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机构设置,让党组织根基更加坚实。优化机构设置。实行镇(街)党政工作机构“大部制”改革,整合镇(街)党群工作部门,在镇(街)设置党群办和党建中心,负责党建和群团工作的统筹和具体实施。镇(街)党建工作,从少数几个人“单打独斗”变成部门“集团作战”,有效推进了组织优势、党建力量最大化。健全村(社区)组织体系。设置村(社区)党建中心、网格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党建工作、办理便民服务事项、实施网格化管理、带领群众致富等,使党建工作有抓手、有载体、有作为。实施全域网格管理。推行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置于网格中,形成了每格定人、每人定责的全覆盖党建工作网格,共处理党员上报的涉及民生信息11万件。
建强基层工作队伍,让党组织力量更加强大。围绕解决村(社区)骨干队伍人难选、人难留、青黄不接的问题,改革传统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设立社工编制,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奔头”。通过依规转入、组织选派、公开招聘三种途径,将符合条件的75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和工作人员纳入社工编制管理,并建立了从社工编制人员中定向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机制。创新薪酬制度,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待遇”。建立社工人员岗位等级序列,形成按照地区发展水平、参照事业单位标准、与岗位等级和实绩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全部落实社会保险。2016年,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为4.3万元,党组织副书记平均工资为4.1万元,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为3.8万元。严格考核管理,让基层工作人员“有动力”。出台了社区工作者实绩考核指导意见、社区工作者坐班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社区工作者实行“上评下”“下评上”和“成员互评”,将考核评价结果与个人岗位调整、奖励惩戒等挂钩,形成竞争机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推动权力资源下沉,让党组织功能更加完善。围绕解决基层“权力空心化”的问题,坚持把权、事、物下放到基层,把服务工作交给最贴近老百姓的党组织去做,让基层“有权干事”,做实基层党组织。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建设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办网络和三级联动服务机制,今年以来,代办服务群众事项12万余件。推进基层可办结事项权力下放。分级分类把59项服务群众办理事项下放到镇(街)、55项下放到村(社区),推行受理、办结“一站式”,讓百姓办事不出村镇。打造智慧党建平台。运用“互联网+”模式,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信息通道,强化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和指导,打破传统党建“限时、限地、限人”束缚,强化了对基层党组织实时管理,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推进党建整体提升,让党组织作用更加彰显。实施整镇(街)推进、整体提升。推动基层党建由“做点”、到“连线”、再到“扩面”。2013年至2014年,着力建设基层党建示范点;2014年至2015年,着力打造党建示范带;2016、2017年,着力巩固和整体提升。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提升。由市、区、镇(街)三级财政统筹,为每个村提供每年45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经费、党建经费、文化活动经费、服务群众工作经费等,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做到有钱干事、有条件干事。打造宜居乡村建设“升级版”。在“五个一”工程基础上,推进农村燃气壁挂炉取暖、垃圾分类、分级诊疗等系列民生工程。今年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889元,同比增长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