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红凯
摘要: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是整个学校进行实验教育最多的一个学院,位于楚雄师范学院老校区的废液池就是为了收集实验废液而设计建造的,基于目前各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越发严重,本论文以废液池旁芭蕉的根、茎为原料,以硝酸和高氯酸的混合酸为提取剂,采用消煮的方法来提取废液池旁不同距离处芭蕉根、茎中的重金属,进而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废液池距离植物的远近对于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用很大的影响,随着距离废液池距离的增加,芭蕉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逐渐减少的现象,即芭蕉根、茎中重金属含量的多少:0.5米处>1米处>2.65米处。
关键词:废液池;芭蕉根;茎;消煮;重金属;含量比较
玉龙县隶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市,历代纳西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山镇是玉龙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丽江市区以南的县境中部,东邻古城区金山乡,南接古城区七河乡,西靠拉市乡,北接白沙乡,幅员面积92.5平方千米,海拔在2392到3361米之间,主要有盆地、丘陵和高山三类地形。南溪村包括8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文屏、金龙、满上、满中、满下、旦前、旦后和鹿子,由于地形的限制,它們的分布较为分散。共计纯农户376户,非农户2户,人口总计1512人,乡村劳动力980人。南溪最大的坝子是满上、满中和满下3个自然村所在的“笃古坝”,意为“上面的坝子”,这里地势较为平坦,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空间。南溪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及其保存情况是良好的,生态循环基本处于良性状态。垃圾围村、污水横流、车过尘起等在一些农村常见的场面在这里是看不到的,村民们和这块土地结合成了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现象的背后,源于纳西族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生态文化思想。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虽然,现在各种法律条文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大。然而,国家法在任何社会里都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法律,无论其作用多么重要,它们只是整个法律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法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法律”存在,它们在填补着国家法遗留的空隙。主要包含有一些“习惯法”、“乡规民约”等。长期生存于高原之上,气候高寒、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让纳西民族对于自身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充满了神秘的敬畏。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环境的态度是虔诚崇敬并时常祭拜,唯恐冒犯,以招致大自然的报复。为了生存于发展,人们不得不改造自然。而这种对于改造利用大自然的活动的不安和畏惧所形成的自然禁忌,又起到对于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行为和活动的规约和限制作用。
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虽然这为丽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给丽江的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形式,经过多年的考验,丽江古城始终保持着她的古朴而没有被“现代化”所同化覆盖,居住区内外依然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花团锦簇。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纳西族古朴的自然观和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中的环保意识。而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主要归因于自古以来,纳西民族就是不断吸收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纵观其发展史,纳西族在横断山脉藏彝文化走廊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位置。唐代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明代又是藏族文化南传、云南内地汉文化北传的交汇地,因而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历史文化特点。以上这些内容,是纳西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存在为纳西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南溪村,作为众多纳西族村寨的代表,应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态伦理观指导下,如何保证生计方式对环境的损害最小,资源利用管理模式处于最优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纳西族的环保意识来源于东巴教中的思想
东巴教属于一种原始多神教,主要内容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因其祭司叫“东巴”而得名。南溪村纳西族信仰东巴教的历史源于明朝木氏土司时代,明清以来汉文化和其他文化在丽江的传播,东巴文化发展逐渐衰落。文革期间东巴活动被禁止,经书亦被没收,改革开放以后,东巴信仰复活。1982年最后一个东巴去世,这个东巴没有传人,然而东巴的仪式虽然没有了,但南溪村民的东巴信仰依然存在。在东巴经中有不许在水源之地杀生;不许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许随意挖土取石;不许毁林开荒;立夏后不许上山砍树、伤禽等禁律。由此想到在反映孟子思想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中,里面提及:“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老民族的古朴自然观显而易见。
在纳西人所信仰的东巴教中,直接反映纳西人原始生态观念的祭祀仪式就是“祭署”,纳西语称为“署古”。这个仪式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观念。东巴经传说人类与署类本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后来他们分了家,“家”的范围内归人类所有,而“野”的部分包括山川、河流、草甸以及一切野生动植物都归署类所有。当初他们都各司其属,互利互惠,和睦相处。后来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乱砍滥伐、捕杀动物、污染水源等大肆破坏自然,侵害署类。署类也施放冰雹、洪水、干旱、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来报复和惩罚人类,双方矛盾激化,斗争愈演愈烈。
人类的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借助大鹏神鸟降服了署类,双方达成协议:
人类可以合理地利用一部分自然资源,但是不能破坏自然;署类要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类每年都要举行祭署仪式,向署类祈福求佑,并在生产生活中害怕无意间得罪署类,而向署类请罪。
过去几乎所有的纳西族村寨都有固定的祭署场,称为“署古丹”。“署古丹”一般选择在村寨旁边的水泉边,每年的祭署仪式在此举行。“署古丹”里禁止大小便和其他一切不洁行为,禁止高声喧哗,禁止砍伐树木和捕杀小动物。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东巴教对人们的生活、风俗、礼仪、思想意识和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纳西族把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传统变成一种道德文化世代相传,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在社区内部传递。正是由于这种相沿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态意识,才使丽江地区保持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endprint
二、纳西族民间文化习俗中的生态文化理念
文化是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而,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致力于对“文化”作出解释。不同的研究视野关于文化内涵有不同理解,对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主要有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等;
(二)、行为文化:主要有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家庭方式及各种风尚习俗、节日习俗等;
(三)、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用及劳动工具等物化的文化现象;
(四)、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协调各方面关系,规范自身行为的文化产物,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民族文化生态就是指民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共同形成的结构系统,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些民间传说反映了纳西族人对所生活环境的珍视。关于丽江拉市海景区,有个民间故事,大意是拉市海所在位置原来只是一片荒地,纳西族人祖先曾在此艰难度日,一位美丽的仙女不忍看百姓受苦,流下了眼泪,其中一滴落到这地方后形成了一片大湖,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家居湖畔的纳西人对这片水域格外珍惜。在南溪村,大年初一的时候,村民在自家院子里,先祭山神,然后才是拜祖先。山神的神位呈三角形,那是山的形状。满上、满中和满下村后的鸡冠山为广大村民所敬畏,据村中老人HSX介绍,过去还曾有来自外地的病人到此祈福,他们把燃香插在路边,然后朝鸡冠山方向祭拜,对鸡冠山的祭拜活动直至1964年后才消失。
丽江森林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的重点林区。林地面积占75.4%,荒山草坡占12.08%,耕地面积占7.79%。这些资源优势,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药材、建材以及林产品等。虽然如此,但纳西人对过冬所需的木柴量有详细的规定,若违反规定,乡民的木柴会被没收并受罚。南溪村鸡冠山下有一片天然林,多为松树,走进其中,遮天蔽日,地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松针,村民往往把这些松针收集成堆,放置于房前屋后,作为燃料使用。除此之外,南溪村的林地中还生产有花椒、松子、菌类等物产,村民通过采收,获得了一定的收入。自然而然,村民们对林木的保护格外重视。云南大学人类学中心近年来通过对南溪村各项工作的记录,以日志形式呈现出来,并出版了《雅阁丽轮》一书。书中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满下村寨就由村民自己出钱出粮出肉,请来护林员护林,不分人口多少,以户为单位筹粮、钱、肉,供护林员出护林工。
以下是《雅阁丽轮》一书中,南溪村记录人HSX的一些日记:2004年1月8日:“如今找柴的方式与过去不一样,完全变了。过去男人上山找柴只需提一把斧子就行,随便砍倒一棵树,扛来一截就是。如今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村中实行封山育林已十多年,松柏树不能乱伐,找柴方式变为背起竹篮,提起斧头去刨已朽、已近烂的树根。大多数村民都能够遵守村规民约,只有极个别的不自觉的人偶尔偷伐一两棵树。”;
2004年1月19日:“以前森林资源丰富时,这些天是男人们找锄把、斧把的大好时节,但森林资源短缺,确实难找这类东西。过去人们常说的‘官富不如山以及‘靠山吃山这些名言已不存在。只待村民觉醒,‘靠山养山,造福子孙才是啊!”;
2004年4月23日:“不搞建设,也不需要帮别人的村民们,成群结队上山砍柴、刨树根。现在的山,可能见到人们就发抖了,怕他们把树根刨光,变成光秃子;雨水可能见到此情景就高兴,因为树越少,树根越少,它越可随心所欲;珍爱大自然的有识之众,会在叹息。”以上这些叙述,反映了在南溪,这个位置较为闭塞的村庄,森林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少,不过好在有人意识到了这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退耕还林方面,玉龙县对黄山镇在2010年的要求是:“加强全镇3630亩退耕还林地管理,完成752亩退耕地的补植补造工作;种植核桃479亩;投资74万元,在文华和长水实施植被恢复和城市面山绿化工程1200亩。”政府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保障,而乡规民约从道德层面上对村民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体现出它积极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实行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筑梯田,使粮食亩产翻倍。有些公社村庄看到大寨的成绩后急于求成,加上受到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参观完大寨田回乡后片面强调粮食增产,而置经济作物于不顾;有的见大寨开山垦田,回乡后不顾实际条件刻板模仿,结果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不过,由于有乡规民约的保护,南溪的森林资源在经历过该“运动”后得到了保护。“风尚、习俗和舆论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真正的宪法,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在关乎南溪村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就不能不涉及到“生态民俗”。生态民俗是自然的生态学与人文的民俗学交叉所产生的学术新概念。生态民俗学在生态观的视野中,审视和探究民俗文化,关注生态环境对人类民俗文化的反作用,最终在人类与自然地联系中尋求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之路。其宗旨是:在当今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背景下,恰当整合生态系统与民俗系统,重新调整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俗模式,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南溪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及成果巩固
(一)南溪村发展环保事业的一些举措
乡规民约以一种无形的“法律”形式存在保护着自然环境。不过,仅靠乡规民约发挥作用还远远达不到环保事业的要求,仍需有一些具体措施与之互动,方能收到成效。环境保护工作一般涉及两点,一是有效处理垃圾,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玉龙县属于低纬高原区,终年太阳高度角大,辐射较强,光能资源丰富,仅次于全国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的西藏、青海,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的利用极为有利。2012年春季,满上、满中和满下三个自然村安装了利用太阳能发电的LED路灯。其特点在于以太阳光为能源,白天太阳能电池板向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向光源供电照明,无需复杂昂贵的管线铺设,可任意调整灯具的布局,安全节能无污染,无需人工操作,工作稳定可靠,节省电费和维护费。endprint
针对垃圾的处理,笔者在满上、满中和满下三个自然村中的走访发现情况如下表所示:
这里所说的垃圾房,就是四周围起,并加盖屋顶的设施,垃圾存放在这里,遇风不会乱飞,造成二次污染。这三个自然村都只有百余人,如果算上平日里在外工作的,常住人口更少,由此可见南溪对垃圾处理的重视。
(--)防患于未然:对自然灾害的防范
在分享取得成果的同时,不能疏于对灾害的防范。否则可持续发展便难以为继。农村地区抗灾能力较弱,更需要建立一种长效预警和处置机制。在雨季南溪村主要受到山体滑坡和山洪的威胁。在一张《玉龙县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上记录了一次险情,满下村曾发生一起因降水导致的小型山体滑坡,有4位村民受到了威胁。在南溪一些重要路段,可以看到“以人为本防御山洪”的宣传牌,上面将警报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响应:立即转移手摇警报器——立即转移;
二级响应:准备转移急促敲锣——立即转移;
三级响应:准备转移预警信号:高音口哨——准备转移。
在村委会笔者见到了防范山洪灾害的小册子——《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并配有光碟;一面墙上的宣传口号更是形象生动:“暴雨引山洪,其势何凶,百间房屋一时空。贵贱不分同洗劫,再富亦穷。田地惨伤农,农户何从,青苗既毁尚能容,坳土难恢田不种,祖业垂终。洪水太无情,肆虐横行,桥梁数座不留痕,隔水往来无法过,望叹空吟。公路更伤心,特大工程,集资出力费千卒。高坳千寻崩溃后,实再难成。”
四、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J.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理论》的出版,标志着文化生态学正式诞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20世纪后期的大地伦理观、自然哲学等主张,人的存在必须由环境来决定,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决定了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自然环境如果没有人去发扬,就不会成为风景、胜景,不会被人知晓,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个人所承受的压力较大,需要一种释放,渴望回归自然。在这种互有所需的情况下,发展“生态旅游”对南溪来说是一个机遇。
在城里,一些渴望回归自然的家庭摆设少不了假山、鱼池、花台、盆景以及栽种的名贵花木等装饰。在南溪,不需要什么人造景观,自然本身就将这里装点得很美丽,绿油油的洋芋田、高原的蓝天白云、鸡冠山下的森林、湿地草场中的野花等美景让人应接不暇,自北向南流经满中村的那条溪流曲折蜿蜒让许多村民家的房前屋后再添景致。
纳西族传统民居糅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特征,十分精致美观。进入院内,堂屋的门为四扇或六扇雕花格子门。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或花鸟禽兽,或治家格言,但更多的是雕成多层镂雕,内容多为喻示吉祥的禽鸟花卉,构图精致典雅,雕工高超精美。木雕门窗既具有牢固、通风、采光的特点,又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根据笔者观察门窗的主要装饰图案有“福字、花朵、飞鸟、石榴、向日葵、牡丹、荷花荷叶、水鸟、桃花、祥云、公鸡、长尾野鸡、喜鹊、孔雀、仙桃、松树、山羊衔仙草、狮子、竹子、葡萄、凤凰、花瓶和盆景等”,以上这些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人居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打造有民族特色的环境,没有民族的特色,等于发展中没有灵魂,只有民族特色,才有文化的世界性,才有可持续性。南溪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兼顾保护生态与传承民族特色两方面,才会有勃勃生机。
个人认为南溪所主推的“生态旅游”,不应复制千篇一律的农家乐,而是尽可能让村庄的原生态面貌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目前,村里有一条2010年铺设的通往山下的柏油路,其他乡间道路没有硬化,从鸡冠山顶往下看,满中和满下的田间道路很自然地相交与分开,在原野中延伸至远处,那是历代在此生活的村民留下的踪迹,应该予以尊重,施工建设要谨慎。笔者在南溪的某天,见到一支骑行队伍从山下而来,朝坝子里去了。旷野中,紫色的野花開得娇艳,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传统的观光性旅游正逐步向体验型和主题型旅游转变,这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新思路,配合丽江古城的浪漫人文游,南溪可以推出休闲自然游,针对的群体主要是户外旅行爱好者和假日渴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人士。
五、结语
纳西族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乡规民约,广泛存在于大小村庄中。其中尊重爱护自然、不随意浪费资源,做到可持续地利用资源,这些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一致。同时为今天面临的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城、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借鉴与指导意义。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但愿每个人都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民族生态文化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