协同给予了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旅游;关联模式

在改革开放前,鄱阳湖及其辐射区域(以下统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比较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研究有所增加。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整体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的主题进行学术研究。总结与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和深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将为这一区域的旅游发展关联模式给予启示。

王书明在《中国生态经济区研究进展》中比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主题,主要检索的文献期是2006年至2010年,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生态经济体系、体制机制建设、城市发展研究方面相对集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发展定位与策略、循环经济、发展途径等方面有部分的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在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生态安全的研究相对集中。

为了更全面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成果,本文文献检索期从1958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词为篇名包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献。检索库来自中国期刊网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它们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学术研究的状况。

一、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检索情况,1958年至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的研究主题只有微量,故不在表1列出。随着我国和江西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迅速上升,详见表1(文献量:1058篇),但近两年又有所回落。本文资料均来自“中国期刊网”,仅检索期刊发表的文献,剔除非研究性文献和重复文献。本文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资料来源相同),提示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丰度在迅速提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念提出、确认、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表1 2008年至2016年鄱阳生态经济区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丰度计算式为:

式(1)的W为丰度,G为统计期内的全部文献量,S为统计期内各个年度的文献量,扩大100倍是为了取整,精确至小数点后1位。丰度合计为100。

表1显示,鄱阳生态经济区研究在2008年-2009年丰度还比较低,在2010-2014年达到高峰,其中2011年是最高峰值。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鄱阳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战略地位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刻引起更广泛的学者关注,次年相关学术文献的发表量即迅速上升。这一特征同时说明,学术研究对某一主题的丰度与政府的决策有很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丰度下降,这表明区域的学术研究热点过后将趋于常态化,详见表2。

二、研究主题的分布

应用词频分析法,并且选自文献的主要单一主题,同一文献的多项研究主题不重复计算。鄱阳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与时间顺序分布的状况见表2。由于2008年以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文献仅是个别,故表2主要列出2008年至2016年的研究主题的分布。

表2 2008年至2016年鄱阳湖经济区研究主题的分布(篇)

表2显示,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地域、对策、比较;教育、人才;低碳、能源、资源;文化、宣传、信息;产业、产权;旅游、体育;农业、粮食、农产品;环保、生态补偿、湿地等。表明在"生态"的主题下,区域性的研究促进经济建设是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

同一时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主题研究文献量的变化趋势与表2类似(见图1),表明该区域两者的研究主题量变基本是并行的。

图1 2008年至2016年鄱阳湖经济区旅游研究主题的量变趋势

(一)微量研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仅分别在1958年的《人民长江》、1962年的《动物学报》、1965年的《动物学报》、1974年的《动物学报》、1977年的《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78年的《水利科技》、1979年的《江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和《赣江经济》杂志发表了个别研究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别是:华阳蓄洪与鄱阳湖出流的关系、鄱阳湖的蚌类、鄱阳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包括一新种、鄱阳湖钉螺分布的研究--余干、波阳两县草滩钉螺分布的调查、鄱阳湖草滩植被与钉螺分布的初步调查、太阳活动与鄱阳湖旱涝关系的初步探讨、对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综合利用的几点设想、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相研究、鄱阳湖合理开发利用方向的探讨。表明这一时期仅有个别学者从学术方面探讨了较为局部的研究成果。

(二)零星研究期。从1982年到199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文献年均约20篇,但较微量研究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与社会在多方位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涉及鄱阳湖的项目还不多,故研究主题在量与方向上没有较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地方病、局部资源、部分水文与水质,少量的涉及经济研究。具体研究的主题有:

(1)基础研究。包括鄱阳湖的演变、地理自然特征、湿地生态、气候、生态环境、农业结构、地质、水温、水文、水质、湖流、蒸发量与折算系数、沙漠化、污染、湖流、地下水、土壤生态、水土流失、自然资源、资源数据库、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铜在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放射性沉积物、悬移质含沙量分布规律、泥沙淤积、土壤养分等。

(2)历史研究。包括宋元以前的经济、近代沉积、区域经济回顾与展望、考古等。

(3)治理。包括冲淤及其整治、圩堤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控制工程、土地利用、湖泥肥料利用、防护林等。

(4)经济。包括经济发展、经济关系调整、圩区整治与经济振兴、畜牧业、冬节景观等。

(5)管理。包括水政、开发策略、防护林、种植、渔业等。

(6)地方病。包括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媒介、钉螺、绿头野鸭寄生吸虫等。

(7)部分生物资源。包括候鸟、虾、兽类、蚌、黑线姬鼠、银鱼、白鹤群、鱼类和寄生吸虫、饲草、草洲的形成及植物资源、鸟类区系组成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涉及面较广,但大多没有形成体现系,同一主题研究的视角还较小,说明鄱阳湖及其流域的经济发展对学术界的影响还不大。

(三)活跃初期。从1996年到2005年,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的文献年均47篇,研究的主题无论是数量还是各主题的文献量都较前两个时期丰富。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除了上述两个时期的主题外,增加了下列主题:

(1)旅游研究: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景观格局变化。

(2)监测与治理:三峡工程的影响、GIS遥感(含洪涝)、生态安全(含补偿、湿地价值货币化)、湿地退休的社会因素、遥测与水体淹没模型、水质与保护、治水可持续发展、水面蒸发、综合治理、天气预警、湿地可持续发展、防洪蓄洪、环境变迁、蚌湖与鄱阳湖水量交换、退垦还湖。

(3)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研究。

(4)专项工程:特大铁路桥、风电、围垦与洪水、湖口大桥。

(5)经济与政策:经济(环境)与政策互动关系、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6)原生态研究:浮游动物、矿床、富营养化与污染、历史冰情、造盆作用与成矿、藜蒿、,江豚、原生动物群落、团头鲂染色体、水禽、水土流失与森林生态。

(四)活跃期。从2006年到2009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较多、各主题包含的文献量较丰富的时期,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题的变化。这一时期较为集中的研究主题是:

(1)重金属污染:污染的类别、区域分布、测量方法与技术、历史数据比较、水质监测优化布点、废水处理、水土环境及水生植物中的污染、水化学等。

(2)气候与水文变化:生态环境与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历史数据、遥感数据管理、水面蒸发等。

缓控释肥技术,是引自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减肥增效和节能环保绝对是首选。但在中国推广并不理想,原因有:一是国产缓控释肥质量相差很大,很多小厂家标榜的缓控释肥粗制滥造,起不到缓控作用,农民不认可;二是真正大厂制造的符合国标的缓控释肥,价格普通较高,农民接受程度受限;三是国家引导政策不够,若国家有政策引导农户使用真正的缓控释肥,给予一定补贴,推广进程会加快很多。

(3)社区文化:主要是社区教育、渔俗、民俗体育、茶文化、文化品牌、湿地文化资源等。

(4)古商城遗址研究:包括商城文化、青铜器、遗址发掘简报等。

(5)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立法、采砂对渔业的影响、土地利用、社区教育等。

(6)湿地:动态监测、遥感技术、湿地治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保护、水富营养化、水环境承载力、公地悲剧、建闸蓄水、防洪优化、氮磷污染、生态道德教育、信息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质量、环境安全现状、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数据可视化、土壤空间分布、资源综合利用、水体细菌物种多样性等。

(7)经济圈:包括发展与对策研究、灾害监测、生态城镇建设、城市群等级规模、SD模型、税收政策、种植业比较、低碳经济、林业、生态补偿、食品加工业、县域生产力布局、经济圈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人口分布、渔民收入、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经济差异时空格局、城市经济发展效率、产业竞争力、生态补偿、实证研究等。

(8)管理:数字化管理、污染控制对策、湿地管理、农业新技术需求、传统资源知识产权、北美五大湖管理经验借鉴、模型鄱阳湖工程、生态水利枢纽工程、防洪保障、工程技术可行性、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保障、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政策互动关系等。

(9)旅游:生态旅游网络营销、民俗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圈、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旅游项目策略、休闲旅游、旅游与环境保护。

(10)生态:文献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09年。包括安全恢复、生态保护、承载力、城市群、脆弱区、立法、历史、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环境协调、生态经济、财税政策、理论思考、战略定位、工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布局、扶贫、耕地效益、生态文明示范区、投资基金、生态补偿、功能分区、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等。

(六)常态期。2015年-2016年的研究丰度与2008年-2009年相当,但研究的热点已从表2的第1项和第9项转为表2的第1至第8项,表明研究的方向更为广泛和更具体。

三、对旅游发展关联模式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的发展关联模式研究文献欠缺,其江湖水域的关系变化潜在的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变化,而本文的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关联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经济学角度,关联模式的研究以空间经济关联居多,这还不足以反映在一个大的空间区域内不同产业所反映的关联内容和特征。本文尝试探讨研究主题的聚类所反映的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模式。这与单纯的研究旅游开发模式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有所不同。本节把研究主题的名词分20个聚类,选取对表2的数据剔除内容较多重叠的文献后,总计856篇文献应用名词词频分析法得出研究主题聚类分析的结果见表3。

对表3的结果,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一)非平行模式。表4与表3比较显示,旅游经济有自身的特点。生态旅游在表3是关注的最弱点,而在表4是关注的最强点,表明区域内的旅游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流域发展模式的补充,旅游经济距离大流域经济平行发展还有较大的偏差,要加强资源结构、发展路径、产业的融合。

(二)交叉模式。表4与表3的主题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除了隐含交叉外,有产业发展、模式应用、生态等共同关注的主题

表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聚类概况(比重单位:%)

表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研究主题聚类概况

因此,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要借力大环境下的发展模式,以大流域的发展为核心,交互优势,相互助力发展。

(三)协同模式。我们注意到,表4相对于表3更多的关注单一资源和市场,旅游发展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协同空间,主要表现在:

(1)资源协同。旅游不仅要充分开发特色资源,还要充分考虑表3的主题作为旅游资源的协同性,加大资源的转换能力,放大资源的效益。

(2)产业的深度协同。表3的产业发展主题较表4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深度协同,重点要放在深化观念和视角,从中获取发展的创新动力,提升发展的基础和影响力,拓展资源转换的市场,紧随大产业发展的节奏,加强产业的共生性。

四、结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学术研究,表明学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一是时序上的关联,二是内容的关联:

早期呈微量、零星研究。受江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没有明显定义,区域影响力微弱,相关的研究基本是个案,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局部水土、农业、地方病等。

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伴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活跃,研究内容扩展至大型工程、国际交流、生态环境、经济圈与经济政策等。

到2009年,江西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已突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区域的发展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受到重视。此后的6年,区域学术研究进入高峰,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金融、法制、产业发展等。

2015年及以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的文献明显减少,表明相关的研究进入常态化,研究方向相对均匀。这也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新的更强动力和更深入的研究。

纵观不同时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研究主题聚类,比较该区域同一时期的旅游研究的主题,为旅游发展的关联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比较区域优势、形成地域特色、突出优良生态和文化底蕴、交叉发展、深度协同。

[1]王书明,宗鹏飞.中国生态经济区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80-18082.

[2]冯长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2):63-65.

[3]杨沛钧,廖智凌.鄱阳湖流域江湖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3):67-68.

[4]丁刚,陈阿凤.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关联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50-53.

[5]余志科.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131-132.

[6]候晓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5(4):66-67.

[7]孔凡斌,熊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J].鄱阳湖学刊,2013(6):63-79.

[8]谭继成,蔡文春,杨育箐.川东北经济区城乡关联模式探索[J].2015,43(15):268-271.

[责任编校:唐 鑫]

F062.2

A

1002-3240(2017)06-0109-06

2017-03-3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517)

金茨萍(1958-),女,江西高安人,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文献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