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摘要】粤东北客家区域清代建筑遗存众多,这些建筑上的彩画风格很有特点,不仅可见汉唐宋元时中原彩画特征的遗留、明清江南彩画的影响,也融合著近代西方建筑装饰风格及潮汕海洋文化元素。这些建筑彩画呈现的不仅仅是粤东北客家与其他区域之间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影响与传承,更是对客家族群曾普遍受到的不同文化影响的直观反映。
【关键词】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彩画
粤东北客家区域以梅州为主,包括揭阳、河源等少量地区,这里地处岭南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然而就在这此起彼伏的青山绿水之间,却保存了很多清代客家特色古民居。以梅州为例,据官方普查,梅州地区拥有各类传统民居共计16461栋,其中梅县有2422栋、梅江421栋、兴宁4751栋、五华2106栋、平远1248栋、蕉岭874栋、大埔3433栋、丰顺1206栋。在这些清代建筑遗存上,很多都还保存着原有的建筑彩画,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还可以让我们一窥原貌。笔者所在科研团队通过近几年深入的田野考察,现将此区域清代建筑彩画风格特征简要描述如下:
一、汉唐时期中原彩画特征的遗留
现存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彩画中,很多地方能看到汉唐时期中原彩画特征的遗留。在彩画纹样方面有典型的魏晋样式云气纹,主体呈“S”线形,有蝌蚪状“云尾”,在一块装饰面上,很多朵这样的云气首尾相连,轻盈飘逸,冉冉而升,动感极强。在彩画形式方面仍能看到唐宋时期流行的“七朱八白”①形式,“七朱八白”样式发源于南北朝至隋时段,唐代逐渐完善,晚唐以后形式逐渐简化,宋以后渐趋消失。在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彩作中,这种形式常绘于一些堂横屋正面墙体上方,每块长约40~60厘米,宽20~30厘米,每块间以较细朱色分割,每三至七块为一组,每组间以较粗朱色分割。这种独特形式即是唐代“七朱八白”彩作形式的遗留,分割白色的朱色即象征着木结构框架。在彩画色彩方面,粤东北客家很多清代建筑彩画的主体颜色都以土红、土黄、赭石、白色等暖调子为主,青绿颜色所占比例较少。梁、柱、橼等构件装饰以朱红、褐色等红色色系为主,与大片的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赤白”对比效果,然后在土朱、丹、赭等红色底上再饰以植物花纹、云纹等。檐底、顶棚等处与梁、柱、橼等构件装饰手法相同,也通刷白、朱、赭等,饰以暗纹。这种与中原地区明清形成的蓝铺底风格截然不同的装饰手法,也来源于唐代的彩作习惯。唐代的建筑装饰流行朱白彩作,喜欢“朱柱素壁”效果,通过敦煌莫高窟、唐永泰公主墓、唐仪德太子墓壁画中的建筑装饰,可见二者的相似性。
二、明清江南苏式彩画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江南苏式彩画风格在客家建筑彩画上也有着很多的体现,粤东北客家很多明清建筑彩画与江南明式彩画构图相似。以檩上的彩作为例,特点都是:1.檩上有包袱锦的以包袱锦为主,从包袱锦的展开面来看,依次为矩形、菱形或其他变体几何纹样。2.池心绘画或包袱锦与建筑构件的比例关系,通常檩心包袱锦或池心绘画占构件总长的1/2至1/3,檩头依檩、梁、柱不同而各异。3.池心绘画或包袱锦的包袱边常带有鲜明的几何纹样或自由式图案的织锦特征。在绘画内容及表现方式上,粤东北很多客家清代建筑彩画与苏式彩画也有一致性。题材多以传统文人喜尚的山水、竹石、田园蔬果、枯叶败荷等为主。表现方式上同样大量吸收明清文人画风格,采用水墨绛彩写意画法,追求淡雅,不求工丽,以画面意境为主,不注重事物的细节描绘,从整体感觉出发,表现物之神韵。
三、潮汕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的渗入
粤东北客家区域毗陵潮汕地区,历史上甚至数次隶属于潮汕地区管辖,区域间的交流,潮汕商人、艺人的涉足,潮汕文化也自然渗入到客家文化中。在粤东北清代建筑彩画中有很多元素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比如说挑角梁的鱼形塑造,与传统中原彩画中鱼形象相比明显带有凶猛的海鱼特征。还有一些“螺纹”纹样亦是潮汕装饰中常用的图纹,有学者认为“螺纹”可能源自潮汕地区远古的浮滨文化。相对于受潮汕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文化通过外国商人与传教士的进入、客家人下南洋、华侨的返乡等各种途径,在客家文化中的渗入更加明显。在粤东北清代建筑彩画中可以看到大量新画法、新事物的出现,譬如画法上把传统山水画法与西洋画法相融合,或者直接用传统颜料模仿西洋画法。在纹样设计上增添很多西式的几何图形,更甚者将传统纹样与英文字母相组合。绘画题材上也突破了以往文人雅士、吉祥喜庆等内容的一统局面,增加了一些外国的景致、风土人情以及近代中国才有的建筑样式或事物,如大炮、军舰、教堂、修剪成圆形的树木、自行车、人力车和铁塔等。
四、粤东北区域自身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粤东北地区地处偏僻,穷山恶水,受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建筑规模与装饰级别自然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对于传统建筑中的官式彩画、苏式彩画等样式来说,更具有地方彩画的“边缘”性特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规格的降低、纹样的简化、色彩鲜艳度的弱化。比如檩头、檩花、卡头处的处理,粤东北清代建筑彩作中虽也用软草纹或夔纹,或者退软草纹、展软草纹及退夔纹,不过层次较之官式彩画、苏式彩画少了一半以上。官式彩画、苏式彩画中那些汉锦纹复杂的描绘方式在粤东北清代建筑彩作中也简化到只有一至两个层次。在色彩上,粤东北清代建筑彩画设色多用同类色,对比较弱,整体以暖色调为主,红黄多作底色平涂,青绿大都用作勾画纹样,相对于官式彩画与苏式彩画,各种颜色都降低了纯度,很少用金或不用金。
结语
建筑史学家肖默说:“建筑的发展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建筑彩画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文化地域性特征及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在建筑彩画的艺术风格之中,成为影响彩画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总的说来,粤东北清代建筑彩画作为客家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客家传统民居一样,它真实地记录着粤东北客家区域社会文化、审美经验、视觉艺术认知能力和绘画艺术表现能力。在这些建筑彩画上,呈现的不仅仅是各个区域、不同历史时期艺术之间的影响与传承,更是对这个区域曾普遍受到的不同文化影响的直观反映,是客家族群变迁及文化互动历程体现在建筑文化表征的动态展演。
注释:
*本文为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粤东北客家区域明清建筑彩画研究”(15YJC760039)、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1年招标课题(11KYKT05)阶段成果。
①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说法,“七朱八白”就是把阑额的立面之广分为五份(广在一尺以下的)、六份(广在一尺五寸以下的)或七份(广在二尺以上的),各取居中的一份刷白,然后长向均匀地分成八等份。每份之间用朱阑断成七隔,两头近柱处不用朱侧阑断,隔长随白之广。
参考文献:
[1]余志.客都家园:中国梅州传统民居撷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