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文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测度与评价a
王增文
人口结构变化、企事业单位改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会使得现收现付制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产生支付危机,基金积累制模式被认为是替代现收现付制模式解决财务平衡问题的应对机制。本文从“遗产差”和“长寿差”视角切入,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保险精算理论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对1997年至2015年间的城镇参保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超额支出进行了测度,并对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自1997年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出结构中,“长寿差”占到总超额支出95%的比重,“遗产差”占比5%左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年龄短期内不能对“长寿差”起到补益效应;提高缴费率或记账利率等对策会促进个人账户积累额的递增,而对缓解个人账户远期的支付能力无显著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增加计发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养老金支出额,以及积极探索养老金增值渠道、改善养老基金收益状况等建议。
个人账户;遗产差;长寿差;超额支出;敏感性分析
国务院于1997年和2005年先后推进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缓解原制度下的资金缺口为制度改革目的,明确了中国统账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上,统账结合制度兼具隔代赡养的现收现付模式和自我赡养的完全积累模式的优点,部分积累制既满足了当下养老保险的支出需求,又能进行适当的积累储蓄,并形成了劳资双方分担缴费压力的格局,提高了个人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a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Olivia Mitchell, Stephen Zeldes,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A Structure for Analy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 86(2).。然而,201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工资高速增长,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无法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通货膨胀率相均衡,而且由于制度转轨带来了巨大的隐性成本,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规模地处于“空账”运行状态,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很有可能在未来给付期处于窘境。社会统筹部分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补充社会统筹部分的同时,由于自身的天然性缺陷和制度上的不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在未来给付期面临基金超额支出的隐患。长期以来,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发展改革过程中,对养老金给付环节的政策设计没有重视,如计发时间严重低于人口预期寿命、个人账户余额继承制等一系列的制度问题导致养老金超额支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存在先天性的收不抵支缺点。现今研究主张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b何文炯、杨一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要全国统筹更要制度改革》,《学海》2016年第3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充公”c简永军、周继忠:《人口老龄化、推迟退休年龄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延迟退休年龄等举措来避免这一问题d王增文:《动态消费支出、弹性退休激励与养老保险制度分配优化——延长职业生涯应该靠什么》,《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Barbara Hanel,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Postpone Retirement and Further Effects on Employment —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Labour Economics, 2010, 17(3); Marcin Bielecki, Karolina Goraus,Jan Hagemejer, Joanna Tyrowicz, "Decreasing Fertility VS Increasing Longevity: Raising the Retirement Age in the Context of Ageing Processes," Economic Modelling, 2016, 52(1).。我们不禁会问,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在弥补制度转轨带来的隐性债务的同时,自身是否存在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呢?基于此,本文在新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制度框架下,建立了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模型,对代表性群体个人账户的支出进行实证研究,而通过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超额支出应对策略的效果考量,以期为新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的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提出防范性对策,为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分为如下几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收支平衡的理论支点——生命周期理论,通过界定“遗产差”和“长寿差”的概念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产生超额支出的原因,并简单提出影响个人账户支出的因素;第四部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完全生命表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模型为基础,测算了1997—2015年“标准人”假设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预计在支付期发生的超额支出,并分别测算出“遗产差”和“长寿差”;第五部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继承比例、退休年龄、计发时间、缴费率、记账利率等参量做了敏感性实证研究及分析;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含义。
关于个人账户制度的研究起始于对现收现付制和资金积累制的辩析讨论。关于个人账户制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现收现付制和资金积累制的争论。20世纪60年代,国外理论界就针对现收现付制和资金积累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式对储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方面。费尔德斯坦研究“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制会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对个人储蓄产生挤出效应的结论aMartin Feldste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5).。很多研究成果表明,现收现付制或资金积累制都不具备经济实现黄金率增长的条件,而Samuelson等认为若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计划能运作得当,经济也有可能实现“黄金率增长”bPaul Samuelson, "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 67(6).。采用回报率更高的制度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cDeborah Lucas, "Investing Public Pensions in the Stock Market: Implications for Risk Sharing, Capital Formation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001, 38(2).,如果市场实际利率低于养老储蓄率,那么“生物收益率”则为正值。在现收现付制模式下有可能被获得,而且Aaron在其研究中指出dHenry Aaron, "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6, 32(3).,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下市场利息率低于“生物收益率”,比起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该模式更胜一筹。不同的国家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度的回报率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不同的。Holzmann也支持“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他认为多支柱方法应对养老保险改革可以分散改革风险eRobert Holzmann, "The World Bank Approach to Pension Reform,"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2000, 53(1).。
二是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运营及管理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养老金投资的研究起步较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市场化程度也较高,但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以各个国家的政策规定的重视角度也不一样。养老金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参保人的安全感和参保的积极性,但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Lucas并不赞同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fDeborah Lucas, "Investing Public Pensions in the Stock Market: Implications for Risk Sharing, Capital Formation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001, 38(2).。Mitchell和Zeldes预测美国养老金将在2012年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应尽快推进养老金向私有化方向改革,从集中投资体制向分散投资过渡gOlivia S. Mitchell, Stephen P. Zeldes,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A Structure for Analy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2).。Burtless认为个人账户养老金背负着巨大的养老保险转制带来的财务压力,若进入资本市场将会承受更大的投资风险hGary Burtless,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Risk of Individual Accont Pensions?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2).。Elder通过研究部分美国养老金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情况,得出了投资回报率和养老金进入市场投资的规模有关以及有效的投资组合能够提高投资回报率的结论iErick Elder, Larry Holland, "Implica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Reform on Interest Rates: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2, 69(2).。Coase认为只有政府适合进行委托代理投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应该是强制性的,并且其稳定性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市场运营jRonal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1960, 35(3).。
三是对现实中有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优化改革研究。在目前计发办法下,预期剩余寿命高于养老金预计发放年数8年,待遇增长率大大超过养老金投资回报率,继承制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失去长寿者与短寿者的平衡功能,杨俊将这三种导致个人账户难以实现精算平衡的因素分别称为“寿命差”、“增长差”和“遗产差”。对养老金计划来说,长寿风险指的是预期概率低于实际生存概率的风险;并提出应当首先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年数表,消除“寿命差”;其次将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增长率调整为记账利率的水平,消除“增长差”a杨俊:《对我国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超额支出的研究与改革建议》,《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5年第2卷。。刘安泽、张东提出可以对长寿风险进行再保险、成立长寿基金、以及利用债券等金融举措等对冲长寿风险,而在社会保障基金方面,财政本身承担着巨大的压力b刘安泽、张东:《浅议长寿风险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及管理方法》,《上海保险》2007年第2期。,但这种对冲长寿风险的效应在中国并不适用,这主要是基于转移长寿风险财务负担需要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而中国的保险市场尚不成熟,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针对中国情况,可以通过弹性退休政策缓解长寿风险c王增文:《动态消费支出、弹性退休激励与养老保险制度分配优化——延长职业生涯应该靠什么》,《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Yuming Wang, Caiyun Liu,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Aging Population and Flexible Retirement Policy of Shanghai," IERI Procedia, 2012, 34(2);Henriett Rab, "Anomalies in Flexible Retirement,"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 23(1).。目前部分观点也认为个人账户应强制年金化,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年金化或许能部分改善退休职工的养老生活d刘万、庹国柱:《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给付年金化问题研究》,《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现行的“继承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带来长期的隐蔽性的和因长寿导致的额外养老金超额支出,形成了制度性的亏损——“遗产差”。陆安、骆正清通过个人退休账户缺口的测算模型,精算验证了继承性造成个人账户缺口的结论。e陆安、骆正清:《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的精算模型与实证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第2期。基于此,有学者主张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进行投资管理,取消遗产继承的做法,通过委托代理投资的高回报率来保证参保者的福利水平f肖严华:《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兼谈“十二五”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政策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也有学者主张维持个人账户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依然由政府进行公共管理,通过建立超额支出的补贴机制以实现个人账户制度的收支精算平衡g杨俊:《对我国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超额支出的研究与改革建议》,《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15年第2卷。。鉴于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运行现状,部分学者试图从调整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分担比例方面寻找突破口。然而,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不但承受着来自社会统筹账户缺口的压力,而且自身由于可继承性、长寿风险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入不敷出,既有研究大都集中在个人账户风险因素的讨论、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等,本文着眼于个人账户面临的制度性困境,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对现行个人账户制度在远期可能存在的超额支出进行定量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研究,以期优化和完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具体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1)理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型带来的隐性债务与过渡阶段个人账户“空账”运转问题,预测新制度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远期可能发生的超额支付。(2)引入“遗产差”和“长寿差”两个概念,丰富了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研究,在构建个人账户支出模型时,提出“标准人”假设,在不影响问题说明的前提下简化了模型。(3)通过编制完全生命表预测新制度下参保职工生命过程及死亡趋势,利用相关数据及个人账户支出模型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面临的超额支出进行测度与评价。(4)引入敏感性测试分析,探究相关政策参量对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的影响程度,以期通过敏感性分析对缓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预算支出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含义。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收支平衡原理是参保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等于其工作期的个人账户缴费经过投资增值的储蓄积累额,遵循的是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从个人层面上说,养老是消费者因年老这一时期的支出所求而对退休前的收入做出的一种跨期的安排。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来看,要考虑由员工缴费建立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经历长期的积累之后能否支出得起将来退休员工的养老需求。由此,无论对个体还是整个制度而言,个人账户制度的核心是跨阶段收入二次分配的问题。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支点是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提出,该理论阐述了跨期收入再分配问题。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储蓄行为可以划分为工作期的储蓄累积和退休期的消费支出两大阶段,其行为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根据这一假说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在任何年龄阶段的消费并不是由当期的收入决定的,而是依赖于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或者预期的全部收入。在此意义上,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人一生的跨期消费行为,为研究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养老保险制度在生命周期中扮演了再分配收入的角色,引导人们跨时期合理地安排储蓄与支出,这样当整个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或其他不可抗变动来临时,大众消费倾向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个人账户制度就是这样一座桥梁、一种储蓄制度,将工作阶段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阶段消费,以维持个人一生生活水平的相对稳定性。
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超额支出,即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超过个人账户缴费总积累的养老金支出。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中国养老金支出阶段的政策设计细节没有得到重视,如退休年龄过早,且一成不变;个人账户余额可继承等等。支出阶段政策设计不合理导致参保者领取的养老金待遇总价值是超过个人实际积累的养老金财富,这使得个人账户制度存在着超额支出的情况,这一超额支出可称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付成本”a潘孝珍:《退休年龄、退休余命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付成本》,《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而汪泽英、曾湘泉从参保者的角度出发,把参保者投保领取的养老金收入大于缴费储蓄的部分表述为“收益激励”,即为参保者参与养老保险获得的一种额外奖励b汪泽英、曾湘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这种基金的超额支出导致政府背上长期而沉重的养老负担,也可能导致个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很低。而且这种超额支出随着参保者预期寿命的延长不断增加,从而削弱个人账户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使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忽略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腐蚀等带给个人账户的超额支出,认为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制度因素:一是由于个人账户可继承带来的基金天然缺口——“遗产差”,二是由于记发年数小于期望寿命造成的“长寿差”。
首先看遗产差,根据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如果退休职工早逝其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没有领完,那么其法定继承人可以领取继承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剩余部分;而若是职工长寿,将其个人账户的储蓄额完全领取之后尚健在,社会统筹部分则按原支付标准继续承担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的支付直到投保者去世。当个体寿命高于平均预期寿命值时,他自身的个人账户全部积累额被领取之外,社保经办机构还将向其按原标准支付由于长寿带来的部分养老金,这样使得个人账户的缴费不能满足社会全体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造成个人账户整体性的收支不平,即使将领取时间平均值设计为等于人口实际预期平均寿命,也无法消除基金的天然缺口。本文将这一部分被继承而未用于补充长寿者的养老金金额定义为“遗产差”,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不可忽略的部分。
其次来看长寿差,在制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时间标准时原则就是参照个人生命周期中的收入和消费需求,将个人账户积累额合理安排在其平均余命中,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寿的人因其存活时间大于人口平均寿命期望值而面临个人账户基金无力支付的困境,即长寿风险。长寿风险是导致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另一个主要风险来源。超额支出部分只能由社会统筹来负担,形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长寿差”。中国目前的制度规定个人账户积累额领取完之后,社保经办机构还将向其按原标准支付由于长寿带来的部分养老金,其总量并不以个人账户总额为上限。当参保者72岁时,其个人账户余额已为零,但直到参保者去世,国家财政需要承担其近10年余命的养老费用。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形成巨大隐性债务,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规模“空账”运行,统筹账户透支甚至还要挪用个人账户用于当期支付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补偿个人账户的超额支出。由此,研究由于人口长寿或者养老金计发时间不合理带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即“长寿差”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除了继承制和养老金计发时间不合理性给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带来超额支出外,本文通过整理文献研究归纳了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的其它因素,包括退休年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平均缴费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缴费率、记账利率等等。为了便于测算“标准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在模型构建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参数赋予确定值,为了探究相关政策参量对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的影响程度,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对个人账户继承比例、退休年龄、计发时间标准、缴费率及记账利率等参量进行敏感性实证测试,并分析相应的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变化。
1. “标准人”假设。(1)在推行弹性退休政策之前,我国规定男60岁退休,女干部55岁退休,女工人50岁退休。从国际上的改革趋势来看,男、女退休年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有关人士指出,可首先提高女性劳动者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本假设以60岁作为统一退休年龄。(2)根据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决定》规定以 35年为养老保险平均缴费期,考虑本文假设60岁为职工退休年龄,因此将25岁作为普遍参保年龄具有平均意义和合理性。(3)根据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60岁退休的职工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为139个月,即11.58年,为计算方便本文将发放年数取整设定为12年。
2.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成为普遍问题,本文假设个人账户均处于“实账”运行状态,缴费累积期间进行投资运营,并实现了保值增值。
3.职工个人账户缴费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年初进行,以职工年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且生存状态下连续缴费至退休;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领取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年初发放且数额固定,并且当退休职工开始领取养老金以后,个人账户所剩的养老基金就不再计息,生存状态下连续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至极限年龄。
4.由于研究意在从公共财政角度,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未来给付期的超额支出额度大小,故忽略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对基金造成的贬值影响。忽略职工伤残、失业、退休前死亡、提前退休等情况。
图1 1997—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
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相关数据和《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分年龄死亡率,测算出了1997—2015年每年25岁城镇人口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覆盖范围逐年扩大,由国有企业向城镇在职人员扩展,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参保。在可查询的公开数据中,私营企业和工商个体户的参保者也计入了企业职工的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中,很难区分开来。根据2009—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参保率从51.67%上升到61.8%。段誉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一个地区人均GDP与参保率高度相关,人均GDP每提高1000元,参保率大约提高1%a段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地区差异分析》,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年。;考虑到社会补贴政策落实、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鼓励全民参保等政策因素,本研究将城镇职工参保率确定为70%。并建立该群体的完全生命表,从而测算出该参保职工群体在未来研究期内60岁退休时的大致数量。城镇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统一采用1997年—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社会平均在岗职工工资(见图1)。
2.模型构建。模型中相关符号的设定:R:个人账户缴费率;W:职工参保当年社会平均工资;r:个人账户记账利率;i:工资增长率。根据本文的模型假设,第t年参保的“标准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支出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测算出第t年参保的“标准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支出额后,通过完全生命表我们可获悉该群体在61—105岁(生命上限)区间中,每个年龄的人数及该年龄死亡人数,其中“遗产差”核算61—72岁早逝者的个人账户领取余额,“长寿差”核算73岁—105岁长寿者的额外支付部分。通过测算,可以得出第t年参保的“标准人”群体个人账户的“遗产差”、“长寿差”及总超额支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具有其私有性和独立性,在一般情况下资金不会从一个账户流转到其它账户,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各年度参保职工群体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分开独立核算,累计各账户资金超额支出得到总额度。
3.相关变量的设定与取值
(1)缴费率R: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个人账户计入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本人负担缴费工资的11%统一调整为8%,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规模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因此设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率1997—2005年为11%,2006年开始往后设定为8%。
(2)记账利率r:记账利率指按照年度复利计算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利息率。国发〔1997〕26号文件明确规定,个人账户储蓄利息率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原劳动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要求,个人账户储蓄额由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进行计息。银行法定利率一般不超过5%,通过各省、直辖市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网站了解到,虽然各个省份规定不同,但其记账利率除去个别年份,均保持在2%—4.5% 之间。鉴于中国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会进一步趋于完善成熟,本文将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定为4%。
(3)工资增长率i: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查询到1997年至2015年社会平均在岗职工工资,并根据这期间的工资变化趋势测算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如图1),1997—2015年的缴费工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4.17%。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不相上下,但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而且近期中国人均的工资增长率已呈现下降趋势,所以本文参照曾益等的研究a曾益、任超然、汤学良:《延长退休年龄能降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财政补助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设定未来的缴费工资的增长率为12%。2015年的社会平均在岗职工工资62029元,其后各年基于12%的年均增长率逐年递增。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收入和基金支出之间的差额,表1分年度群体列示了1997—2015年缴费参保的“标准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远期退休后预计产生的“遗产差”和“寿命差”,其总额约为140.34万亿元,其中“遗产差”约6.78万亿元,“长寿差”约133.56万亿元,由于长寿造成的超额给付占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总支出缺口的95%,远远大于“遗产差”占总超额支出的比重,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实际上,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可能比模拟的预期结果更差,我们认为,如下原因可能是导致“标准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大于预期模拟结果:(1)人口高龄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在人类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口的平均寿命会继续延长,个人账户要求给付更长的时间,“长寿差”会增大;(2)个人账户现在大规模的处于空账运行状态,模型中假设的投资回报率无法获得,甚至养老基金的购买力还会因通货膨胀受到腐蚀;(3)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金造成的贬值使其购买力下降,在未来可能需要更高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支撑。
表1 “标准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变动
续表
接下来,我们将远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和远期国民总收入作对比。以2010年参保的“标准人”群体为例,根据上文的预测结果,35年后,即2045年该批同龄参保职工退休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预计发生的超额支出约为85520亿元,其中“长寿差”约81499亿元,“遗产差”约4021亿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5年来的GNI(国民总收入)数据,以上年为基数,GNI的平均增长率为13.2%。鉴于中国经济进入增长放缓期,近两年GNI增长率稳定在9%左右,故取国民总收入增长指数为9%。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GNI为644791.1亿元,到2045年国民总收入预计达到932.48万亿元。由此可见,2045年退休的参保职工预计发生的超额支出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0.92%左右。而1997—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积累额度约占远期国民总收入的1%左右。表2是在远期各年度参保职工退休时该同龄群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表2 远期“标准人”个人账户养老金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续表
为了测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受到不同变量的影响的大小,本文分别考虑了调整继承比例、横向时间维度——推迟退休年龄、调整计发月份和纵向费率维度——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提高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等几种情况,对上文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期测试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
对于降低个人账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继承比例这一对策的提出可以用保险的“射幸性(Aleatory)”原理来解释其合理性。保险的射辛性是被保险人是否获得赔付是具有偶然性的,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时,受益人才能得到实际利益。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中,参保职工及其继承人能获得多少利益也是不可预见的,因为被保险人去世时间是不可预见的。根据保险经济学保险产品定价中的“权责对等”基本精算原理,对于投保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的职工,其缴费积累的精算现值等于领取的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与继承份额的精算现值之和,而不是仅仅比较缴费和领取的数值上的大小关系。如果遵循此原理来调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继承比例,并把未继承部分用于补充长寿者的超额领取,这样就既没有影响个人账户财产的私有性质,又符合“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正向激励原则。以下是基于“标准人”假设的情况下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继承比例按10%的梯度从100%依次下调到50%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继承比例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结果
基于上述测度结果,本文认为,虽然个人账户具有继承性,淡化了早逝者对于长寿者的补济作用,但由表1—表3可以看出,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中,由于长寿风险或者说养老金计发不合理造成的超额支出占比巨大,将个人账户养老金继承比例调降到50%,遗产差占总超额支出的比例也不过下降了约2.4%,那么,即使取消继承制度,将遗产额充公,遗产额对于庞大的长寿差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个人账户充公势必削弱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对早逝的人不公平,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近年来政界、学界及社会界都非常关注退休年龄的推迟问题,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能否减轻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超额支出的负担呢?国内绝大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因为延迟退休可以增加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收入增加;同时使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缩短,减少了“长寿差”。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一般在 63—65 岁左右,且多为男女同龄退休,中国的退休年龄明显低于最优退休年龄a王增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出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保险研究》2010年第1期。。基于此,在“标准人”假设基础上延迟职工退休年龄,本文测度了退休年龄从61—65岁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遗产差”、“长寿差”以及总超额支出(如表4所示)。
表4 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随着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参保人的缴费时间亦得到了延长,而减小了长寿负担。减少了个人账户的超额支出。从养老金计发公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储蓄额/月计发系数)中我们知道,劳动者缴费年限的增加会导致个人缴费账户积累额增多,在月计发数不变的前提下,退休者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就增多。如果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以后,退休者单位时间内领取的养老金额会高于其60岁退休时单位时间内领取的数额,这种数额的增加对养老基金账户超额支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两种对冲的影响效应的相对大小就决定了超额支出额的大小。由上文测度结果,我们发现,推迟退休年龄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遗产差和寿命差均表现为增势,这种趋势直到延迟到65岁,寿命差才出现略减,而总超额支出仍然大于最初的60岁退休的超额支出额度。可见,确定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度下必须考虑延迟退休个人账户缴费总积累的增长对养老保险待遇的影响,延长退休年龄后,虽然缴费时间增加了,缴费收入也增多了,但参保者退休后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提高了,从而增加支付成本,而且其支出增加幅度大于缴费增加幅度,使得养老金水平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而自动增长,这成为推动总超额支出提高的因素。在其它参量不变的的情况下,退休年龄的增加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减负作用在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以后才开始显现。目前中国人口寿命延长和延迟退休调整机制尚未成熟,延迟退休带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储蓄额的上涨不容忽视,并且从理论上说提高退休年龄意味着劳动力较晚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给增加,会影响就业率。延迟退休年龄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缓解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压力,甚至可能深化养老金收支矛盾。
计发时间为职工退休后其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时间长度。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在40岁至70岁之间退休的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如何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额为个人账户储蓄总额除以计发月数,因此,计发时间的规定是影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重要因素,即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内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就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也是增加的。以当前“标准人”为例,按新得养老金计发办法其退休后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只够发12年,而生命表中60岁的人平均余命为20.12岁,与实际领取年限相比,现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有较大差距,缴费累积与养老待遇不对等。以下是基于“标准人”假设基础计发时间从12年到17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计发年份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份后,“遗产差”呈增势这是显而易见的,“长寿差”和总超额支出均大幅度下降,由此可确定建立计发月数与平均寿命挂钩的机制的必要性。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逐渐延长。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在医疗技术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未来人口人均预期寿命会不断延长,现行的计发时间规定是不能适应其变化的,而且忽略了地区差异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在做实空账或者养老金待遇水平方面有较大的不公。那么,计发月数的规定必须适应人口预期剩余寿命,不同地区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当体现地区差异性和公平性。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中个人承担的缴费率是关键的参数,优化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需要一个合理的缴费率。人口老龄化提高了养老保险中的赡养比例,即退休人数与在职缴费职工人数的比例,由现收现付制中基金平衡公式(养老保险缴费率=赡养比×替代率)可知,在养老保险替代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要维持养老保险的支付不变,须提高缴费率。依据现行的个人账户缴费率,退休人口的养老金积累额不能满足超过法定计发时间的给付需求,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仍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据世界银行统计,若养老保险继续实施现收现付制,要想保证养老金的支付,到21世纪40年代中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需高达39.27%,才不至于使制度瓦解。中国现在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个人账户规模为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社会保险费由企业承担的部分不高于25%,而中国已达30%。王增文通过测算的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发现当前存在费率设定已经超过企业可承受能力上限a王增文:《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最优规模研究:基于财政的可持续性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企业承担着较高的费率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及扩大再生产。依据中国现行的经济现状,个人总收入逐年增长,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存在着理论上的提高空间。以下是基于“标准人”假设按1%的梯度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缴费率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结果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延迟退休年龄近似的效果,就是个人账户积累额增加导致个人账户支出增加,且“遗产差”和“寿命差”均成增长趋势,测试范围内无下行趋势。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这也是下一步社会保障改革主要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解决养老金入不敷出问题在提高缴费率上的调整策略发挥空间较小,国家应当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用于养老金补贴的份额,而承担起公共财政的兜底责任。
较高的替代率需要较高的资金收益率做后盾,保证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也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力措施。目前,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计息方式参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并且当退休职工开始领取养老金以后,个人账户所剩的养老基金就不再计息。因此只有力求使个人账户资金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薛惠元、宋君a薛惠元、宋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测算与分析》,《保险研究》2015年第9期。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精算模型测算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明显高于记账利率。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照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这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违背制度设计的初衷。这种情况下的个人账户不能提供相当的养老金替代率。基准假设中的银行利率也即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为4%,如果调高银行利率,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本文基于“标准人”假设测试了4%—9%梯度下的个人账户超额支出,试图探究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与养老金支出的关系,结果如表7所示。在提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超额支出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且记账利率每提高1%,超额支出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可见提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的迅速增加,同时导致个人账户支出额的增加,尤其是人均余命延长而引起的“长寿差”。
表7 记账利率敏感性分析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结果
根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新的计发规定,本文以1997年至2015年间城镇参保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研究对象,模拟实证了“标准人”假设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情况,并对各影响参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现行制度下,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未来预计存在巨大的超额支出。在4%的记账利率下,中国自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2015年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远期的超额支出预计为140.34万亿元,约为远期国民总收入的1%左右。其中由个人账户继承导致的超额支出即“遗产差”约为6.78万亿元,由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导致的超额支出即“长寿差”占到总超额支出的95%以上。
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个人账户的继承比例对于缩减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作用甚微,原因在于“遗产差”在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中占比很小。即使取消继承制度,将遗产额充公,个人账户遗产额对于庞大的“长寿差”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个人账户充公势必削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对早逝的人不公平,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因此,本文也不支持取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继承制度的提议。一定范围内,提高缴费率或记账利率均大大增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而导致年支出增加,反而增大了个人账户的支付压力。基于此,本文认为,对参保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职工退休前后均发生同向作用的对策对于缩减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考量,而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计发时间无疑降低了单位时间内职工领取的养老金额度,能够有效缓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超额支付压力。
1.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结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政府的视角来看,可以把支付给参保者超过个人缴费的部分看作政府为激励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所花费的成本。多数国有企业利用国家政策和其垄断地位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对养老保险实施补贴措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计息方式参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且当退休职工开始领取养老金以后,个人账户所剩的养老基金就不再计息。如果政府能够对职工退休后的个人账户所剩金额仍能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进行计息补贴,那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人账户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2.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发时间,适当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期,应分地区、分性别差别化对待。通过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时间可以延长退休职工享受个人账户提供的养老待遇的时间,缩小退休职工将面临的“长寿差”,确定建立计发时间与平均预期寿命挂钩的机制势在必行。考虑到人口寿命存在地区差异,比如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也高于男性,所以差异化设计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给付期可以考虑作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这也符合“个人账户计发时间和预期寿命相挂钩”的制度原则。
3.探索养老金有效管理和投资方式,以收益填补“长寿差”。为了降低养老金的投资风险,中国《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严格限制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规定“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而在金融投资中,国债和专户存款是典型的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工具,这种狭窄的投资渠道妨碍了养老金的增值。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委托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构,通过专家合理运作,在保证基金安全收益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对此,可以参考智利的作法,由市场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从而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保值率,这样职工退休后所能领取的养老金会大幅提高,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降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长期性基金,比较稳定,个人账户基金要储蓄数十年左右才用于支付,可以将其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本市场逐渐成熟的条件下,还可以利用一些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的来说,研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财务收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遗产差”和“长寿差”的角度对个人账户基金在给付期的超额支出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对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整体的运行及其收支平衡,以及相应改革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探究。
Overspending on Individual Accounts of the Employee Public Pension Insur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Wang Zengwen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Research School of Social Securi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 China)
Demographic changes,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likely to pose a payment crisis to the pay-as-you-go pension scheme. The funded pension scheme is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to maintaining fi nancial bal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heritage gap" and the "longevity gap",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potential scale of overspending on individual accounts and analyz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levant impact factors from 1997 to 2015 in light of life cycle theory, theory of insurance actuarial and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from 1997 to 2015, the "longevity gap" accounts for 95% of the total overspending, while the "heritage gap" accounts for about 5%.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creased retirement age can not offset the impacts of the "longevity gap"in the short term;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crease of contribution rate and interest rate of the account can add to the accumulated funds, however, without prominent impact on easing the longterm payment pressure. Therefore,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xtend the pension payment period while reducing each portion of the bene fi ts, and to explore the channels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pension funds, thus to ease the potential payment pressure caused by the institutional defects of the individual account.
individual account; heritage gap; longevity gap; overspend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王增文,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养老保障与最低生活保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权益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16JJD84000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整合策略和路径研究”(15SHB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救助政策与再就业激活体系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15FGL014)。
(责任编辑: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