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策略的构建

2017-11-06 13:05张惠芳
学习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初中语文

张惠芳

【摘要】名著阅读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在中学生名著阅读存在着盲目性、功利性以及缺乏指导性等问题。本文试图从画思维导图、辩论式阅读、细节阅读、重组作品内容、影视结合、批注式阅读等方式上,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举措,以期能实现名著导读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策略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名著阅读将思维、品质、传承、鉴赏、创造等核心素养综合起来,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名著对个人及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1.培养人格

名著经典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传承至今,足以给人以温暖。正所谓细水长流,无声的滋润。最平凡的话语,往往表達着最普世的智慧。阅读名著,从中感悟真善美,辨别假恶丑。经典之著,是充满力量的,它往往推动着这个世界成长。阅读者通过作品中主人公去体验人生和感受生命,并以优秀人物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这个过程,提高素养,培养人格的过程。

2.发展智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

3.传承文化

名著的内容“真正体现人类的智慧”。名著之所以能够历经百代而不衰,正是因为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精华的体现和传承。

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同时,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名著阅读的现状

1.浅阅读盛行

现代中学生从小就与电视的动画、卡通漫画相伴,“快餐文化”占据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他们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阅读的内容低俗,阅读习惯是读情节。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名著阅读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阅读者没有自发欲望,阅读的动机不纯。

2.造成这种阅读现象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而浮躁是阅读的大忌。他们很难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咀嚼一本好书。据统计,中国人均阅读量是极低的。而中学生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也追求时尚,恋上了所谓的“快餐”阅读,“手机”阅读。他们喜欢读校园小说,“穿越”故事,言情小说,动漫读物,却很少有人去阅读经典名著。他们对名著表现出畏难和不耐烦的情绪。

(2)教师指导的缺失

语文教师并非不知道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但基于学科知识较散,难以训练的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指导。面对中考,语文教师中目前在做一些急功近利之事,如:印发资料,应付考试;读故事梗概或阅读简缩本;梳理情节,识记内容提要。

综合所述,我们的课外名著阅读已经背离课程标准越走越远,回归真正的深入阅读名著越来越迫切。

二、名著导读课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课,教师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真正捧起作品,沉入文本,进行耐心细致的阅读,并带上阅读的思考。当有了阅读的收获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动力。所以名著导读课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名著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的产物,如果你没有体验过某种类似的情景或是做过接近的思考,你很难直接通过文字或是画面获得共鸣,所以很多作品带着作家自己个人深深的印迹。

3.引导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够完善。因而,在名著阅读教育中,我们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阅读方法。

三、课外名著导读课的策略

(一)画思维导图 促进思维的发展

1.思维导图的概念①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像神经细胞一样由一个点散发出多条线。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2.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 梳理情节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今天教育界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强调民族类传统文化的氛围下,《红楼梦》显然分量很重,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但是《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结构纷繁复杂、语言绚丽多姿,初读者往往会有雾里看花、水中看月的迷梦之感。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读理清阅读者的思路,让初读者读有所获。

(2)利用思维导图 把握人物性格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是经典情节,当中的描写细致而有味。金圣叹曾对他高度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就能对这一情节的写作方法及相关细节有个清晰的思路。endprint

(3)利用思维导图 感悟名著内涵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他的内容比较杂,但也很能反映鲁迅的特质。既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又有对封建旧社会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反思。如果能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3.思维导图的绘制②

用笔和纸手绘,或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如下:

(1)从一张纸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可以使思维向各方面自由发散。

(2)用一幅图像或图片表达中心思想。一幅图画抵得上1,000个词汇,能够帮助你运用想象力。

(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颜色能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6)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

(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教后反思】

思维导图的确是我们名著阅读的很好的工具。在学生动手画图的时候,翻阅书籍,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故事内容。通过描绘细节导图,又回归到个性化的阅读和独特的体验。通过图画与文字的结合,学生既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思索,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辩论式导读 加大阅读的深度

1.辩论式导读课的概念

辩论式导读课就是阅读名著作品后,设置一个具有辩论价值的问题,让学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

2.辩论内容的选择

(1)辩论作品的人物形象 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名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的价值观前提下创设的,他深深带着个人的色彩和时代的烙印。所以在新时代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辩证的看待,对人格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对辩论问题的知识愈丰富,采取的证据愈有力,就愈能发挥他们的思想深度。

(2)辩论作品的主题 提高辨识真善美的能力

在阅读后,学生通过老师的辩题,参与集体辩论,探究主旨,大胆质疑、猜想。有些作品的主题到今天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该怎么辩证地认识它呢,借助辩论会,学生借助辩证思维,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提高思维能力,识别真善美。

(3)辩论作品的情节发展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作品的情节发展都是有内在的逻辑的。人们为什么不欣赏《红楼梦》的续集,是因为后面人物的命运与前面原作者的铺垫不相吻合,内在逻辑出现了问题。所以通过情节发展的辩论,在作品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不仅让学生细致地阅读,而且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创作也加强了这方面的意识。

【案例呈现】《水浒传》导学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阅读《水浒传》,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2.课中交流:你最喜欢小说中哪个人物,他吸引你的是什么?

3.课堂辩论:《水浒传》中的好汉,他们劫富却不济贫,还能称他们为英雄吗?

【教后反思】

在名著阅读中,有些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題理解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说明了这部分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辩论,让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大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双方积极配合,师生情意交融,课堂教学活泼、高效。

(三)细节导读 品味写作的精彩

本文所说的细节导读是把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单独拎出来进行品读,由此关联到情节、人物、主旨。虽然是小小的一段文字或是一句话,却是作品精华的体现。所以把握细节也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一种阅读方法。

1.利用细节导读 梳理情节发展

细节构成故事的情节。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格列佛游记》中“不来夫斯库人根本没有想到我要干什么,起初只是一片惊慌失措。他们看到我割绳,还以为我只是想让船只随波漂流或互相撞击而沉,可当他们发现整个舰队竟秩序井然地动起来而我在一头拉着时,立即尖叫起来,那种悲哀绝望的喊叫声简直难以形容,不可想象。”我们可以通过问“我”去干什么?这两个国家打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谁赢了,那我在利立浦特国家是大功臣,结局如何?通过一个细节就把这个国家的情节串联起来。

2.利用细节导读 体验语言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或幽默或犀利或温婉或质朴,但都要通过细节来表现。如《格列佛游记》中“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样子枯瘦,双手和脸黑的就象刚刚被烟熏过一样,头发胡子一把长,衣衫槛楼,有几处都被火烤糊了,……八年来他一直在从事一项设计,想从黄瓜里提取阳光,装到密封的小玻璃瓶里,遇到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让空气温暖。”这一处细节描写,体会到科学家的荒唐。但作者一本正经的描写,正体现了他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3.利用细节导读 感悟作品主题

作者的主观情感总是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细节描写是常用的手段。有时是环境描写,创设氛围和情感基调。有时是动作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有时是语言,透过人物来表达情感。如《格列佛游记》中野胡“会整天整天地用爪子去把石头挖出来,然后运回去一堆堆地藏在自己的窝里,可是一面藏一面还要十分小心地四下里张望,生怕伙伴们会发现它们的宝贝。”通过野胡人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来表达作者对人类贪婪、愚蠢的批判。endprint

【案例呈现】

《格列佛游记》的阅读导学课修整后教学步骤:

1.前期阅读,布置任务。

(1)请学生推荐最感兴趣的一个细节。

(2)写写推荐词。

2.课前准备,整合作业。

整理出最受学生欢迎的细节,共四个。

3.课堂展示,合作交流。

(1)展示最受欢迎的细节,并由推荐人说明推荐理由。

(2)由此细节串联其他的故事情节。

(3)说一说人物形象特点,并悟一悟其讽刺意义。

【教后反思】

通过四个细节描写,串联了四个国家的主要情节,并从这些细节,去体悟这些国家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要讽刺的现象。通过四个细节串联很好地提高阅读效果,更好地体现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四)重组经典内容 传承文化精髓

名著经典类文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经典类文本课课堂要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一起解读生命、感悟生活、体味人生。有些经典名著它的内在逻辑并不是很强烈,拆开阅读也可以成单独的故事,蕴含单独的哲学意味。我们可以通过教材重组,让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转换为一种新的顺序和结构,让学生通过教师个性化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

【案例呈现】

七年级新教材第八课《论语十二则》。《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内涵丰厚,所以学习了十二则后我们有必要进行拓展阅读。

导学过程:

1.阅读《论语》选文。(《论语》十二则之外)

2.选文中最多出现的词语是“君子”,你读了以后,觉得君子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

3.小组交流。

4.说说本组中哪位同学最具备君子特质,一人上来说理由,一人板书关键词。

5.说说孔子自己是否具备了君子特质,联系背景和电影片断进行评说。

【教后反思】

《论语》的编辑体例随意,每篇各章的内容和主题没有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内涵进行重组,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选择了有关为人处世的十则内容进行补充教学。通过作品重组,让学生真正理解《论语》所承载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理解君子所为,从而触动人的心灵,使千年经典再次体现教育意义。

(五)影视与名著结合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大脑左半球控制人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说话、写作等活动。右半球控制人的形象思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活动。我们的课堂多数使用的是左半球进行工作,而右半球处于休息状态。如果我们在名著阅读中能够充分调动右半球的思维,无疑能加深我们对名著的理解。

1.阅读前观影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名著,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地阅读原文。所以在阅读前先放映相关电影,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2.阅读后放映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影视作品是艺术家们在阅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影视特点进行创作的,带着演员自身的阅读体验。阅读作品后观影,读者心目中的人物、细节与演员的表演进行比较鉴赏评价。所以影视資源结合文学名著阅读,是作为读者和观影者的再创造过程,展现读者独特的审美感悟,将更好地触及读者的心灵。

3.多版本放映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去欣赏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在比较了影视作品中别人呈现的作品理解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后,进行思考,反复揣摩,感受文字的意蕴,体验经典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如《赤壁》上下和电视剧《三国演义》。

【案例呈现】

《简爱》阅读指导课教学步骤:

1.听录音: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经典对白。猜猜这是一对怎么样的情侣。他们之间可能会经历过什么?

2.自由阅读期(利用寒暑假)

3.观看电影《简爱》

4.写一写最感动的一个片断,与书上的区别。

5.写一写影评。

【教后反思】

对《简爱》这部作品,学生其实已经有所耳闻。我们利用音像资料听经典对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观看《简爱》电影后,就某一片断进行细读,如果对简爱身上独有的倔强、自尊、坚守、独立、平等的个性理解或认可,那我们的目的就达成。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一遍就能看懂,一遍就能引起共鸣,如果在初中阶段能对作品留下一点好的印象,随着阅历的丰富,再读就会有更多的共鸣点。

(六)批注式导读 提高评价再塑能力

1.批注式导读的概念

“批注式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接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名著导读中,就是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圈点批注,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来提高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它融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于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

2.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1)批注写作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对阅读作品情节、人物的了解过程中对此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批注疑难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也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作品,与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endprint

(3)批注独特的感悟

阅读名著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无声的交流,尽情的宣泄。读者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某章节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

【案例呈现】

1.课前阅读《西游记》“三借芭蕉扇”三个章回。

2.课堂范例批注。从字詞作用,描写方法,人物性格上范批。

3.学生模仿批注。小组交流。

4.课堂展示。

5.出示李卓吾的批注,把自己的批注与李卓吾的批注进行比较,说说区别。

6.布置作业,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其他章回。

【教后反思】

《西游记》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动画片、电视剧已温习多次。所以这部作品的情节无需老师的帮助。那么,我把这部作品让学生细读,进行自我批注阅读。通过交流一个故事教会学生批注阅读,从而举一反三,在其他的章回甚至于其他的名著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

四、结语

名著导读课根据名著自身特点,通过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耐心有效地阅读名著,深入思考名著的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文化经典,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们要上好名著阅读导学课,将阅读名著成为学生一种内驱力,成为一种生活必不可少的习惯。学生在阅读生活中感知美、体悟美、享受美、传达美。希望名著阅读不仅是为了升学的需要,更是传承文化、人格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文化大国全民阅读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2].张媛.和学生共读“整本书”:流程设计与策略使用【J】. 语文教学通讯,(2016.17)22-24

[3].(英)东尼·巴赞/ 巴利·巴赞著,卜煜婷译.《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

[4]. 凃红梅.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2)41-43

[5].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探寻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