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恽佶例
人文,何以渴望?
文/恽佶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之前对哲学的了解仅限于“无数次”的马列主义哲学考试。说实话,那时的我觉得哲学离自己很遥远,似乎高高在上,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直到考入解放军医学院攻读博士,才真正有幸系统地接受了一些马哲以外的哲学思想,并在301医院人文讲坛众多大师的指引下开始关注“人文”这一概念。在校上基础课期间,我拜读了冯友兰大师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大师们思想及生平的入门哲学读物《哲学的盛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哲学原来如此的高深与有趣!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有了想深入研究下去的想法。并且,我发现哲学其实很像一盏明灯:学到一点你认同的哲学,甚至能够指导你的人生方向,令人不再迷茫,少了很多困惑。关于“明灯”这一比喻,我想在下文中给出以我为例的一个佐证。
在解放军医学院的哲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谈谈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我首先按时间顺序从记忆中梳理了一下自己32年人生中称得上是“大事”的几件事:2000年考上军校,2005年考上研究生,2009年结婚,2010年调动到北京武警总部工作,2011年儿子出生,还有就是2014年考上博士。至于其中哪件事可以说得上最难忘?首先我排除了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以及调动到首都工作,因为这几件事虽然可以算作人生中的大事,但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或者说给我的心灵造成什么震撼。然后在回忆结婚、生子这两件事发生时的细节时,我惊奇地发现,当时的我竟然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我哭了!2009年结婚时哭,当然不是因为好不容易找到了媳妇因而喜极而泣,我和媳妇相恋3年多,感情水到渠成,按理说是不应该激动到落泪的,但是当司仪问我媳妇为什么愿意嫁给我时,她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欣赏、爱恋以及依赖。看着她的眼睛,我心中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感动夹着激动的泪水已润湿了眼睛,暗自发誓今生一定要让她幸福!之后到了给父母敬酒的环节,想到他们的养育之恩,以及为了我上学、找工作、结婚期间的那么多操劳与付出,看着他们已攀上两鬓的白发,泪水终于忍不住决堤而出。2011年生孩子的时候,我就在产房里陪着媳妇。8斤4两的胖小子要想顺产是何其艰难!看着媳妇为了孩子的出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小家伙好不容易露出了头却又遇上了肩难产,这时候想转剖腹产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坚持顺产,可是孩子的肩膀怎么也出不来,时间一长,孩子有可能窒息,甚至母亲也会出危险!那一刻,我哭了,心想只要他们母子能够平安,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哪怕立刻倾家荡产、卖了房子、车子,丢了工作,我也愿意!在生命面前,才会真正感受到,所谓金钱、事业、名望都有如浮云一般!还好老天保佑,最终母子平安。
作者单位/解放军医学院
让我难忘的事情叙述完了,要说当时我有什么哲学方面的思考,恐怕确实没有。要让我从这两件事中选出最难忘的一件,恐怕也很难。但是如今的我却可以从这两件事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道理:之所以结婚、生子我两次落泪,之所以这两件事震撼了我的心灵,是因为我“在乎”!那么我在乎的究竟是什么呢——父母的恩情,夫妻的爱情,对孩子的亲情。那么这些情感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习了哲学并有了人生思考的我很容易推导出,这些情感最终都可以归纳为对亲人的爱!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种真正震撼我心灵,让我如此在乎的力量就是“爱”!而且,这个“爱”竟然与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精髓“仁”如此契合!纵观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从孔子“述而不作”,专门传授解释古代经典典籍开始,儒家就在锲而不舍地宣扬“仁”的观点。关于什么是“仁”,怎样去“行仁”,孔子给出了比较完备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孔子只是从道德的角度宣扬要去“行仁”,至于人为什么要“行仁”,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与说明。之后的孟子从其“人性善”的立场对人为什么要“行仁”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他认为人之所以要“行仁”,是因为“仁”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原因。人只有通过“行仁”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孟子认为“行仁”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以达到“知天”的境界,最终成为天人合一的“圣人”(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对人为什么要“行仁”的解释已经超越了孔子道德范畴的价值观,初步提出了“超道德价值”的观点,触摸到了哲学中“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门槛。但究竟什么是“天”,人为什么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行仁”,从而追求“知天”的精神境界,而不是任由低级本能(各种欲望)肆意膨胀而堕落下去?孟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且他关于“人之所以要行仁是因为人异于禽兽”的论证不足以令我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的一些所做所为甚至比禽兽还要恶劣,正所谓“禽兽不如”,所以有些人在道德方面不见得比禽兽表现得更好。直到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论点,认为人之所以要遵守礼仪道德,是因为人有“智”,能思考。荀子认为出于利益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生存,人通过“智”来克制其本性的恶。抛开荀子的功利主义论调及“人性恶”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不说,他关于人有“智”的这一观点对孟子的学说作了很好的补充。结合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我得出了自己关于人性及道德起源的一些思考:人性也许同时具有向善和向恶的倾向。所谓善恶,不过是人类通过使用“智”,在其漫长的生存发展历程中总结种种行为、思想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更好生存所下的定义。任何生命的最基本本能都是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因此人类用“智”定义出了善恶,并逐步制定、完善了“善”,即所谓“道德”的定义与标准:道德就是能使人类更好生存与发展公认的思想及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善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而恶则反之。那么说到道德,还有什么比“爱”能更好地概括及阐述其精髓呢?我几乎无法举出反例证明有存在于“爱”这一范畴之外的道德准则,或者说“爱”可以解释并验证所有人类的高尚行为及思想,可以验证每一条道德准则。我们平日所推崇的助人、奉献、包容、理解等美德哪一条不可以归结为爱呢?所以我认为:“爱”就是大道!爱可以说是一条真理!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准则、最高准则!也是每个人活着的终极目的和意义!
如果要给“爱”这一真理一个更加永恒、超越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据,很多宗教使用了“上帝、佛祖、神灵等超自然的存在要求人类去这样做”的办法,这种说法诚然更加容易让普通人去接受,但是我更欣赏“新儒家”的理论:宋代的张载结合《易经》提出过一种宇宙发生论: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一种称为“气”(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科学所能发现的最小、最不可分割的物质)的材料组成的:气聚成物,气散回归宇宙。因此,所有人及其他万物都可以说是宇宙母亲的一份子,爱别人、爱万物,就是爱自己。若能认同这一道理,就可以超越世俗道德的层面真正认同“爱”的观点。当然这种理解有些小众化,不见得能被世上大多数人所理解与认同,在这里提出来只是想说明一下儒家学说发展到后期也有了较为完备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比探讨人为何要“爱”的原因,“爱”的方法论似乎更为重要:比如有些人一定会问“爱自己和爱别人哪个更重要呢”?还有“爱万物是否要有程度的差别呢?我爱亲人胜过爱和我没有关系的人难道不对吗”?在这里我想说,爱自己是人之常情,爱亲人胜过爱其他人也十分合理。所谓“爱”的大道一定既包含着爱别人也包含着爱自己,儒家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因为儒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和道理,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依照这些道理去爱:爱父母有爱父母的道理、爱子女有爱子女的道理,爱祖国有爱祖国的道理,爱朋友有爱朋友的道理。那么这些道理究竟在哪儿呢?一个一个去找多困难呀?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个道理才是对的呢?我想,寻找这些道理,真正需要的不过就是追问自己的“本心”,但一定是不要被私欲蒙蔽的本心:人人心中有杆秤,只要不傻,其实什么是对的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明白。所以,真正重要的就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这个对的事说到最后一定还是“爱”!按你认为对的道理去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并且一往无前,不计回报,坚持做你认为对的事,这就是“爱”的方法论!最后送给“爱自己胜过爱别人很多的人”一句话:爱别人其实也就是爱自己,因为感情是相互的,不求回报也终将得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