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林清,周建良,顾伟光,李义昌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128)
盆腔良性包块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钱林清,周建良,顾伟光,李义昌
(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128)
目的 通过对女性盆腔良性包块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对比,提高影像诊断的定性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盆腔包块病例,其中CT检查18例,MRI检查22例,均为平扫+增强。 结果 40例患者手术病理共检出盆腔包块50个病灶,CT及MRI共检出46个病灶,检出率92%(46/50),检出的46个病灶定位均准确,定性准确36个,准确率78.3%(36/46),误诊10个,漏诊4个。结论 CT与MRI在盆腔良性包块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定位准确性,而在定性方面,具有特征性或典型表现的包块诊断容易,而对于非典型表现的包块,定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才能提高定性正确率。
盆腔肿瘤;良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病理
盆腔囊性及囊实性肿块是妇科生殖系统的多发病,病种繁多,其中绝大部分是常见病,常表现为大小不等、性质不一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特别重要。为提高女性盆腔囊性及囊实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笔者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4月~2013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0例,年龄19~72岁,平均(44.0±17.1)岁。40例中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9例,时间周期1周~3年不等,下腹坠痛、隐痛13例,下腹剧烈疼痛2例,因子宫病变术前检查发现盆腔包块5例;40例中,有痛经史3例,手术史2例。CT检查18例,MRI检查22例,均为平扫+增强。
1.2 CT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GE BrightElite 16排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螺距1.375∶1,层厚5 mm,层间距5 mm。检查前禁食8 h,扫描前1 h及半小时分别口服水500 mL,膀胱充盈后扫描,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至扫描完整个病灶;增强造影剂使用300 mgI/mL欧乃派克100 mL,肘静脉团注,动脉期延迟28 s,静脉期延迟75 s。
1.3 MRI检查方法 MRI检查使用GE HD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8通道体部线圈。
MRI平扫序列包括横轴位FSE T1WI,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FS T2WI,DWI;增强检查为LAVA序列,肘静脉注射Gd-ATPA,0.2 mmol/kg,2 mL/s,注射后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抑脂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参数见表1。
表1 MRI扫描序列参数
2.1 手术病理结果 40例患者手术病理共检出盆腔囊性病灶50个,单发病灶33个,7例检出2个病灶,1例检出3个病灶。50个病灶中囊性畸胎瘤18个,囊腺瘤18个(浆液性腺瘤16个黏液性囊腺瘤2个),输卵管积液6个,卵巢非肿瘤性囊肿8个(巧克力囊肿3个,滤泡囊肿2个、单纯囊肿2个、黄体囊肿1个)。
2.2 CT及MRI诊断结果 共检出46个病灶,检出率92%(46/50),CT检出20个病灶,MRI检出26个病灶,其中囊性畸胎瘤18个,浆液性囊腺瘤14个,黏液性囊腺瘤2个,输卵管积液5个,卵巢非肿瘤性囊肿7个(巧克力囊肿3个,滤泡囊肿1个、单纯囊肿2个、黄体囊肿1个);漏诊4个(CT漏诊3个,MRI漏诊1个),漏诊率8.0%(4/50)。检出的46个病灶定位均准确,定性准确36个,准确率78.3%(36/46);MRI定性准确率为80.8%(21/26),CT为75%(15/20)。10个误诊病灶中,MRI误诊4个,CT误诊6个,其中5个浆液性囊腺瘤误诊为卵巢囊肿,3个输卵管积液误诊为囊腺瘤(2个)、囊肿(1个),2个巧克力囊肿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4个漏诊病灶,均为多发病例,2个是浆液性囊腺瘤,直径均<3 cm,1个滤泡囊肿直径仅1.5 cm,均误认为生理卵泡而未作诊断;1个为输卵管积液,与对侧囊性病灶相连而漏诊,40例患者合并子宫壁间肌瘤5例,子宫腺肌症1例。
目前,B超、CT和MRI已成为盆腔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通常B超为首选,CT或MRI可作补充,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及MPR重建在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能充分显示肿瘤的范围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对盆腔良性肿块诊断更具有明显的优势[2]。本组影像检出率、定位诊断率及漏诊率与文献统计相仿[3-4],定性准确率偏低,其原因一是对输卵管积液的误诊率高,影像检出的5侧输卵管积液,诊断正确仅2侧,二是直径小于5 cm的囊腺瘤易误诊为囊肿。
3.1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以单房多见,常表现为单房囊性肿块,囊液密度或信号均匀,囊壁光滑清楚,少数可多房,但囊内间隔纤细,分房之间密度/信号相似,本组11例均符合上述表现。黏液性囊腺瘤主要影像表现为单侧多房性肿块,子囊多且大小不等,子房间密度或信号差异大,囊壁光滑清晰,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可出现钙化,囊壁及分隔可强化[5],本组CT及MRI各1例,1例CT肿块10.5 cm×7.2 cm×8.0 cm,多囊,壁及分隔厚薄较为均匀,且轻度强化(见图1);另一例MRI病灶3.9 cm×3.1 cm×2.1 cm,囊壁较厚约4.8 mm,分隔2.5 mm,分隔呈3房,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高低不等,有2房呈高信号且呈分层,DWI亦呈等高信号,T1WI高信号且分层表现,可能与其内出血有关。
图1 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多房囊状,分隔及囊壁轻度强化
3.2 卵巢囊性畸胎瘤的CT及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易于定性诊断,CT及MRI脂肪密度/信号为其特征性改变[6-7]。本组16例中CT及MRI各检出9个病灶,均存在脂肪,CT上4个病灶内有高密度骨化,2个囊壁见钙化,2个为单纯脂肪,MRI脂肪组织在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低信号,软组织呈等高新号,囊液呈明显高信号,9个病灶中出现“漂浮征”4个,碎屑间分层2个。本组18个病灶,术前诊断均作定性诊断(见图2~3)。值得注意的是MRI检查时,脂肪抑制序列对鉴别包块伴有出血非常重要,该序列脂肪呈低信号而出血呈高信号。
图2~3 双侧囊性畸胎瘤MRI表现,T1WI脂肪呈高信号,FS T2WI脂肪信号抑制呈低信号,右侧病灶内碎屑沉积,左侧囊内见液性信号及“漂浮征”
3.3 卵巢非肿瘤性囊肿包括功能性的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和病理性的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囊性肿块,界清、壁薄,直径一般小于5 cm,绝大多数囊肿呈水样密度/信号,黄体囊肿常有出血,CT密度可较高,T1WI、T2WI可呈等高信号。巧克力囊肿典型CT、MRI表现为大的囊肿周围常伴有多数小的囊肿,呈“卫星囊样”改变,囊肿密度不均,增强无强化,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8]。本组3个均为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可见“卫星囊”改变,壁厚薄不均,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见图4~5)。本组3个病灶,2个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误诊原因一是未充分结合临床(1例临床有痛经史),二是2例病灶较大,最大径大于6.5 cm,注重于囊内信号特点,将“卫星囊”边缘认为是囊内分隔,而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两者T1WI均可表现为高信号,但两者在临床病史、包块的形态、边缘及周围结构方面表现均有差异,可以鉴别。
图4~5 巧克力囊肿MRI表现,多房囊状改变,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高新号,囊壁厚薄不均,前方见积液信号
3.4 输卵管积液CT、MRI主要表现为盆腔内囊性肿块,外观呈“C”型或“S”型腊肠样,部分肿块内可见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轻度强化[9]。MRI可以多方位成像,在诊断上更具优势,信号特点为水样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为高信号,在不同的方位成像上,积液的输卵管形态表现多种多样,不同于常见的囊肿,部分输卵管多囊状积液在不同截面上呈多房状结构,其内可见线样分隔(见图6~8),有作者[10]认为此种分隔具有一定特征,有别于囊腺瘤的分隔,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帮助。本组4例中2例为双侧发病,2例单侧发病。1例MRI双侧发病定位、定性准确,1例双侧输卵管积液误诊为囊腺瘤、1例误诊为囊肿,1例漏诊为CT检查,同时合并对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输卵管积液位置偏前,并与囊腺瘤相连。分析本组病例,笔者认为产生误诊原因有以下2点:1.对输卵管积液的影像表现认识不足,尤其在CT诊断时,未能结合多平面重建,多方位观察病灶形态及内部分隔特征,以致误诊;2.未充分了解临床病史,2例有盆腔手术史,1例合并盆腔炎,在输卵管积液的病因中,此两项为发病的重要原因[10]。
图6~8 输卵管积液MRI表现,形态不规则,呈迂曲管状,内见不完全分隔,呈液性信号。
综上所述,CT、MRI对盆腔良性包块的具有很高的定位准确率,亦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充分认识包块的形态、结构、边缘,密度或信号特点,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对包块的定性准确率亦将明显提高。
[1] 范新华,吴国森,许祖辉.卵巢囊腺瘤核囊腺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MPR重建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41-1545.
[2] 江新青,吴红珍,谢琦.92例女性盆腔占位病变的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10):722-725.
[3] 朱朝晖,咏梅.卵巢囊性包块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883-885.
[4] 杨鸿超,褚成凤,徐柏林,等.女性盆腔良性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7):1072-1074.
[5]滕陈迪,郑文龙,黄崇权,等.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2):157-159.
[6] 朱合伟.卵巢囊性畸胎瘤CT和B超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8:882-883.
[7] 刘伟平,伍宝伟,李文锋.卵巢囊性畸胎瘤的MRI诊断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8(4):196-198.
[8]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56-1158.
[9] 孙芙蓉,王培均,江虹,等.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3):103-106.
[10]花春,李奔辉,刘庆,等.输卵管积液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4):51-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32
钱林清,E-mail:lin73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