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鹏,罗莉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Seminar教学法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吉鹏,罗莉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 探讨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实习的临床专业学生84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2)采用常规教学法,观察组(n=42)采用Seminar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为(94.8±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本概念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氛围改善、临床思维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及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值得推广。
Seminar教学法;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应用效果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临床发生率较高,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环境也逐渐变化,我国风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长。风湿性疾病有复杂的临床表现,不仅会损伤关节肌肉及皮肤黏膜,还会累及肾脏、消化、血液、呼吸及心血管等多个系统[1],为常见跨学科疾病,有较高的误诊误治率,对医务人员有较高要求,使得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面临较大挑战。风湿免疫科以往与其他学科一样多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被动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也无法培养其主动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无法与临床要求相满足。近年来该院逐渐引入Seminar教学法,该教学法最早于1732年出现,属于交互式教学路径,即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以对某一问题予以深入研究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潜能最大限度挖掘出来,组织全体学生最大限度讨论“专题”,进而深化理解,以将临床问题有效解决的教学方式[2]。该院对实习医生实施该教学法,效果较好,现详述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实习的临床专业学生84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2)采用常规教学法,观察组(n=42)采用Seminar教学法。对照组中男26名,女16名,年龄为20~24岁,平均年龄为(22.4±1.0)岁;观察组中男25名,女17名,年龄为20~25岁,平均年龄为(22.7±1.3)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师对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主要诱因、实验室检查方式、主要症状、治疗方案、效果评估方式及预后等内容予以统一讲解。观察组实施Seminar教学法,内容如下。
1.2.1 授课前准备 开始Seminar教学阶段先选定授课教师,为该院经验丰富的风湿免疫科医生,需提前2~3周向该组医学生公布需要讨论的问题或拟定的Seminar专题,而后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将幻灯片制作出来[3]。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教师先选出临床典型案例,而后结合病例将Seminar主题拟定出来,其他见习医师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查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概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方法与主流治疗方案等相关资料,将质疑问题与亟待辩论的问题提出,便于开展Seminar教学。同时从见习医师中选出1名主讲人,需提前7 d沟通交流于授课教师,教师对其准备好的PPT予以修改,并指导如何紧密围绕Seminar专题,确保问题讨论更加深入准确。
1.2.2 讨论阶段 该阶段主讲人需经由多媒体形式对该次Seminar教学中涉及的基本内容、常见概念、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予以报告,使得见习医生能够深入讨论。参与讨论者不可偏离Seminar主题,针对主讲人与参与者的发言可自主提问或质疑,主讲人补充、解释或者反批评。教师会在旁观看与指导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适当补充与引导,可适当举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复杂症状或向学生解释复杂情况,并点评见习医生的讨论过程。
1.2.3 总结Seminar过程 主讲人总结该次Seminar主题,参与者于讨论结束后系统分析该专题,并写出书面报告以供带教老师评阅和修改,最后还需存档。教师要详细修改每份报告,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便于学生开展后期学习。
见习结束后所有见习生接受理论知识考核,主要为见习期间学习知识点,有问答、解释、选择及填空形式,100分为满分。考试结束后向两组学生发放该院自制调查问卷,了解该次见习其自身进步情况,共10个项目,单项总分为10分,100分为满分。发放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10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x±s),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为(84.5±6.3)分,观察组为(94.8±4.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3,P<0.05)。
两组调查问卷结果比较,除基本概念掌握外其他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进步情况自我评价结果比较[(x±s),分]
我国临床科室中风湿免疫病学比较年轻,但几十年间该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学习风湿病期间学生进了解风湿病学科的诊断指标甚至对已发表文献予以背诵也是不够的,因为在该科室相较于教育信息实际诊断能力更重要[2-4]。风湿免疫学科与其他内科科室不同,并非按照解剖系统划分,而是在各个专科中贯穿,累及多个系统,损伤多个脏器,重叠于多个学科,增加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难度。传统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当前教学要求相符,因此临床在积极寻找和探索一种与风湿免疫科专业特点相符的教学模式[5]。
该院近年来引入Seminar教学法,结合风湿免疫科有较强的专业性及通过理论授课见习医生无法充分掌握知识点的特点,在风湿免疫科见习中使用该教学模式,一般选择该科室常见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作为Seminar专题,建立临床典型案例资料库,收集患者资料,以满足临床不同阶段学生见习所需。在案例选择中侧重疑难案例或常见实际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亦可满足学生所需,选择文献资料中风湿病学科最新文献结果或学生感兴趣之处作为讨论主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Seminar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围绕专题深入讨论并思考,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兴趣浓厚,可不断积累知识,同时该教学模式有浓厚的学术交流空间与学习氛围,专题讨论结束后学生需围绕Seminar主题将总结报告写出,有利于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为后续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水平提升打好基础,最终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也得以提升。该组结果表明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为(94.8±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本概念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氛围改善、临床思维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及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临床效果较好,因其打破灌输式或填鸭式单一交流模式,促使见习生与教师间能够有更多机会开展认知互动与多向交流,有机结合教学与学习,便于学生系统性掌握风湿免疫科疾病相关知识,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故而值得推广。
[1]徐健,程宇琪,吕昭萍,等.PBL教学法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及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74-78.
[2]孟娟,路跃武.Seminar教学法在风湿免疫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2):74-76.
[3]李新,莫庆国,罗春娟,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风湿免疫科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103-104.
[4]于水莲,陈烨,陶怡,等.PBL结合OBL模式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南山班”风湿免疫教学试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0):42-45.
[5]蒋培培,殷松楼,殷寒秋,等.风湿免疫科教学中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5-7.
R-4
A
1672-5654(2017)09(c)-0074-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7.074
吉鹏(1985-),男,山西运城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
罗莉(1969-),女,四川盐亭人,硕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工作,E-mail:waithth@163.com。
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