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作者本位到读者主体

2017-11-04 00:48周芳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立场个体命题

周芳元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就是借助文章实现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的过程。当我们这样去对待阅读时,作者的目的看似实现了,而读者的情怀却不能很好地满足,更不能有效满足作者自身发展的需求。遍观各类阅读试题的命题,高度集中的指向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围绕命题专家的主旨作答,看似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和解读,实际却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是读者在读,读者的内在需求才是阅读的真正主旨,指定阅读的内容可以有,但是读出读者自身的感悟更应该有,自由选择从心而读是读者阅读的核心所在。

閱读是一种个体主动思考的行为,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什么,这是读者的第一思考,这种思考来源于读者的内在需求,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该怎么去获得什么,随着这些问题思考的深入,阅读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阅读成为了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这里面没有过多勉强的规定性成分,更多的是一种自由选择。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低,指定书目强迫学生去读,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阅读环境,吸引学生主动解决相关问题而阅读,事半功倍。既然如此,进入学生视野的信息,学生从信息中所获得的思考是否客观已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疑惑能够得到解决,学生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学生的想象能够得到发展,学生能从阅读中读出自己。

事实上,再精确的文本语言也无法完全再现事物的客观实际,很多时候,阅读就是一种误读。既然如此,阅读就不应该沉迷于作者只言片语上的过多纠结,读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阅读更在于促进个体的思考和成长。阅读不是一种简单活,既不同于看电视电影一样,纯粹去追求那种视觉效果,也不同于深度的格物致知,需要寻根究底以求甚解,阅读更倾向于素材积累,为个体的思想和观点寻找有力的证据,启发个体的新思考。通常以来,人们常常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以至于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更多停留在知道是一回什么事而已,这仅仅是浏览。作者借助文章,需要表达的是情感和观点,读者阅读文章,不是一味重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而是基于自我立场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发展,力求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其意不在于对作者评判,而在于对自我的反思,不在于阅读作者情境中的客观实在,更在于个性的主观立场,倘若依然还要以作者所谓的客观实在去评判读者的主观感受,读来读去都不会有读者新的思考和想象产生,这样的阅读,充其量不过是传声筒和扬声器的效应,阅读失其本意。

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读者的心得体会,因为个性的不同,各自对客观现实的领悟有别,作者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读者的阅读更是一种创造,为此,作者立场、教材立场、教师立场、读者立场都不可能是客观实在的立场,这些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充实自我的立场。源于个体各自对文本的理解有别,“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自然也属情理之中,值得深思的是,在高考这样严肃的阅卷中,阅读题需不需要用标准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考?笔者认为,可视情况而定,对于用语相对严禁的说明文阅读,包括一些纪实性文本,可以更多地倾向于客观实际,可以确定相对标准的答案;而对于文学性较浓的一些作品,阅读题的设置需要更多地倾向于开放性思考,无需确定明确的标准答案,一切以读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为依据,重点突出创新。

通过命题设置,一定要让学生得出什么样的标准答案,这从来都是命题者的单相思;相反,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引发自己的有效思考,加强对事物的认识,提升读者的自我想象力,这更是两情相悦的良好结局。既然阅读是个体的主观行动和作为,阅读题的设置和批阅,更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体现读者的深刻思想内涵,服务于读者的后继可持续发展。高考作文的阅读题,更多的倾向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有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共性需要有个性不可无,共性是作者基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个性是基于个人独特生活经历的个性感受,两者的完美结合更会有读者真正的自己。归根到底,阅读是读者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行为,读出什么并不关键,获得什么最为重要,用敏锐的观察读出个性的光辉为我所用,阅读就是点亮思想的火把,贯穿古今穿透世界,阅读需要载着想象往前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场个体命题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扬善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草地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