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垂桔 邱锦明 刘持标
摘 要:在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与岗位认知、课程教学、专业竞赛、企业及项目实践、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5个方面,全面阐述如何推进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并对“五位一体”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等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IT;五位一体;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0 引 言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创新驱动的發展能力,把办学思路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共识。
“五位一体”的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1]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将实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强化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 “五位一体”的IT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前沿,院校在人才生态链中承载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与责任,但当前的院校教育与IT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些差距,实现院校教学与IT行业用人需求的有效衔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素质、知识、岗位与实战紧密结合,从专业与岗位认知、课堂教学、专业竞赛、企业与项目实践、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5个方面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形成“五位一体”的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 专业与岗位认知
专业与岗位认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专业导论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及课程体系的宏观认识,了解专业人才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知,明白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铺垫;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户外拓展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让学生逐步形成职业素养;专业讲座与行业调研参观使学生紧跟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素质,让学生形成行业与岗位认知;体验式实习是学生提前体验行业岗位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大二下学期,学生通过企业进行为期7周的专业实习与实训,使学生对专业及岗位要求、企业化的标准规范、职业素养等有进一步地认识,建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1.2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的关键。为了强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突出学生专业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以下举措。
(1)强化编程在IT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门的程序设计教学团队承担课程教学。教学过程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摒弃传统的通过PPT讲代码的教学方式,采用先分析问题、理思路,再动手编程实现的方式,作业、平时测试、期末考试都采用OJ(程序在线测试)平台进行,程序全部通过OJ平台进行自动评测。通过编程的强化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提升,对其它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的教学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群组建设。由于IT类专业的共同特征,把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离散数学、Web应用系统开发和移动互联应用开发6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共同课程群组进行建设,其它课程群组则根据不同专业分别建设。以网路工程专业为例,以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线,通过建设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与攻防技术、网络管理和云计算技术6门专业课课程模块来丰富与完善课程群,形成总线调度与模块响应的一体化课程群教学模式,达到提高网络工程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由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项目以课程设计或学年设计的形式出现,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每学期开学之初,专业方向的各位教师成立项目开发“年级项目开发指导老师小组”,共同指导学生的项目开发;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检查,项目检查分开题、中期检查和期末检查3个阶段;项目结项材料由指导老师和各院存档;最后,项目分数的15% ~ 20%计入该学期对应各专业方向课程的总成绩。
1.3 专业竞赛
以赛促教,提升学生项目实践水平。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种竞赛,使学生熟悉项目的整个实施流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参加福建省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暨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福建省高校网络空间安全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通过专业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1.4 企业及项目实践
项目实践是提升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水平,具体举措包括。
(1)学年设计与企业化实训一体化。大三下学期,安排学年设计与企业化实训一体化环节,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岗位企业化实训,实训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根据专业及企业规范化的要求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该环节的规范化训练,让学生初步具备企业化项目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2)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与毕业设计相关联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在大四上学期第11周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专业要求及实际工程项目提炼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完善并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进一步强化。endprint
(3)学生专业创新工作室。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及工程项目开发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担任技术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IT竞赛和IT项目开发服务,通过各类科技创新及项目开发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 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且缺少高层次人才,二级学院需要承担科研、教学与服务社会的三重任务,任务重、压力大。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将教师纵横向项目课堂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项目化的教学过程。纵横向项目课堂化可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且能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个方面,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 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实施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碰到一些问题,需要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理念等方面继续完善,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2.1 制度建设是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的根本保证[2]
为了保证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健康持久稳定运行,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建设,以长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一,建立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由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课程群组团队负责人组成,统一协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
第二,建立考核制度,明确责、权、利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确保教师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鼓励与回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完善质量监督机制。
(1)设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根据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建立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方式,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与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
(2)建立以社会、市场和学校评价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和技术贡献能力为重点的内部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
(3)强化对专业与产业结合度、实验、实训和实习水平、双师型教师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注重发挥行业及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引入第三方机构进校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逐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双师型队伍是推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根据IT类专业建设要求,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相关IT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培训和项目研发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需和IT产业实际需要接轨,基于行业标准并结合IT岗位标准要求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提升教师的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IT职业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3]
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证培养的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所以必须构建以IT专业岗位能力为特征的IT课程群和课程体系。每个IT岗位对应一系列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应的课程,学生经过一系列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课程学习,能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坚持以IT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通过IT工程项目设计,将IT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系统地融合,要求教师将IT工程项目贯穿于后续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的整体训练,经过IT核心专业课程与项目的工程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整地开展工程项目实施。
3 结 语
自三明学院实施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获得了很大提高,已初见成效。近两年,三明学院学生参加第七届及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9项;参加福建省第十届和第九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和三等奖11项;研发了金情网、某市法院法律数字图书馆、技术资本网、打印机驱动程序APP、味孚商城、某市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平台等十来个企事业工程项目,获得用户的认可。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永恒的主题。基于“五位一体”的IT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保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制度、利益、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差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今后还需要在模式、制度等层面继续完善,以保障IT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卢昌荆, 邱锦明, 林克明, 等. 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1(2): 8-11.
[2] 卢昌荆, 王红雨, 林克明, 等. 新建本科院校IT類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9(4): 15-17.
[3] 尤垂桔, 邱锦明. 三明学院IC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C]. 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找略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6: 200-204.
(编辑:史志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