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估计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为例

2017-11-04 08:05蒋蔚芳
市场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面板效应检验

蒋蔚芳

国际贸易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估计
——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为例

蒋蔚芳

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本地市场效应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十个国家之间的出口数据,借鉴Schumacher(2003)的引力模型方法,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估计了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发现:在10大类SITC一位数产品当中有7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在35个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当中有22个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所以,应该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培育国内市场需求,获得由本地市场效应带来的新比较优势。

本地市场效应;出口贸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目前重要的国家战略,而本地市场效应作为识别传统贸易理论范式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新贸易理论范式的重要标准,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检验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双边贸易模式,对“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行也有积极意义。

就有关国内外文献来看,Krugman(1980)和Helpman and Krugman(1985)首次在模型当中证明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但由于他们模型中严格假设条件的限制,此种本地市场效应不带有普遍性。之后,许多学者,如 Davis(1998)、Yu(2005)、Zeng and Kikuchi(2006)等试图放松假设条件,拓展了本地市场效应模型。相对于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研究,本地市场效应的经验研究出现得较晚。理论模型的不断拓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日益完善丰富了实证检验的手段。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考察需求和产出之间的关系。Davis and Weinstein(1996)构建了“超常需求”指标,首次对OECD国家制造业生产结构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检验结果并不支持本地市场效应。Davis and Weinstein(2003)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准入因素,在OECD国家重新找到了本地市场效应的证据。另一种方法是Schumacher(2003)提出的引力模型,通过考察出口产品的相对需求弹性来判断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了进一步考察出口贸易中的产品结构,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版(SITC.Rev3)对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发现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 5和SITC 7)占比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 6和SITC 8)的占比。按照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往中国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导致中国会更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个理论无法解释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比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的数据事实。那么,这一现象需要用其他的理论来解释。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对于上文提到的中国对“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较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现象,本文试图用本地市场效应来解释。受到贸易数据的可获得性的限制,本文将选取国家样本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阿联酋和越南。

本地市场效应的基本理论模型是由Krugman(1980)和Helpman and Krugman(1985)提出的。假设一个部门在CRS-PC①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框架下生产同质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另一个部门在IRS-MC②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框架下生产水平差异化产品,该部门存在固定成本和不变的边际成本,运输成本采用冰山型。效用函数是C-D函数和CES函数的复合形式。如果μ是本国相对于外国生产的产品数量,σ<1是贸易自由度,λ是本国相对于外国的需求比例。Krugman(1980)指出③在Krugman(1980)中使用的符号并不是这些,本文沿用的是Davis and Weinstein(1996)论文中的符号。:

当本国和外国拥有相同的需求规模(λ=1),则本国和外国生产的产品数量相等(μ=1);但如果本国对IRS-MC部门产品需求上升(λ>1),则本国相对于外国将生产更大比例的IRS-MC部门产品(μ>1),从而出现本地市场效应,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

在这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Schumacher(2003)运用引力模型考察需求和资本劳动比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从而分离本地市场效应与要素禀赋对贸易模式的不同影响,验证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本文主要运用Schumacher(2003)引力模型的方法。

模型表示如下:

(2)式中Xaij表示由i国出口到j国产业a的出口额,Yi和Yj表示分别由出口国和进口国GDP代表的出口国的供给能力和进口国的需求规模。yi、yj分别表示由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人均GDP表示的要素禀赋状况。Dij是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示贸易成本。Zkij表示其他影响双边贸易的虚拟变量,比如文化因素、贸易政策和语言等。

lnMaij表示j国出口到i国的产业a的出口额,也可以用lnXaij来表示,即:

由方程(4)可知: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资本/劳动比(要素禀赋相同),那么贸易模式由双边相对需求规模决定,当衡量出口收入弹性与进口收入弹性差值的(为正时,则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需求规模,那么贸易模式由要素禀赋决定,衡量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大小。这样就能分离出本地市场效应和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对双边贸易模式的不同影响。

利用上述引力模型的方法,估计2000-2014年中国与“一路”国家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的双边进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各个国家的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是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的实际GDP,代表各国的需求规模(或供给能力)。模型中另一个解释变量是资本劳动比: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提供的GDP与劳动力比值的数据(GDP per person employed)。

三、实证方法与估计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面板数据,且时间序列的长度比截面的个数更多。因此,在做引力模型的回归之前要先考虑面板数据中的序列是否平稳的问题,即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变量序列在首次检验时存在单位根,加入一阶差分后就不存在单位根了,则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再次检验。本文选用Stata软件的ipshin命令来检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该命令只针对平衡的面板数据,考虑了截面异质性和干扰项的序列相关问题。检验协整关系使用的命令是xtwest(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其原理是若存在协整关系,则误差修正部分的系数应该显著异于零。

如果在经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之后,发现该类产品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存在协整关系,就需要使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回归,并且用豪斯曼检验这三种估计量:pmg、mg和dfe①这三种误差修正模型估计量依次分别适用于所有个体的长期误差修正系数均相等但短期动态调整系数可随个体改变、所有个体的长期修正系数和短期动态调整系数均可随个体改变和长期修正系数和短期动态调整系数均不随个体改变的情形。Pmg、mg和dfe对应的估计方法分别为极大似然估计、最小二乘估计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之间选择一种最适当的估计量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果面板数据并不存在协整关系,也需要用豪斯曼检验来判定该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选取恰当的回归方法。

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 13.1。

首先对SITC0-9这十个大类的双边货物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按1位数SITC分类的贸易模式

由表1可知,在SITCRev.3的一位数10大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的双边贸易中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食品及活动物(0)、矿物燃料、润滑油等(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及杂项制品(8)。这一估计结果和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概况相吻合,并且该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解释了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类产品出口较多的现象。因为在存在贸易成本时,厂商获得了定位于较大市场的激励,对某一类产品的较大本地市场需求会转化为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商的集聚,从而生产更多该类产品,最终出口该类产品。由于相对于“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国内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 5和SITC 7)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成为了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

进一步考察SITC Rev.3两位数产品分类中的5至8类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

表2 按2位数SITC分类的贸易模式(SITC 51-59)①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出口产品类别;有需要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完整的表格。以下表3-表5同。

表3 按2位数SITC分类的贸易模式(SITC 61-69)

表4 按2位数SITC分类的贸易模式(SITC 71-79)

表5 按2位数SITC分类的贸易模式(SITC 81-89)

由表2、表3、表4和表5的结果可知,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SITC5-8)的双边贸易中,也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 5)两位数中有五类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 6)两位数中有六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 7)中有五类产品;杂项制品(SITC8)中有六类产品。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中国与“一路”国家的贸易模式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2000年至2014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十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不仅在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中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在初级产品的贸易中也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而且,本地市场效应不仅存在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 5、7)的贸易中,还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8)的贸易中。进一步对SITC两位数的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从具体的制造业行业来看,在35个行业当中有22个行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因此,中国需要加快培育国内市场,拉动内需。要内外并重,对于一些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部门要着重有针对性地培育,扩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同时,加快国内市场的整合。各级地方政府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消各行业的地方保护;而中央政府应积极协调和统筹各地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统一的、充分竞争的国内大市场,促进国内市场规模经济的形成。

[1]Davis,D.,“The Home Market,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

[2]Donald R.Davis,David E.Weinstein,“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n empirical tes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59(1).

[3]Head,K.,T.Mayer,and J.Ries,“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ome Market Effects”,Economica,2002,69(275),371—390.

[4]Helpman,E.,and P.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Cambridge(M ass):MIT Press,1985.

[5]Krugman,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80,70(5).

[6]Melitz,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6).

[7]钱学锋,陈六傅.中美双边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估计—兼论中国的贸易政策取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

[8]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03).

[9]涂远芬.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

F740

A

1008-4428(2017)09-125-03

蒋蔚芳,女,江西萍乡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面板效应检验
苯中水分的检验
懒马效应
第 一 季度AMOLED面板出货量京东方全球第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面板厂商向大尺寸转移2015年LCD电视面板增长目标仅为3%
偶像效应