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的语文教育价值

2017-11-04 17:45张寻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团圆

张寻

萧红的《呼兰河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备很高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它的教育价值。

一、空间化叙事和散文化笔法

《呼兰河传》作为一部长篇叙事小说,读起来却更像散文:没有时间轴,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成功地将小说散文化倾向运用于长篇小说中,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以圆形的空间化叙事颠覆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事。这种独特的写法是对传统教科书倡导的“小说要素”论的创新。这种空间化的叙事和散文化的写法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范例。

从小说结构上看,是空间化的结构。全书共七章,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对呼兰小城风情的描绘,作者开始对故乡开始俯瞰式的空间描述:从十字街到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再写到小胡同。紧接着描写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以及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回忆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以及对“我家是荒凉的”印象的描述。第三部分作者则着眼于刻画小城中的人物:受到婆婆的虐待而惨死的小团圆媳妇、麻木不仁的有二伯、凄凉而坚强的冯歪嘴子。小说的三个部分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和情节。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作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俯视观察整个呼兰城,再将镜头伸长特写小城中的人和事,小说看似散漫却但是围绕“呼兰城”这一特定的空间并向着深远的广度和深度展开的。也就是说,小说的第一部分营造了氛围,摹画了小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并目睹了“我”家的荒凉,并接触到了后文所写的人物。

从叙事方式上看,小说采用的是空间化叙事。《呼兰河传》对小说的重大突破还体现在以空间化的叙事替代线性叙事。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整篇小说不是依照时序而是依靠场景的转换来实现叙述的。小说的七个章节并没有时间的前后,只是依靠场景的切换对呼兰城做细致的描绘。比如小说的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的精神盛举,结尾写到“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便戛然而止,镜头立马转换到”我”的童年上。小说的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话锋就一转,由第六章的最后一句:“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我听了一会,没有听懂。”转到第七章的第一句:“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时间上的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也就是这写碎片构成了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

从表达方式上看,注重抒情,具有散文般的强烈抒情色彩。小说不只是抒发唯一的情感,作者表达的是赞扬、讽刺、批判、同情、怀念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是对家乡的挚爱,作者笔下的呼兰城充满了迷人的地域特色:把“大地都冻裂了”的严冬,铺天盖地的冰雪,“得得”的马蹄声,甩动长鞭的脆响,高挑的红灯笼,美得醉人的火烧云还有热闹的廟会场景,字里行间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作者在第二部分花大笔墨回忆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萧红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正如小说尾声所写:“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在经历了人生苦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作者回忆快乐无邪的童年,回想慈祥善良的祖父,回忆起祖父教“我”读唐诗,为“我”烧鸭子吃,“我”偷偷地在祖父的草帽上缀满了玫瑰,祖父浑然不知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我”在炕上“笑得打滚”,一生坎坷的萧红回忆起快乐的童年往事,怀念的同时也深藏着无尽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当作者写到呼兰河人民信奉鬼神,笔触平淡却隐藏着对愚昧的讽刺和批判。“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了所做的”道出了作者对迷信愚昧的呼兰百姓的讽刺与批判,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给呼兰河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淹死挤压、阻碍交通。虽然不过是填写泥土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不解决呢?作者的解释是泥坑可以给人们带来“福利”,一来常常淹鸡淹鸭,可使居民得以消遣,二来泥坛可以成为人们吃瘟猪肉又不敢承认的借口,这种带有调侃和反讽意味的叙述,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们自私、狭隘、自欺欺人的陋习。作者在塑造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时,都注重刻画他们的因循守旧和逆来顺受,表现普通老百姓平凡和穷苦,他们都是“我”的邻居,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痛都被作者记录下来。特别是团圆媳妇,作者给予了无限的悲怆和同情:老胡家团圆媳妇是个十二岁的姑娘,她朴实、勤劳,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而被婆婆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因此遭到了婆婆的虐待,吊起来毒打,用铁烙烙脚心,还让跳大神的、庸医和“云游真人”变着法的加害于她,终于小团圆媳妇在绝望中死去。凸显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斥的主题。

萧红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有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象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们可以从最后一句话,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得到启示:写作教学要避免模式化的传统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的课外读物,了解不同作品中不同的写作技巧,通过对写作技巧的运用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二、拙朴自然、情景交融的语言表达

新课程语文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课程应加强学生对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素养的培养必然避不开语言的学习,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提供文质兼美的学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和学习,逐渐加强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呼兰河传》中拙朴天成、细腻清澈的语言风格,诗化抒情的语言表达正符文质兼美的要求,契合语文新课程精神。《呼兰河传》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观察写家乡的火烧云: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endprint

这段妙趣横生的家乡景物描写,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呼兰城的美景,儿童的视角和天真的口吻带给人一种美感。可以让学生们朗读并背诵这段话,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情趣和情怀,并尝试仿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者回忆无忧无虑的后花园的语言也是充满童趣,她赋予后花园的生命以灵性,用清新质朴的儿童语言描绘那个自由自在的欢乐天堂: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作者用童年无邪的语言描绘出后花园的诗情画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后花园里花鸟虫兽的生机与活力,排比句式又增强了整个句子的气势和节奏感。另外,倭瓜等方言的运用使句子充满情趣和地方特色。选择这样的精美句子,让学生们体会修辞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迁移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去。此外,《呼兰河传》中有多处像诗一般的段落,像诗一般回旋反复和婉转含蓄,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这些都是很好的语言积累的材料。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作者使用诗化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长短句交错读起来音韵铿锵。挑选作品中的诗化语言,能使学生们在诗意般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关注生命本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教育,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主要是指敬畏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的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担负起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要唤起学生对世界、对大自然的关注。语文教学必须将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贯穿于始终。因此,语文教学的选文必须具有积极的生命教育指向。而《呼兰河传》中流露出萧红对自然生命的诠释,对女性悲剧的怜悯以及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得这部小说成为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好文本。

首先是对自然生命的诠释。后花园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毛球似的不动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子,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生命:“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颇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他们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的生命送到世界上来”。萧红笔下的大自然是生机勃勃,是无忧无虑的。作者以儿童化的视角回忆与生命本真最接近的大自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选取小说的第三章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们跟随作者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其次是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怜悯。萧红刻画了两位鲜活的生命过早走向死亡命运悲剧命运。在那个封建愚昧的小城,仅仅十二岁的姑娘就要嫁给胡家做童养媳,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也仅仅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因为”不像团圆媳妇”受到婆婆的百般刁难和虐待,成为婆婆不顺心时随意发泄的对象,被吊起来毒打,用钢针刺指甲。此外还有跳大神的等人不断的加害与摧残,于是“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对于小团圆媳妇之死,人们竟然“一字未提”,小团圆媳妇的命运悲剧达到高潮。另外一个受到舆论迫害的女性是王大姐,王大姐做姑娘时,人人夸她善良能干,是“将来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一旦发现她和冯歪嘴子同居便遭到了邻人的挖苦指责,冷嘲热讽。被东家撵走后,他们在一个草棚里艰难度日,谁知他们遭到邻人的嫉妒,最终王大姐因贫穷和抑郁在闲言碎语中难产而死。两位女性的生命被随意摧残,成为封建礼教和封建习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生命的早逝能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这正是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最后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意识觉醒。《呼兰河传》中人物大多在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麻木下浑浑噩噩的活着,冯歪嘴子的出现在作品沉郁灰暗的底色上抹上一丝亮色。冯歪嘴子也是一个穷人,但他却不愚昧,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与能干的王大姐成了家。王二姐死后,他并没消沉下去,他看到了活的希望。冯歪嘴子不像命运低头,坚强顽强地面对生命的苦难,他的精神凸显了对生命的珍视。蕭红将冯歪嘴子的故事置于文末,隐藏着萧红对生命意识的唤醒。引导学生分析冯歪嘴子的形象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生命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对照中感受冯歪嘴子的蓬勃生命力,更深层次的认识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晓宇.《萧红小说精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2]李奕霏.《入选语文教材的萧红作品选文及教材编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5.

[3]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9).

[4]韩雅.《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1).

[5]程遥.《萧红〈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文学教育(上)》.2015年(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梦游呼兰河(组诗)
读《呼兰河传》有感
盼团圆等
团圆的日子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呼兰河传》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